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鶺鴒科
俗名:牛糞鳥仔、灰背眼紋鶺鴒、馬蘭花兒、白顫、黑臉紋鶺鴒
學名:Motacilla alba
英名:White Wagtail
遷徙狀況:白鶺鴒(M. a. lugens)冬季南遷達中國華南沿岸及台灣,白面白鶺鴒(M. a. leucopsis)台灣繁殖族群。過眼線白鶺鴒(M. a. ocularis)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
保育等級:無
分布狀況: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
在地狀況:學校至善樓有繁殖紀錄,偶而會出現於校園間,八掌溪的溪床泥灘地上,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牠的地方。
鳥類描述:
身長:約18公分
特徵:全身羽色為黑、白、灰相間,雌雄鳥體色相近,僅於冬羽時略有差異。夏羽:雌、雄鳥羽色相同,全身以白色為主體色,額頭至前頭、臉部、頸部、胸側、下胸、腹部、尾下覆羽、尾羽外側皆為白色,僅嘴喙、腳、過眼線、頭頂至背部、上胸、頸環、尾羽為黑色,上胸中央有大塊黑色區塊。雌鳥大致似雄鳥的夏羽,黑頸圈較窄。
叫聲:邊飛邊發出「唧、唧」的叫聲。
食物:主要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啄食植物種籽,
繁殖方式:每年3~5月為繁殖季,營築於水邊之洞穴、樹洞、岩石隙縫,甚至於住家屋簷下、橋下及建築物的隙縫皆可築巢,巢形為碗狀,每窩約生3~4顆蛋,蛋為橢圓形布有褐斑點。
生活環境:平地至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開闊濕地、水田、農耕地、溪流、河床、灘地、池塘、堤岸等水域地帶都會區安全島、馬路或公園亦可見其活動,
相似鳥種:黃鶺鴒、灰鶺鴒。
生態威脅:目前族群仍算穩定,未受到明顯威脅。人類不當開發棲地逐漸減少,田邊、水澤之漁網及鳥網。
其他補充:
1.台灣共有3個亞種:白鶺鴒、白面白鶺鴒及過眼線白鶺鴒,主要差異在於頭部黑色區塊分布不同。
2.最為特別的是集體夜棲於市區校園、公園及河邊、行道樹上的習性。
3.早期臺灣農村路上常可見白鶺鴒在牛糞旁啄食小昆蟲,所以又稱為「牛屎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