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結束前,馬英九總統嚴肅的、認真的、勇敢的對癌症下戰帖,宣示要在五年內,把國內癌症死亡率降低10%,旋即引起國內腫瘤界一陣熱鬧,大家議論紛紛,一般民眾更高興萬分,喜出望外。
姑不論國內癌症專家們大多數在非公開場合討論時均認為馬總統所訂定的目標太高,極不容易完滿達成,但起碼宣示了政府正視及重視癌症對全體國民生命健康的威脅和傷害,國人亦應對癌症有更正確的瞭解、認知與觀念。
癌症的存在最早可朔及到公元八千萬年前之恐龍,從其化石中可證實恐龍曾罹患骨癌和血管瘤,古埃及木乃伊亦被化驗出曾罹骨癌的証據。所以癌症是生物體(包括人類和動物)的一種宿病,只要你能活得夠久(老),每個人都可能面對它。
醫學上對癌症的最新觀念,認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cancer as a chronic disease),癌症的成因既複雜,又多變,目前尚未能完整瞭解。除約15%是跟遺傳基因有關外,其餘85%是跟環境毒素,個人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有關,比例約各佔1/3,這些都會在個人老化歷程中慢慢顯露出來,隨著個人組織器官生理機能老化,罹患癌症的機率會相對增高。目前全球已開發及開發中的國家地區,均面臨結構性人口高齡化和老化的問題,故全球癌症發生率必然會逐漸持績的昇高。據流行病學者的推估,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會得癌症,每5人當中就有1人死於癌症。故每個人都應以主動、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癌症。除了盡早持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外,苦不幸罹癌,應勇敢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把癌症轉化為一種「慢性病」,興它共存、和平共處,繼績個人有目標、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歷程。
不幸得了癌症一定要先有效治療它,雖然醫學界對癌症的認知與觀念近年不斷有新的瞭解與看法,治療的方法亦有新的發展,但是癌症治療的基本三大支柱方式:手術、放療及化療,到目前仍維持不變。改變的是臨床應用的觀念和使用的方法變更精緻、細膩和更以科學證據為依據,同時交互併用變得更無縫、更有效、更人性化。癌症治療之重要目的與目標,依序分別為:臨床根治、延長有功能的生命、改善並優化生存的質量,把癌症轉化為一種慢性病來處理,和預防第二、第三或更多的癌症發生。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每個人都必需積極參與,分享與貢獻。馬政府的登高一呼,宣示政府的魄力、方向與決心,我們國民更應主動參與,轉化為一種全民運動。大家齊心努力,益已澤人,進而能福蔭子孫。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