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樂多遊覽車旅遊》- 三灣銅鏡山林步道、月眉吊橋、南庄老街、峨眉十二寮步道、峨眉湖步道一日遊
費用 : 320元(含車資+保險,因持折價券優惠30元)
司機 : 李鈞源(國光客運,車號KAC-137)
領隊 : 陳文雄(阿伯)
服務員 : 老張
行程
08:21 臨時報名,重慶北路三段花旗銀行前出發
09:13 湖口服務區休息
09:52 車過三灣月眉橋
09:56 三灣苗19鄉道(銅頂道)銅鏡社區停車場下車準備健行
10:01 往銅鏡社區活動中心的岔路口,取左走產業道路(順時針走一圈大銅鑼圈)
10:04 忠烈墓
10:08 路過穎川堂民宅
10:10 路過清河堂民宅
10:14 岔路口右上水泥路
10:15 路過銅鏡村大銅鑼圈23之6民宅
10:19 抵大埤塘「大龍崗湖」邊
10:23 往大草原岔路口路牌
10:27 大草原
10:40 繞完草原一圈
10:45 回到「大龍崗湖」大埤塘沿環湖步道走
10:48 登上觀景平台
10:49 離開環湖步道
10:57 銅鏡社區活動中心(屋後才是銅鏡山林步道的入口)
11:03 與銅鏡伯公背迎福宮意象磚雕合影
11:06 回銅鏡社區停車場
11:11 發車離開銅鏡社區
11:35 南庄遊客中心前下車自行覓食
11:38 走到康濟吊橋邊,吊橋因基座斷裂封閉中
11:39 中山路十三間老街閒逛
11:55 好味緒餐坊吃炒麵
12:15 南庄百年郵局拍照
12:23 南庄基督長老教會前遇小黑狗狂吠擋道
12:29 南庄遊客中心參觀休息
12:43 發車離開南庄
13:03 三灣月眉橋邊參觀橋頭橋柱殘跡與新建的觀景平台
13:15 離開月眉橋
13:26 峨眉十二寮停車場下車
13:27 十二寮步道第四登山口
13:32 爬抵步道主線
13:36 步道0K+800m(步道長約2, 000公尺)
13:38 步道0K+900m
13:41 步道1K+000m
13:43 步道1K+100m
13:45 步道1K+200m
13:50 步道1K+400m
13:53 步道1K+500m
13:55 步道1K+600m
13:56 步道1K+700m
13:59 步道1K+800m
14:00 步道1K+900m
14:02 右下往第六登山口
14:06 抵第六登山口竹園麵食坊
14:10 回停車場後逛十二寮景區
14:35 離開十二寮景區
14:45 竹81線峨眉湖步道第一入口旁下車
14:48 觀景平台看大自然文化世界(天恩彌勒佛院文教園區)的彌勒大佛銅像
14:51 左上峨眉湖步道第二入口,不取,續直行
14:57 左上峨眉湖步道第三入口(小茅埔大橋旁),等上遊覽車
15:06 發車
15:12 新春茶行(新竹峨眉湖光村8鄰十四寮2-3號)停車場下車休息自由活動
15:14 參觀大自然文化世界彌勒殿外觀
15:31 新春茶行前山友集結完開始健行
15:39 細茅埔吊橋南岸
15:45 細茅埔吊橋北岸十方平安寺門口與書法大師杜忠誥題的「同淨蘭若」匾合影
15:50 與富興國小圍牆邊拔河雕塑合影
15:53 隆聖宮(新竹縣峨眉鄉忠義街16號)集結休息
16:01 發車離開峨眉
16:57 關西服務區休息
18:00 捷運新埔站
行程表訂定的映獅山步道沒去,變成健行十二寮步道、峨眉湖步道
台三線
舊峨眉橋
09:52 車過三灣月眉橋
09:56 三灣苗19鄉道(銅頂道)銅鏡社區停車場下車準備健行
出發
10:01 往銅鏡社區活動中心的岔路口,取左走產業道路(順時針走一圈大銅鑼圈)
銅鑼圈大草原
舊峨眉橋
月眉吊橋
10:04 大銅鑼圈忠烈墓
10:08 路過穎川堂民宅
10:10 路過清河堂民宅
10:14 岔路口右上水泥路
