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新修訂文書鑑定工作探微
文書鑑定工作探微
李昌鈺博士序言 2
自序 13
1. 前提 15
2. 相關概念 20
2.1. 「觀點」與「觀感」(VIEWPOINT VS. IMPRESSION) 20
2.2. 經驗(EXPERIENCES) 21
2.2.1. 經驗並不可恃 21
2.2.2. 經驗的完整含義 23
2.3. 專業傲慢(PROFESSIONAL ARROGANCE OR SPECIALIZED ARROGANCE) 24
3. 相關定義 26
3.1. 「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 26
3.2. 「法庭科學」(FORENSIC SCIENCE) 26
3.3. 「待鑑文書」(QUESTIONED DOCUMENT;FORENSIC DOCUMENT) 28
3.3.1. 「待鑑文書」(questioned documents,QD) 28
3.3.2. 「法庭文書」(Forensic Document) 29
3.4. 「文書鑑定」(QUESTIONED DOCUMENTS EXAMINATION,QDE;FORENSIC DOCUMENT EXAMINATION,FDE) 30
3.5. 「文書鑑定人」(QUESTIONED DOCUMENTS EXAMINER,QDE;FORENSIC DOCUMENT EXAMINERS,FDES) 32
4. 既有之定義 33
4.1. 出自英文之「文書鑑定」定義 33
4.1.1. 出自「科學文書鑑定」一書之定義 33
4.1.2. 出自網路世界之定義 34
4.1.3. 出自「美國法庭文書鑑定人委員會」之定義 35
4.2. 筆者綜合定義 37
5. 「文書鑑定」的主要工作內容 40
5.1. 「筆跡鑑定」 41
5.1.1. 「筆跡鑑定」的科學性爭議 41
5.1.2. 美國「文書鑑定科學工作小組」對筆跡鑑定工作所訂定的指導方針、 44
5.1.3. 美國聯邦調查局運用「盲目測試」在「筆跡鑑定」的趨勢 46
5.1.4. 漢字筆跡鑑定 48
5.1.5. 我國在「筆跡鑑定」方面類似「盲目測試」的研究 49
5.1.6. 防止筆跡被仿照的自我保護機制 50
5.2. 「筆跡鑑定」以外的「文書鑑定」 51
5.2.1. 指紋比對、偵查及採擷 51
5.2.2. 印文鑑定 51
5.2.3. 印刷品鑑定 52
5.2.3.1. 印刷品鑑定的種類 52
5.2.3.1.1. 傳統印刷品鑑定 52
5.2.3.1.2. 無版印刷品鑑定 53
5.2.3.2. 印刷品鑑定的檢驗方法 54
5.2.3.2.1. 「比對檢驗」(comparison) 54
5.2.3.2.2. 「分析檢驗」(analysis) 54
5.2.3.3. 印刷品鑑定的檢驗性質 54
5.2.3.3.1. 「預期性檢驗」(「局部檢驗」) 54
5.2.3.3.2. 「全面性檢驗」(「分析檢驗」) 54
5.2.3.4. 印刷品鑑定的檢驗範圍 55
5.2.3.4.1. 「同光域檢驗」 55
5.2.3.4.2. 「異光域檢驗」 55
5.2.3.5. 偽鈔鑑定 55
6. 超級偽鈔鑑定 56
6.1. 國際流通貨幣查緝 56
6.2. 電腦、事務機器及軟體防制技術 59
6.2.1. EURion constellation 59
6.2.2. 彩色列印或複印設備追蹤記號 63
6.3. 鈔票防偽技術 65
6.4. 防偽技術標準 67
6.5. 偽鈔鑑定技術 69
6.5.1. 標準實驗室環境 69
6.5.2. 標準設備校驗程序 71
6.5.3. 標準鈔票樣本 72
6.5.4. 應儘量蒐集及建立完整真鈔及偽鈔實物樣本檔案 73
6.5.5. 建立完整的「實驗歸類檔」 73
6.5.6. 不可輕信防偽標記 73
6.5.7. 不可輕率做出結論 74
6.5.8. 不可倚賴既有經驗(經驗法則無用論) 74
