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18篇部分注釋
取自「天路在線」網站《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聖經注釋》
介紹:
在如詩18篇宏偉的感恩頌裡,大衛大手筆勾勒了上帝所賜給他的奇妙拯救和戰果。這首有紀念意義的勝利之歌,是獻身於上帝並在上帝的事上忠心之人的心路歷程。撒下22章的記述可以證明這支聖歌是由大衛編寫,只有略微變動。
至於序詞,「耶和華的僕人大衛的詩,交與伶長。當耶和華救他脫離一切仇敵和掃羅之手的日子」,見本冊注釋原文第616頁,還有《先祖與先知》70。「耶和華的僕人」這個用語,(在詩36篇的序詞中也有)沒有出現在撒下22章裡。至於整篇詩歌,可以與撒下22章的注釋做比較。
詩18:1
我愛你。希伯來語是racham,表示深切熾熱的愛情。在別處,racham這個詞語並不用來表達人對上帝的愛,而是經常用來表達上帝對人的愛。這一句是本篇得勝歡歌的合適前奏,這一節並沒有出現在撒下22章。比較詩116:1-4。
力量。上帝是詩歌作者力量的泉源。(見詩27:1;28:8)
詩18:2
岩石。希伯來語是sela`,「大山上的一塊危岩」、「懸崖、絕壁」。大衛被掃羅追殺的時候,曾經避難在這樣的峭壁裡。(見撒上23:25)在這裡他用了這個詞語,描述上帝是可靠的避難所。
山寨。希伯來語是mesudah,「難以靠近的處所」或「要塞」。(見撒上22:4)
磐石。希伯來語是sur「大岩石」,在申32章中五次用來描寫上帝。(第4、15、18、30、31節)
盾牌。希伯來語是magen,在詩3:3以及撒下22:3,相似的句子中被譯為「盾牌」。
角。力量的象徵。(見申33:17)
高臺。在撒下22:3裡,增加了「我的救主啊,祢是救我脫離強暴的。」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大衛從他一生無休止的爭戰中出離,轉而努力描繪在他人生的經歷中,上帝向他所行的一切。類似描寫上帝的篇幅,見詩31:1-3;71:1-7。大衛的讚美生氣勃勃。
詩18:34
繩索。希伯來語是chabalim「絞索」、「繩索」。撒下22:5中譯作「波浪」。
死亡。大衛對約拿單說:「我離死不過一步」。(撒上20:3)
匪類。希伯來語是beliyya`al,意思是「無價值的」,但是經常被譯為「匪類、匪徒、不正經的、惡人、壞人。」這個詞語是聖經常用詞,表示那些本性暴虐的人。(見士19:22;撒上2:12的注釋)
詩18:5
繩索。希伯來語是chabalim「繩索」,如同第4節。
陰間。希伯來語是she'ol。見詩16:10;箴15:11的注釋。
網羅。希伯來語是moqshim「捕鳥的網」。
臨到。希伯來語是qadam「面對」,英文譯詞的詞義。(拉丁語詞根:「前」,和「來」)
詩18:6
殿。天國。(見詩11:4)
入了祂的耳中。上帝聽見了他的呼求。
詩18:7
地就搖撼。作為對大衛禱告的回答,上帝神聖的介入,被描述為大自然劇變的華麗篇章,其細節無疑是取材於詩歌作者對其人生危急之時,經歷暴風驟雨的回憶。強烈而豐富的構思,主要源於對紅海邊的拯救,和西乃山上賜下律法的想像,這是文學史上最壯觀的描述之一。
比較出19:16-18;詩144:5-7;哈3:3-6,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構思都不如詩18篇豐滿。開始是地震,接下來閃電,烏雲,暴風、黑暗,最後在風暴當中,耶和華以祂的榮耀、權柄和大能,挫敗祂的敵人,解救祂的僕人。正如在大自然的劇變裡顯現驚人的大能一樣,每當祂的僕人身處危險的時候,上帝也將以大能介入。
發怒。見詩2:4的注釋。
詩18:8
冒煙。煙、火、炭是用來描述烏雲和閃電。不要試圖將這些比喻實體化,好像上帝會以人眼所見的形式出現。與此相反,詩人的目的是給人以形象的、深刻的、敬畏的直觀印象,如同全知全能者就在身旁。(見詩74:1;97:2;140:10;比較哈3:5)