10:15 路過銅鏡村大銅鑼圈23之6民宅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因沖積地形如銅鑼的圓圈狀,因此自清朝以來稱此地為「銅鑼圈」,銅鏡山林步道以大埤塘為核心,步道分為環山步道及環湖步道。
10:19 抵大埤塘「大龍崗湖」邊
10:23 往大草原岔路口路牌
10:27 大草原遠眺獅頭山、鵝公髻山
10:40 繞完草原一圈
10:45 回到「大龍崗湖」大埤塘沿環湖步道走
10:48 登上觀景平台
10:49 離開環湖步道
10:57 銅鏡社區活動中心
銅鏡社區活動中心屋後是銅鏡山林步道的入口
11:03 回程與銅鏡伯公背迎福宮意象磚雕合影
11:36 抵南庄下車自行覓食
11:38 走到康濟吊橋邊,吊橋因基座斷裂封閉中
11:39 中山路十三間老街閒逛
十三間老街曾是南庄鄉最熱鬧的街道,是通往蓬萊、東河的主要道路,四、五〇年代相連的13棟房屋,隨著礦業逐漸沒落,居民搬遷、店家歇業,當年的繁榮光景已不復見。近年來在相關單位的協助下,老街的道路鋪上彩色壓花瀝青、設置煤油燈造型的LED路燈,還有店門口刻印著過去業者的招牌。現在老街上,有許多青年返鄉創業,窯烤麵包、手沖咖啡,和融合當地客家原民特色的手工藝品店等。
南庄事件,是一起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發生於新竹廳南庄支廳南庄區南庄的抗日事件。
衝突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籍人士開始在南庄開辦樟腦製造產業,並隨即擴張至日阿拐等人勢力範圍。
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起,臺灣總督府開始實行樟腦專賣制;當局因此在南庄地區以「民木」名義特許日阿拐、絲大尾、張有淮三位原住民族頭目製造樟腦,但在土地使用權及所有權政策上引起當地先在光緒年間取得開墾許可證的族人感到不滿。此外,日籍人士也在當地生活領域從事官有林地開墾,並經常由此引發衝突。
當時,日阿拐的土地上長有大片樟樹林,日籍人士板本格、中島興吉、關常吉等因而向他承租土地經營樟腦煉製產業,並與他約定每月繳納租金五百元;然而,雙方隨後因對於契約的認知歧異產生衝突。當時,日阿拐認為他所租予的是樟腦製造權,板本格等則認為承租內容包含土地開墾權。隨後,樟腦價格跌落、板本氏等積欠山工銀(即他們應繳與日阿拐的租費)、蕃地國有政策的實行、原住民族只能擁有地上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政策的推行、山工銀性質的轉變等,都促成了衝突的爆發。
爆發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7月4日,南庄支廳八卦力地方一名巡查與隘勇在巡邏途中和原住民族發生衝突;同時,南庄支廳轄下各部落情勢不穩的情報開始流傳。7月5日,新竹廳長發給警察本署署長的文件顯示6日將可能有數百名當地生蕃襲擊南庄;為防備事變並安定社會,新竹廳長要求派遣警部一名、巡查十名前往南庄支廳戒備,警察本署署長隨即答覆應派遣若干軍隊以安撫人心。7日,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下令臺灣守備混成旅團第一旅團長派遣守備隊駐紮當地。不久,日阿拐聯合東河社及大隘社頭目及Matayanan社等賽夏族及泰雅族的族人(還有少數客家人)起事,並於7月6日包圍攻擊南庄支廳。
當起事遭鎮壓後,日阿拐前往鹿場藏匿;在有人通報警察即將追來後,日阿拐在風美一處順著河流上溯,並在一處搭起簡易住處,又在稍後派人到其老家所在地挖掘所藏金錢。
壓制
12月,當局勸誘起事原住民投降。12月17日,當局在番婆石舉行「歸順式」,日阿拐與鹿場泰雅族頭目薛大老等率領眾人前往參加;隨後,軍警在歸順式上槍殺薛大老等39名參與者,但日阿拐即時逃離現場。後來,日阿拐的墾地遭官方沒收,起事原住民的土地被客家人占據,賽夏族祭儀活動遭官方嚴密監控,南庄街遭當局禁止舉行祖靈祭,原為同一祖靈祭團的向天湖風姓與大窩坑風姓家族被強制分離,Amis社的根、樟、潘三姓家族被強制遷至蓬萊地區居住。
