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喜歡看紀錄片,那就要把11月21日開始的《影.響》影展納入行事曆,它包括國藝會補助的26部紀錄片,有台灣紀錄片、動畫片、實驗片等,其中《築巢人》不但獲本屆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播獎》,還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獎、最佳剪輯等3個大獎。

《築巢人》是導演沈可尚的作品,紀錄一個50歲的單親父親帶著一個年紀已30歲,卻像個13歲孩子的兒子的故事。
父親跟兒子相處的方式幾近噤默,但他們撿滿屋子的寶特瓶在一起,畫幾百張重複的蜂窩在一起,摺幾千張色紙搭成的巨塔在一起,打保齡球在一起,撿貝殼抓蝸在一起,連睡覺都在同一張床上。
父子間沒有溝通,但卻在一個單親的巢裡如連體嬰般地相依為命。
值得玩味的是,父親對兒子無盡的付出同時,偶爾也會有想逃的念頭,偶爾也會有對未來的恐懼,偶爾也會有疲累的感覺。
《築巢人》是《影.響》影展的開幕片,除了在11月21日播映外,12月3日也將再演出一場。
「影‧響」影展還有很多好片,例如記錄泰北孤軍長達半世紀的祖國夢的《邊城啟示錄》,講的就是1961年滯留在緬東的國民黨部隊子弟在台灣的辛酸故事,它入圍了本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只在11月24日映演。
1961年這批部隊潛藏在叢林中待戰,但在國際壓力下被迫撤軍,但卻接獲蔣介石密令明撤暗留,等待時機反攻大陸,但這一等就是50年,成了異域孤軍。
為了生存,他們後來成為泰國的傭兵,以鮮血交換泰國的身分證,他們的子弟滿懷期待地回到台灣,奔回他們認為的「祖國的懷抱」,卻發現台灣政府並不認同他們,他們手上中華民國國旗揮得再狂熱,得到的仍是熱臉貼冷屁股的回應。
這是一齣歷史的荒謬劇,在這個荒謬的時代來看,特別對味。

今年3月獲得東京國際動畫展《東京動畫獎》的《櫻時》, 講述台灣廟宇文化,富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櫻時》是描述一個小男孩在一間神秘的破廟裡的奇幻遭遇,這間破廟當初因一把無名火而燒毀,小男孩喜歡跑到破廟裡玩,有一天突然發生奇幻的事,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他碰到了奇幻的人,帶他回到廟還沒有被燒毀,仍然香火鼎盛的時候,就在這一趟奇幻之旅中,小男孩發現了廟被燒毀的原因。
《舞台》也是一部很意思的作品,導演花了3年的時間,拍攝3個歌仔戲班,包括宜蘭的《壯三新涼樂團》、南投的《明珠女子歌劇團》、台北《唐美雲歌仔戲團》等台灣歌仔戲發展史上各階段重要的代表性團體。

影片中可以看到台灣最古老歌仔戲形式的《落地掃》,也有曾經風光一時的家族野台戲,以及終於進入國家藝術殿堂的精緻歌仔戲,除了用影像呈現舞台上的不同表演風格及形式外,並紀錄舞台下劇團面對及扭轉困境的過程。
有幾部有關原住民的紀錄片也很有意思,例如《YAKI/外婆》這部片子。

它是以泰雅族高齡長者口述日據時期生活感受為主題的紀錄片,在泰雅語裡,YAKI即是祖母的意思,影片以苗栗泰雅龍山部落年紀最長的部落頭目遺孀為主角,描述子孫在追尋一來自日本的古老照片時,發現族人與日本殖民者的特殊關係。
此外,由新住民導演阮金紅掌鏡的《失婚記》是台灣第一部以新移民觀點釋異國婚姻的紀錄片,還有賀照緹的《303》、陳芯宜的《如困耳朵有開關》、史明輝的動畫作品。
《影.響》影展免費觀賞,11月8日起開放索票,索票端點包括光點華山電影館、光點台北電影院、敏隆講堂、國藝會等,每人每場限索4張。
有關《影.響》影展的詳細訊息,可上網查詢,網址為 https://www.facebook.com/NCAF.influ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