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這一篇翻出來了.
Marie Laurencin曾經幫香奈兒畫了一幅肖像,但畫風不被接受,兩人因而交惡.
20101010補註:此篇為一年前的作品,山寨版已經生出徒子徒孫了。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家中畫冊有詩人畫家Marie Laurencin 所繪的Portrait of Simonne Laurencin。但去年七八月開始蒐集資料時,不知是自己技術太差,還是這幅肖像早已不受重視;當時一直無法在網路上找到有關的蛛絲馬跡,同時也覺得畫中主角身分和畫家母親相同姓氏很微妙,因而把它列為謎團。

這是Marie Laurencin 在畫中的署名,應不是仿冒品,但十幾年前還是被讚譽的名畫,目前在網路上卻是乏人問津的作品;藝術這種萬般皆是主觀的文明產物,就如同梵谷生前只賣出一幅畫那般的弔詭與不可捉摸。
下圖:翻拍後再美化的Portrait of Simonne Laurencin


上圖:Portrait of Mademoiselle Chanel
香奈兒的肖像,大家就不陌生了。但此圖和香奈兒本人幹練積極的形象相去甚遠,難怪當年兩個女人會為了這幅畫而交惡。
下兩圖:Marie Laurencin 的自畫像


Marie Laurencin 本人的自畫像與她眾多夢幻柔美的主觀女性化作品反差奇大,透露出她的成長過程所背負的憂鬱與多舛。
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除了她與祖籍義大利的超現實主義詩人Guillaume Apollinaire的戀情之外,大多提到她的同性戀傾向。可能是網路年代對同性戀的定義較為多元廣泛吧?過往藝術評論的書刊卻認為:只憑著畫作和她說過"比較容易被女性吸引"這樣的話就認定她是同性戀者,未免過於輕率,也缺乏意義。較中肯的看法是:先是詩人後是畫家與設計家的她,對愛情的定義比一般人更廣闊吧?
以下是她很有名的一首詩作:[鎮定劑]中的某一段(畫冊中抄來的,也不知是真是假)
比被遺棄的女人
更悲哀的是
沒有倚靠的女人
比沒有倚靠的女人
更悲哀的是
被逐出的女人
比被逐出的女人
更悲哀的是
死了的女人
比死了的女人
更悲哀的是
被遺忘的的女人
(所以,女人一生最大的志向,便是讓別人忘不了妳,做鬼也要讓對方永誌不忘才行。XD)還是又想到:無法忘懷的女人
書中另有一段是乖僻固執的天才詩人Guillaume Apollinaire的作品:
米拉保橋之下
塞納河潺潺流著
我們的戀情
也是這般流著
我曾想起
煩惱之後
快樂來了
夕陽依然西下
鐘聲再度響起
歲月不斷流逝
而我會留下
......
下兩圖為塞納河上的米拉保橋 Le Pont Mirabeau
以下延伸閱讀:應是米拉保橋之戀的原文


下圖依然是Marie Laurencin 的作品:Guillaume Apollinaire和他的朋友們。
此圖正中央的正是詩人Guillaume Apollinaire,畢卡索和Marie Laurencin 則隱身在橋(米拉保橋Le Pont Mirabeau)的另一側。

以下資料引自網路蒐集:
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生於1883年,母親波麗.羅蘭珊(Pauline-Melanie Laurencin, 1861-1913)是來自漁村的餐館女服務生,父親杜雷(Alfred Toulet)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官員。然而羅蘭珊不是正常家庭的孩子,她是不被祝福的私生子,只能從母性,孤單地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一直無法接受女兒不名譽的出身,長年以冷漠無言的態度相待。幼年的她既渴望得到父愛的依靠,又期盼能擁抱母親慈愛的呵護。當她長成少女之後,母女二人關係才趨於好轉,母親決定將她調教成高尚淑女,讓她學習詩文藝術,由於母親擅長女紅刺繡,將羅蘭珊週遭一切鋪陳得雍容華貴,兩人生活在充滿女性柔美的世界,排除一切男性化的成分,過著隱居的生活。因此,這也造就她日後在繪畫中採取大量如髮帶、絲巾、蝴蝶結、瓔珞(a necklace of jade and pearls)等的女性化符號,以及呈現「蕾絲邊」(lesbian)的風格傾向。
二十世紀初羅蘭珊先後在拉馬丁中學(Lycee Lamartine)的「安貝爾學院」(Academie Humbert)學習繪畫,後者是學院派肖像畫家安貝爾所創辦,在此她接受傳統素描的技法訓練 。在安貝爾學院,她認識了後來和畢卡索(Picasso )共創「立體派」(Cubism )的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開始和巴黎藝術界畫家來往。在布拉克的影響下,她開始嘗試「野獸派」(Fauvism)的繪畫手法. 1907年羅蘭珊邂逅了巴黎年輕文學家阿波里內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展開一段熾烈的愛情。而由於阿波里內爾和布拉克的引薦,羅蘭珊順利加入蒙馬特「洗濯船」(Bateau-Lavoir, Montmartre)的藝術群行列。
羅蘭珊在「洗濯船」裡和藝術家友人交換對於藝術的看法,他還見識到畢卡索的藝術,開始嘗試立體派風格的創作。阿波里內爾1913年發表了論文〈立體派畫家:沈思的美學〉(Les Peintres Cubistes: Meditations esthetiques),他稱羅蘭珊為「科學的立體派畫家」,分別參加了1907年以及1909到1913年的立體派畫家聯展。不過樸素主義(Primitivism)藝術家盧梭(Henri Rousseau, 1844-1910)神秘詩意的畫風,對於羅蘭珊追求感性美的作品表現比較有顯著的影響,在她後來的創作可以看出她對盧梭風格的喜愛。當羅蘭珊嘗試過野獸派的狂放以及立體派的深奧理性之後,她決定朝向自己獨有的憂鬱柔美風格。
羅蘭珊因德籍夫婿魏傑恩(Otto von Watjen)之累流亡西班牙七年,後來她重返巴黎,正好碰上1920 年代的「瘋狂年代」( Les Annees Folles),知識分子對文化、藝術充滿狂熱,而羅蘭珊正好被迎接到巴黎社交圈,並且為他們描繪肖像畫,例如:和她同齡的時尚設計師香奈兒(Coco Chanel, 1883-1971),以及巴黎橘園( l'Orangerie)女主人
晚年,羅蘭珊和女管家蘇珊娜.莫侯(Suzanne Moreau)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就如同幼年時和母親相依為命的情景再現。在莫侯像女兒又像戀人的陪伴下,羅蘭珊仍默默作畫,風格上延續具裝飾優雅的風格,一直到1953年去世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