詩18:9
親自降臨。上帝似乎在風暴中降臨,以便查驗,並且執行審判。(見創11:5;18:21)
黑雲。見申4:11;王上8:12。
詩18:10
基路伯。基路伯把守了伊甸園的入口,(見創3:24的注釋)他們的形象遮掩了施恩座。(出25:18)
風的翅膀。表達驚人速度的措辭。
詩18:11
水的黑暗。直譯就是「水的黑暗」。黑雲預兆暴雨。
天空的厚雲。這個短語可以意譯為「層層雲彩」,好像是不同的雲彩聚集在一起,接二連三地翻滾、堆積,構成上帝的大帳篷。
詩18:12
光輝。閃電時,雲彩似乎消失,整個天空看上去著了火一般。
詩18:13
在天上。這裡的介詞「在」,希伯來語是be,根據烏加列語版文字用法上的表現,在這裡應該被譯為「從」。
發出聲音。如同在類似句型結構的章節裡一樣,雷聲象徵上帝的聲音。(見詩29篇,特別是第3節;比較伯40:9)
冰雹火炭。是第12節的重複,意圖通過重複,強調敬畏的印象。
詩18:14
箭。閃電,根據本節的平行結構所指。
仇敵。可能涉及詩歌作者的仇敵,作為可畏之描述中人力的首次干涉,這使我們立刻想起本篇詩歌的主題。
詩18:15
海底。比較出15:8的寫照。
詩18:16
他從高天伸手。一切神聖介入的顯現,都是來自上帝。
拉上來。在這裡使用希伯來語動詞,是表達摩西的解救,也可能是摩西這個名字的詞根。(見出2:10的注釋)大衛可能這樣比擬了自己從仇敵手中受到解救,如同摩西從法老女兒的手中獲救一樣,他如同快要淹死的人,被從水中拉上來。
大水。這裡可能轉回至本篇詩歌第4節的景象,他把自己描繪為受到「匪類的急流」的恐怖。大水在詩篇中經常象徵危險。(見詩32:6)
詩18:17
敵。掃羅。詩歌作者用相同的措辭,描述包括支持掃羅追殺他的那些人。
詩18:18
攻擊。見第5節的注釋。
依靠。希伯來語是mish`an「支撐」。有一個非常接近的詞語mish`eneth被譯為「竿」,在詩23:4。(見那一篇的注釋)
詩18:19
寬闊之處。在被自己仇敵包圍之處,大衛有一間寬綽的房間,不受到任何行動上的阻礙。(見詩4:1的注釋)
因祂喜悅我。關於詩歌作者得拯救之原由的第一個暗示,這個意念在第20-30節得到擴展。
詩18:20
按著我的公義。上帝介入,由於大衛並不該遭受他因掃羅和其他敵人之手所受到待遇。上帝依據祂永恆的律法,施以獎賞並報償,在20-30節更全面地記載上帝解救大衛的緣由。
詩18:22
我面前。大衛堅稱自己保守了上帝的律法,堅稱自己一直把律法擺在面前,並且按照其規條約束自己的行為。(見詩119:97;見詩1:2的注釋;比較申6:6-9;11:18-21)
詩18:23
完全人。希伯來語是tamim「完全」、「完美」。見詩15:2的注釋。在那一節裡,同樣的希伯來詞語被譯為「正直」。在伯1:1相關的詞語tam,被釋義為「完全」。儘管這是一句強有力的斷言,但根據第22節推斷,大衛的意思似乎是,他竭盡全力回避他所知曉的一切罪孽。
結合大衛自己的見證,(撒上26:23、24)上帝的證言,(王上14:8)以及史官們的證言。(王上15:5)因為大衛自稱無辜,沒有犯下自己所知曉的罪孽,這是真實的。這篇詩歌一定是寫在他與拔示巴犯姦淫並下令謀殺烏利亞之前。
詩18:24
按我的公義。這一節幾乎就是第20節的重複。
詩18:25
慈愛的人。第25、26節展現了箴言的特徵,這裡概括地指出,永恆的上帝根據各人的品性處置人。上帝「對待人的態度,必然取決於他們對祂的態度」。(柯克派特利克)在上帝那裡,罪孽永遠不能避免受罰。(見太18:35)
詩18:26
乖僻的人。邪惡的、乖張的人。
詩18:27
高傲的眼目。高傲為滅亡開路。(見詩101:5;箴6:16、17)與這一節的內容相等的經文是撒下22:28,「祢的眼目察看高傲的人,使他降卑。」
詩18:29
敵軍。見撒下22:30的注釋。
跳過牆垣。見撒下22:30的注釋。
詩18:30
完全。上帝所做的是正確的。(見申32:4)
煉淨。如同煉金屬;考驗。(見詩12:6的注釋)
盾牌。見詩3:3;18:2的注釋。上帝保護那些信靠祂的人,其他的人沒有權利值得祂的保護。