6.5.8.1. 不要以偏概全 74
6.5.8.2. 不可自以為是 75
6.5.8.3. 一切以實驗結果為憑 75
6.6. 關於美鈔的資訊 76
6.6.1. 美元簡稱 77
6.6.2. 發行單位 77
6.6.3. 紙質成份 78
6.6.4. 美鈔幣面主要元素 79
6.6.4.1. 國號 79
6.6.4.2. 面額(Denomination) 80
6.6.4.3. 人物肖像(Portrait)及著名建築 81
6.6.4.4. 「印」(seals) 83
6.6.4.5. 「行印」(bank seal)及「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印」(Federal Reserve Bank seal) 84
6.6.4.6. 「財政部印」(Treasury Department seal) 87
6.6.4.7. 財政部長、財務長簽名 90
6.6.4.8. 發行年份(Series Year) 91
6.6.4.9. 流水號(Serial Numbers) 93
6.6.4.10. 聯邦儲備銀行代號(Federal Reserve Indicators) 94
6.6.4.11. 浮水印(Watermark) 95
6.6.4.12. 變色油墨(Color-Shifting Ink-C.S.I.或Optical Variable Ink-O.V.I.) 96
6.6.4.13. 防偽安全線(Security Thread) 96
6.6.4.13.1. 安全線的「纖細印刷」 96
6.6.4.13.2. 安全線對紫外線的螢光反應 97
6.6.4.14. 正面版號(Face Plate Number)及背面版號(Back Plate Number) 100
6.6.4.15. 「檢查字母」(check letter)及「四開號」(quadrant number) 101
6.6.5. 美鈔印製採用的印刷種類 102
6.6.5.1. 凹版印刷 102
6.6.5.2. 凸版印刷 103
6.6.5.3. 細線及曲線圖案印刷 104
6.6.5.4. 「纖細印刷」(Micro-printing) 108
6.6.5.4.1. 關於Micro-printing的相關詞彙意義: 108
6.6.5.4.2. 「纖細字」是怎麼製作的? 109
6.6.5.4.3. 「纖細印刷」是否真能防偽? 109
6.6.5.5. 美鈔中的凹版防偽「纖細印刷」 110
6.6.5.6. 美鈔中的平版「纖細印刷」 114
6.6.6. 油墨 114
6.7. 出自「美國特工局」公告之防偽技術資訊 115
6.7.1.1. 人物肖像(Portrait) 115
6.7.1.2. 「財政部印」(Federal Reserve and Treasury Seals) 115
6.7.1.3. 邊飾花紋(Border) 116
6.7.1.4. 流水號(Serial Numbers) 116
6.7.1.5. 紙質(Paper) 116
6.8. 破解世紀大偽鈔-超級100 116
6.8.1. 浮水印不同 118
6.8.2. 紙質紋理不同 119
6.8.3. 紙張表面不同 120
6.8.4. 紙張厚度不同 120
6.8.5. 變色油墨的色澤有明顯的差異 121
6.8.6. 流水號在紅外線照射時顯現不同反應 122
6.8.7. 美鈔背面的紅外線防偽特徵顯現不同反應 122
6.8.8. 安全線的防偽特徵不同 123
6.9. 本章結語 124
6.10. 本章後記 125
7. 印文鑑定 127
7.1. 印鑑對華人的意義 127
7.2. 關於印章之一般資訊 127
7.2.1. 古代相關專題 127
7.2.1.1. 《說文解字》 127
7.2.1.2. 《後漢書》 128
7.2.1.3. 「花押印」 128
7.2.2. 關於「印章」的基本資訊 129
7.2.3. 形成「印文」的要素 129
