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何種宗教,安僧(尼、道士)之處,即為寺廟。通常佛教稱寺、道教稱宮,而諸如宮、殿、廟、祠、壇、觀、堂、寺、庵、巖等稱呼則分別有一定的規則。
其中,
「宮」為舊時皇室所住的地方, 王爺、妃、后等級的神祇的廟宇 可稱為宮,如天后宮、行天宮、代天宮、廣福宮、保安宮、指南宮、三清宮。
「殿」是指以前皇帝辦公的場所,屬於 帝王等級的神祇的廟宇才 稱為殿,如 北極殿、武聖殿、天台殿。
「廟」則是通稱名詞,如天公廟、仙公廟、土地公廟、有應公廟等,等級沒有一定。
「祠」是指規模不大的廟宇,或供奉忠魂的廟宇也可以稱祠,如福德祠、懷忠祠。
「壇」指高於地面的祭台,或民間私人所有的廟宇稱為壇。如、天池壇、台南天壇。
「觀」是道教對廟宇的正統稱謂,如元清觀、太極觀。
「堂」是齋戒的佛堂或中、小型廟宇。如報恩堂、覺元堂、西鎮堂。
「寺」是一般佛教的廟宇稱呼,如龍山寺、海會寺、開元寺、鄞山寺。
「庵」是專指女尼拜佛的廟宇,如水月庵、海憲庵、廟連庵。
「巖」是指近山或建於山沿的佛寺,或稱「岩」,如虎山巖、清水巖、泰興岩。
其他還有「府」、「亭」、「館」、「社」、「院」、「閣」、「精舍」、「塔」、「園」等等,儘管名稱不同,作用卻是一樣的。 以避風避雨為基,以崇敬神祇為念。廟宇的建築,主要是單一建築物或多重建築物的集合,集合的方式則稱為廟的「格局」。有些是單一棟建築,有些是三合院、四合院,或稱為二進、三進等等。
並非所有的寺廟都是佛教,嚴格說來,佛教稱「寺」、道教稱「觀」,在台灣道觀比較少見,而幾乎是所有佛教道場都是寺。
台灣民間信仰並沒有嚴密的教派組織或教團,崇拜多為地方信仰中心的宮廟(公廟、角頭廟、庄頭廟)、神壇、家廟、宗祠等為主。最常見的名稱為「宮」(例如朝天宮、天后宮、鎮瀾宮等)、其次為「堂」、「府」、「廟」、「殿」、「院」等等。
馬山厝☆永安宮☆
提供資料。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