詩18:31
誰是上帝呢?從這一節開始,大衛詳述上帝賜予他的勝利和凱旋,這個意念一直持續到第45節。「誰是上帝呢?」這個問題不是一個不信者的疑問,而是修辭性的提問,含義是與外邦人所談論的虛假的神仙相比,以色列的上帝是真實的。
磐石。希伯來語是sur,第2節這個詞語被譯為「岩石」。
詩18:33
腳快如母鹿(蹄)。母鹿代表速度快,並且立腳穩固。(見撒下22:34的注釋)
詩18:34
教導我的手能以爭戰。見撒下22:35的注釋。對於以色列參戰時普遍存在的問題,見書6章的附加注釋。
銅弓。直譯就是「銅弓」。在伯20:24也提及這種弓。上帝賜給大衛非凡的力量。
詩18:35
盾牌。比銅弓(第34節)更有效用的,是上帝盾牌的保護。大衛意識到人和上帝的努力聯合的重要。上帝武裝祂的僕人各種物質上所需的防護用具,並在他們使用這些用具的時候,向他們提供援助。我們記得老清教徒的忠告:「相信上帝,並且要保持自己的火藥乾燥。」當大衛把持銅弓而上帝的右手幫助他時,他是不可能失敗的。
溫和。希伯來語是`anawah,直譯是「謙遜」。這個特性藉由道成肉身和十字架上的死亡,達到最高境地。(腓2:7、8)「榮耀的君王屈身卑微,取了人的形象。」(《歷代願望》4)人若不降卑自己就無法提升得更高、更靠近上帝。這就是偉大的真理。
詩18:36
使地步寬闊。比較第19節。
滑跌。見詩17:5;比較箴4:12。當一個人與仇敵扭打的時候,重要的是保持重心穩定。
詩18:37
追趕。比較出15:9。第37節和38節的動詞都是非完成時態,可以被譯為現在時態的英文動詞,場面因此變得生動:「我追趕……」等。在第37-45節裡,行為的持續性給人一個完全獲勝的印象。由於上帝的介入,仇敵最終被完全推翻。
詩18:38
打傷。希伯來語是machas,根據烏加列語版,也可以說「重擊」、「粉碎」。
詩18:41
就是呼求耶和華。作為最後的掙扎,他們向以色列的上帝呼求。人求助於一切的可能性,然後才呼助於上帝。由於這樣的呼求是從恐怖迸發出來的,不是從誠實的心流出來的,所以這樣的呼求不會被垂聽。
詩18:42
搗碎他們。仇敵是被完全粉碎了,(見王下13:7)並且像垃圾一樣被拋向一邊。
詩18:43
列國的元首。大衛被認定為世界那一地區頭等國家的王,(撒下8章)以色列在各國中的領導地位,可以從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之後的描述中,瞭解得更清楚。(見王上4:21、24)
詩18:45
衰殘。枯萎如同植物。(見賽40:7)
營寨。設有防備的城市或者堡壘。其他國家和民族將變得戰慄,將向大衛上貢他們自己的精品,因此國家最終安全並脫離仇敵的手,勝利是完完全全的。
詩18:46
耶和華是活(神)。第46-50節是一篇讚美感謝耶和華的莊嚴篇章,因為是祂引導大衛走向勝利。(見《先祖與先知》70)眼觀上帝的一切所作所為,詩歌作者有充分的理由,確認相比於沒有生命的外邦神仙,上帝是活神。上帝的生命是人類生命的源泉。
磐石。希伯來語是sur。(見第2、31節的注釋)
救我的上帝。詩篇中深受喜愛的用詞。(見詩25:5;27:9;51:14;比較詩38:22;88:1)
詩18:48
強暴的人。可能是指掃羅,但也可能大衛是在說他的一切仇敵。
詩18:49
外邦。希伯來語是goyim,「國家和民族」。(見詩2:1;9:59的注釋)大衛的得勝,使以色列上帝的美名,在列國列民中被高舉。
這一段經文被保羅引用,(羅15:9)證明上帝的拯救不僅是對猶太人,也對外邦人。由於大衛後裔的失敗,第49、50節的預言,將只能通過基督屬靈的王國得到應驗,祂的王國將永遠長存。
詩18:50
救恩。在希伯來語裡,這個詞語是複數形態,涉及到本篇詩歌中上帝拯救的種種作為。
祂(所立)的王。上帝所選定統治以色列的王,如同上帝所膏的大衛一樣。(見詩2:2的注釋)
他的後裔。這些應許藉由基督的生命而最終實現,見撒下7:12-16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