7.2.4. 「印章」與「印文」間的關係 134
7.2.5. 「印章」、「印鑑」及「印鑑登記」 135
7.2.6. 『印鑑條』與『印鑑證明』 136
7.2.7. 「印鑑證明」的變遷(局部) 137
7.2.8. 對「印鑑證明」效能的檢測實驗 138
7.2.8.1. 依據『印鑑登記辦法』在不同年代申請的『印鑑證明』進行的分析結果 138
7.2.8.2. 使用其他印章測試手工蓋印的實驗 139
7.2.8.2.1. 以較硬之書寫墊為襯墊蓋出的結果 140
7.2.8.2.2. 以較軟之滑鼠墊為襯墊蓋出的結果 142
7.2.8.3. 手工蓋印的其他研究及變數 143
7.3. 「印鑑證明」的法定地位 145
7.3.1.1. 戶政人員處理印鑑證明之方式 151
7.3.1.1.1. 判斷所申請之印章是否為登記留存之印鑑 151
7.3.1.1.2. 製發『印鑑證明』 152
7.4. 印鑑登記業務一度停辦(2002年12月31日失效) 153
7.5. 『地政士法』無法全面取代『土地登記規則』中所需的各種規定 155
7.6. 2003年5月內政部通函續辦印鑑登記及核發印鑑證明 158
7.7. 「印文鑑定」的不可能性 159
7.8. 「標準壓印程序」是「印文鑑定」的最基本前提 162
7.9. 驗證「印文鑑定」的不可能性 163
8. 「文書鑑定技術」的訓練與學習 168
8.1. 參加美國聯邦調查局或特工局開辦的「待鑑文書鑑定」特訓 168
8.2. 在正規大學或學院中找到與文書鑑定相關的科系學習 169
8.3. 前往美國紐約州羅契斯特工藝大學(RIT)影像及藝術學院學習 169
8.3.1. 短期文書鑑定相關訓練課程-「文書鑑定人」鑑別印刷模式及分析印刷圖像結構討論會」 171
8.3.2. 短期文書鑑定訓練課程的效度 176
8.4. 參加國外法庭科學學會及協會或其他機構附帶「法庭文書鑑定」或「待鑑文書鑑定」的短期訓練 176
8.5. 自修 176
8.6. 拜師學藝 177
8.7. 參加國外法庭科學研討會舉辦的專題討論會(WORKSHOP) 177
8.8. 其他管道 177
9. 「文書鑑定人」獲取最新技術資訊之管道 178
9.1. 從國外「文書鑑定儀器」廠商處獲取最新鑑定技巧 178
9.2. 從國外最新出版的專著 178
9.3. 從國外法庭科學學會及協會發行的期刊(PERIODICAL)中蒐集 178
9.4. 從國外法庭科學科學學會及協會舉辦的「鑑識研討會」中吸收新知 180
9.5. 從「國家論文資料庫」搜尋 180
9.6. 從國內鑑識單位、學會或協會發行的期刊中蒐集 182
9.6.1. 「刑事科學半年刊」 182
9.6.2. 警大鑑識系出版之Forensic Science Journal 183
9.6.3. 「憲兵學術半年刊」 184
9.6.4. 中華民國鑑識科學學會「鑑識科學學術年刊」 186
9.6.5. 其他刊物 187
9.7. 國內鑑識科學學會舉辦的「鑑識研討會」 187
9.7.1. 「2003 年犯罪偵查與鑑識科學研討會」偵查科技類 188
9.7.2. 「2004年犯罪偵查與鑑識科學研討會」偵查法制 188
9.7.3. 「2005年犯罪偵查與鑑識科學研討會」 189
9.7.4. 「2006年犯罪偵查與鑑識科學研討會」 190
9.7.5. 「2007年犯罪偵查與鑑識科學研討會」 190
9.7.6. 「2008年犯罪偵查與鑑識科學研討會」 191
9.7.7. 「2009年犯罪偵查與鑑識科學研討會」 192
10. 「文書鑑定人」的資格認證 193
10.1. 美國「文書鑑定人」的資格認證 193
10.1.1. 「美國法庭文書鑑定人委員會」(ABFDE)的資格認證 193
10.1.1.1. 身份條件 193
10.1.1.2. 品格條件 193
10.1.1.3. 學歷條件 193
10.1.1.4. 專業條件 193
10.1.1.5. 專業測驗 194
10.1.1.6. ABFDE對資格認證之一般條款 194
10.1.1.7. ABFDE資格認證之申請程序 195
