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行程 : 淡水碼頭 - 八里渡船頭 - 老榕碉堡 - 挖子尾 - 觀海長堤 - 十三行博物館 - 八里渡船頭 - 漁人碼頭
淡水客船碼頭
淡水舊稱滬尾,是八里的活水命脈,係指河流末端的捕魚設施;淡水渡船頭位處淡水河河口右岸,屬於北臺灣開發史重要聚落之地。葡萄牙人佔領臺灣時,曾讚嘆淡水是福爾摩沙緣起地。
臺灣光復初期,除淡水至八里外,還有士林至蘆洲、關渡至獅子頭等渡船航線,惟民國72年10月關渡大橋通車後,渡輪逐漸沒落,僅剩淡水至八里的渡船仍繼續營運。因應內河藍色公路開航,淡水客船碼頭於民國93年7月完工,浮動式碼頭設計便利觀光小船停靠,對淡水水運事業極具觀光效益。
八里渡船頭位在米倉村中,是早期民眾往返八里及淡水的主要交通工具,單程只需六至十分鐘即可到達,搭船還可欣賞兩岸風光,感受微風吹拂。台北縣政府實施「八里渡船頭暨河岸整治計畫」,八里渡船頭即位在河岸的中心,計畫中不僅積極打造完善的硬體設施,更融入淡水河海的自然與人文觀光資源,營造悠閒的河岸風情,充滿濃厚的藝術氣息,還有許多美味的小吃料理及浪漫咖啡廳,不論是在岸上欣賞河景,或是搭乘渡船觀看河岸絢爛燈火,都是民眾喜愛的遊憩方式。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挖子尾位在淡水河口的左岸,與淡水共扼淡水河口,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昔日因沿岸水深可泊舟船,為漢人來台開發較早的地區,清初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清雍正12年,已經有了街市,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乾隆以後已經逐漸沒落。
此地為一典型的河口生態系,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形成一片沼澤地。但由於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致使具有國土保安功能的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委會於民國83年1月,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觀海長堤位於新北市八里區的挖子尾仔保護區內,位於中正路一段87巷,面向出海口,右邊是漁人碼頭、左邊是八里,長堤總長306公尺,是挖仔尾潟湖最頂端的河海口,也是觀看淡水河兩岸和出海口的最佳地點。在觀海長堤附近是有駐軍防守,因此禁止進入,但後來已開放可以入內觀浪、賞鳥與賞景。八里挖子尾與淡水油車口,分巨淡水河南、北兩岸遙遙相望,磅礡的淡水河在此出海注入台灣海峽。
八里污水處理廠六顆亞洲最大的蛋型消化槽,原是為了分解八里污水廠所排放的污泥而興建,蛋型設計更是德國專利。每顆「蛋」造價約八億元,總價四十八億元,後因爆發工程弊案,至今仍未驗收,始終處於試行運轉階段,也因此被外界戲稱為「全國最貴的蛋」。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八里左岸,於1998年興建,2003年4月24日正式開館。設立目的為保存及推廣十三行遺址的史前文化。舊名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改名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建築物及廣場共約四公頃,包括本館建築群為展示情境,設有遺址出土各項重要文物常設展、特展廳、考古學習體驗室。館中介紹有關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等過去的遺跡與背景。
1957年,十三行遺址被勘查後定名並登錄為三級國定古蹟。1989年,因八里污水處理廠將興建於十三行遺址上,引起各方搶救十三行遺址;搶救計畫由1991年7月第五次發掘開始,1990年第三次發掘、1988年的第二次發掘為考古研究計畫。1992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勘定後,確定遺址保存面積為3136.9平方公尺,其餘面積則興建污水廠。1995年行政院會議決議由污水廠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更名為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後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4月24日正式開館。目前,博物館主要常設有十三行文化的展覽,並定期推出八里原住民文化等非常設展。
民國91年8、9月間,臺北縣政府向臺北縣議會提議於二重疏洪親水公園成立騎警巡邏隊,於維護治安的同時又能兼顧增加景點特色,並於92年4月間「十三行博物館」及「八里左岸公園」落成啟用時設立騎警隊,同年4月19日正式成軍,並於淡水漁人碼頭舉行盛大成軍典禮。
淡水漁人碼頭(英語:Tamsui Fishermans Wharf),法定名稱淡水第二漁港,位在淡水河出海口東岸,是北部早期重要的漁業港口,鄰近沙崙海水浴場。
在臺北縣政府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漁港功能多元化」計畫下,第一期工程於2001年3月正式完工並對外開放,以其夕陽景色及新鮮的漁貨聞名,目前除了觀光休閒設施之外,仍然保有其漁業港口的功能。

附錄 : 八里景點位置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