11:55 好味緒餐坊吃炒麵
什錦炒麵
12:15 南庄百年郵局拍照
12:23 南庄基督長老教會前遇小黑狗狂吠擋道
12:29 南庄遊客中心參觀休息
13:03 三灣月眉橋邊參觀橋頭橋柱殘跡與新建的觀景平台
位在銅鏡村小銅鑼圈的月眉吊橋建於民國十八年,是一座長度150公尺、寬度4公尺的鋼橋梁,當時是南庄與三灣通往頭份必經的路段。橋面上的人力車軌是運送煤炭之用,月眉吊橋在交通方面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直到民國四十年興建了西河水庫與上方的峨眉橋後,月眉吊橋功成身退,目前只剩下兩邊橋頭橋柱依舊挺立。縣政府後來在橋頭柱興建了一小段鋼製橋體,以拉桿及舊有橋墩支撐,懸空延伸出透明玻璃摟空之橋面,成為一處可以眺望河岸風光的觀景平台。有三灣天空步道之稱。
13:26 峨眉十二寮停車場下車
13:27 十二寮步道第四登山口
十二寮步道位於峨眉湖畔東南側,園區以十二寮埤為核心,三面環繞的山稜線間,谷地間埤塘錯落,早期為樟腦油的盛產地,近來則是賞油桐花的好地點。十二寮古道有七個出口,步行時間約30分鐘至150分鐘,遊客可依體力選擇,享受賞桐樂趣。
13:32 爬抵十二寮步道主線
13:36 步道0K+800m(步道長約2, 000公尺)
14:02 右下往第六登山口
14:06 抵第六登山口竹園麵食坊
14:10 回停車場後逛十二寮景區
14:45 竹81線峨眉湖步道第一入口旁下車
14:48 觀景平台看大自然文化世界的彌勒大佛銅像
天恩彌勒佛院,又稱大自然文化世界,位於新竹縣峨眉鄉湖光村、峨眉湖畔的彌勒大道(並非一貫道)總院,有一座淨高56.7公尺的彌勒佛青銅像。
14:51 左上峨眉湖步道第二入口,不取,續直行
14:57 峨眉湖步道第三入口(小茅埔大橋旁),等上遊覽車
15:12新春茶行(新竹峨眉湖光村8鄰十四寮2-3號)停車場下車休息自由活動
15:14參觀大自然文化世界彌勒殿外觀
15:31 新春茶行前山友集結完開始健行
15:39 細茅埔吊橋南岸
15:45 細茅埔吊橋北岸十方平安寺門口與書法大師杜忠誥題的「同淨蘭若」匾合影
15:50 與富興國小圍牆邊拔河雕塑合影
15:53 隆聖宮(新竹縣峨眉鄉忠義街16號)集結休息
隆聖宮位於峨眉鄉富興村主祀關聖帝君。相傳墾民來此開拓之後沒多久一位信士高清盛(一作勝),來台時隨身攜帶有大陸玉泉山關聖廟關聖君靈符乙套,做為護身庇佑之用,高先生將靈符祀奉於隘寮,供墾民朝夕祭拜,祈求平安,之後的開墾事業一帆風順,眾人咸認是關聖君威靈廣大庇佑之故。另有傳說,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某日夜間原住民出草前圍攻富興庄,幸關聖帝君顯聖來救將原住民驅離,得庄民始免於劫難,於是村民商議恭請關聖帝君寶像駕臨館內安爐登龕奉祀而關聖君靈符一併安奉於龕內奉祀。祀奉日勤,香火鼎盛,恩澤遍布鄰近村落。
昭和十年(西元1935元)發生大地震,隆聖宮東南牆壁傾倒,於民國三十六年修繕復舊。民國四十九年因信徒認為隆聖宮廟址過低,需提高增建後殿,以增威靈,遂興工增建後殿一棟及東西走廊,雕換中堂金身。至民國五十年告竣,同時舉行慶成福醮。 民國八十六年因台三線拓寬工程及廟宇年久失修,決定加以整修。在地方士紳竭力奔馳,而各方善男信女樂捐下重建隆聖宮,並於民國八十八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入火安座登龕。
16:01 發車離開峨眉隆聖宮
附錄 :
三灣銅鏡山林步道路線圖
峨眉十二寮步道路線圖
峨眉湖步道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