10.1.2. 「美國法庭文書鑑定人協會」(AFDE)的資格認證 195
10.1.2.1. 身份條件 196
10.1.2.2. 品格條件 196
10.1.2.3. 學歷條件 196
10.1.2.4. 專業條件 196
10.1.2.5. 專業測驗 196
10.1.2.6. AFDE對申請資格認證者之道德規範 198
10.1.2.7. AFDE對資格認證之效期規範(Maintaining) 198
10.1.3. 「美國法庭文書鑑定人協會」(AFDE)的國際會員資格申請 198
10.1.3.1. 國際會員資格會員資格種類 198
10.1.3.2. 品格條件 199
10.1.3.3. 學歷條件 199
10.1.4. 登載AFDE國際會員資訊之申請程序 199
10.2. 其他國家對於司法鑑定的立場及態度 199
10.2.1. 關於鑑定機構方面 200
10.2.2. 關於請求調查證據的權利 200
10.2.3. 關於詢問證人、鑑定人 200
10.3. 我國「文書鑑定人」的資格認證 201
11. 我國委任有文書鑑定職務之政府機關的組織與職掌 204
11.1. 法務部調查局 204
11.2.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 210
11.3. 憲兵學校 214
11.4. 憲兵司令部「刑事鑑識中心」 215
11.5. 國防部軍事安全總隊 217
11.6. 中央銀行及所屬的中央印製廠、中央造幣廠 218
11.7. 本節結論 222
12. 文書鑑定的效力 224
12.1. 虛偽陳述的疑慮 225
12.2. 鑑定的適格性 227
12.2.1. 「主觀適格性」 227
12.2.2. 「客觀適格性」 227
13. 「文書鑑定人」應有的素養 230
13.1. 品格素養 230
13.2. 專業素養 231
13.2.1. 「待鑑文書」本身的差異特性 231
13.2.2. 印刷品的可靠性與不可靠性 232
13.2.3. 利用特殊油墨配方的防偽技術 233
13.2.4. 不可偏信防偽科技以免貽誤大方 235
13.2.5. 光干擾/光害(Light pollution)的排除 236
13.2.6. 「文書鑑定人」的培養需要民間機構大量挹注經費及訓練 237
13.3. 堅持品質 238
13.3.1. 經過認證的「標準作業程序」 238
13.3.1.1. 符合品質的「待鑑文書」儲存管理 239
13.3.1.2. 符合品質的鑑定工作標準 239
13.3.1.3. 符合品質的鑑定環境 239
13.3.2. 符合品質的鑑識人員資格 239
13.3.3. 符合品質的鑑識標準文書及管理 240
13.3.4. 符合品格的鑑識人員資格 240
13.3.5. 本節結論 240
14. 人人都能成為文書鑑定專家 243
14.1.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的限制 243
14.2. 龐大的市場需求 244
14.3. 政府法定鑑定機關的因應之道 245
14.4. 「文書鑑定人」的因應之道 245
14.5.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的限制補遺 246
15. 附錄 248
15.1. 關於身份證烏龍事件的詳細解析說明 248
15.1.1. 實驗記述 248
15.1.2. 從影像記錄進行分析 249
15.1.3. 實驗結果所代表的意義 254
15.2. 國外歷年出版有關「文書鑑定」的專著(2006年資訊) 257
15.3. 國外歷年出版有關「文書鑑定」的專著(2010年資訊) 261
15.4. 「刑事科學半年刊」與「文書鑑定」相關之文章 267
15.5. 「加拿大的法庭科學協會」網站提供關於法庭科學的教育資源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