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2007.05.26宜蘭蘇澳 烏石鼻海岬山脈)
2013/10/09 22:59
瀏覽2,75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有容乃大 若淵書
以前行經蘇花公路東澳附近時
視覺都會停留在
東澳灣迷人的弧形海灣
和在其弧形尾端
深入到汪洋的長條形山脈
"烏石鼻海岬"
這次有登山隊伍要前往探訪
當然要把握機會前往
誰知到了才知
此處是個海岸自然保留區
登山會未經申請
成了"不速之客"
所以這次行程是個錯誤示範
大家看看就好
請勿模仿...........
行程
2007年05月26日(星期六)
07:15 台北出發
10:35 蘇花公路東澳烏岩角遠眺烏石鼻海岬
11:05 新澳隧道口左轉入舊蘇花公路
11:20 車停舊蘇花公路烏石鼻隧道口
11:34 舊蘇花公路下切烏石鼻磯釣場處
12:45 溪谷裡午餐
14:00 海邊喝茶
14:16 烏石鼻磯釣場
14:40 回程上行
16:48 爬回舊蘇花公路下切烏石鼻磯釣場處
17:08 抵舊蘇花公路烏石鼻隧道口
17:50 南澳吃冰
19:50 夜宿太魯閣天祥天主堂

烏石鼻
位於台灣東部宜蘭蘇澳
為一凸出於太平洋的鼻形海岬
烏石鼻依山傍海,擁有極特殊的優美景觀。半島形的岬角,海拔約330公尺,深入大海,狀似一隻烏龜頭,將南北海岸分隔成南澳灣與東澳灣,形勢險要,擁有此段海岸中最特殊的景致。

蘇花公路東澳烏岩角
遠眺烏石鼻海岬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的烏林海岸,隸屬羅東林區管理處南澳事業區第十一林班。烏石鼻為台灣島向太平洋伸出的一塊鼻形海岬,最高點為東澳嶺 (701公尺),由此向海伸展的陸域即為保留區的範圍。保留區北起蘇花公路舊烏石鼻隧道,向西延伸至南澳三角洲東北端,西以臨海最高稜線為界,冬至海岸,全區呈狹長形。

遊覽車停在舊蘇花公路
烏石鼻隧道口

舊蘇花公路烏石鼻隧道口旁的告示牌
標示此處已是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烏石鼻為蘇花公路最壯觀的岬角,可與花東海岸的磯崎灣齊名。有台灣最古老的岩層,也是鳥類棲息的樂園,所產白雲母具經濟價值,雨水豐沛,形成繁茂的原始綠林,並有台灣獼猴優遊其間。這座半島形岬角,地勢十分險峻,形成時間約在4億年前,地質岩層屬古生代的「大南澳片岩層」。此地海域有豐富的浮游生物與魚源,是東海岸主要的磯釣場之一,也是鳥類棲息的樂園,目前政府已將此處劃為海岸自然保護區,一般遊客只能遠觀,無法近遊。
烏石鼻依山傍海,擁有極特殊的優美景觀。過去區內有兩處出租為採礦區,並有已廢棄的蘇花公路舊路線經過,也曾為有名的磯釣場,開放給遊客垂釣,因此受到許多人為的干擾、破壞。後來由於礦區不再開採,且政府開放船釣,遊客較少,情況得以改善。內政部有鑒於本區是台灣少數獨立的海岬地形景觀之一,非常值得重視與保護,故曾將其劃入「蘇花公路海岸保護區」;民國83年1月時,農委會並將其公告為「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以保護該區生態系及特殊景觀。

錯誤的示範
翻越
烏石鼻隧道口柵門

烏石鼻隧道

舊蘇花公路的車道只容單行
蘇花公路的前身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羅大春開闢的「北路」,今日稱為「蘇花古道」。日據時代1916至1923年日本人重修北路,陸續改稱為「大南澳路」、「沿岸理蕃道路」、「東海徒步道」等,但當時還無法行駛汽車。直到昭和二年(1927年)才改築為可通行汽車的公路,昭和七年(1932年)完工正式通車,命名為「蘇花臨海道」,從蘇澳至花蓮,全長119公里。

舊蘇花公路向左
開始下切烏石鼻磯釣場
此地海拔360公尺

登山會會長形容
烏石鼻
如同伸入大洋中的一支
撓杯
「撓」是在水裏攪動,「杯」的意思是指東西長長、扁扁的形狀。台語就稱黑面琵鷺為 「黑面撓杯」。因為黑面琵鷺最特殊的地方就在牠的嘴部,因為形狀很像琵琶,所以取名為琵鷺,台灣人當地人卻給牠取了個更貼切的名字,台語叫做「撓杯」。在早期,漁民看到這種這種鳥類,由於長長的嘴巴,好像是飯匙,吃東西時會左右擺動,所以以前的漁民都稱其為「撓杯」。

下切海濱
深入密林需要嚮導
劈荊斬棘

密林路徑不明
登山會會長要結路條確保回程安全

密林燠熱難當

一路陡下山徑難行
有些山友已經走回頭路了

這條山徑是沿溪谷而下
可能是以前釣客所開出來的

溪谷裡找不到可以休息的平地

封閉的溪谷裡一點風都沒有
蚊蟲又多
午餐後趕快上路

繼續陡下

再陡下

經過個把鐘頭
終於穿出密林

嚮導繼續開路

豁然開朗 看見海了

先行的熱心山友
為大家煮茶解渴

只有一半的山友到達海邊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烏石鼻磯釣場
也曾為有名的磯釣場
因開放海釣後
已人煙罕至

烏石鼻西臨太平洋處為陡峭的山崖

前方應該就是烏石鼻海岬最深入
汪洋中的鼻頭

烏石鼻磯釣場
是由崩落的碎石組成的岩岸
長期經強風、海水侵蝕
形成極特殊的海蝕地形

海邊的野百合

山之巔,海之濱
天之涯,地之角

要回去了
再回首這天涯海角

艱苦的回程才要開始

下山不易 上山無力

汗流浹背的
爬回到登山口

連登山會會長都累的躺下了

許久沒有爬山爬的如此狼狽

回程往太魯閣天祥前進
繼續隔天的
錐麓古道之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