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繁體字之道者,往往誇大了簡化字與繁體字的差異,好像大陸實行簡化字,就所有的印刷字都全是簡體的。
論者也沒有細究絕大多數的簡化字仍然符合中文字的造字規則,好像簡化字就是亂來一氣、一律是新造出來的醜到不行的怪字。
論者也常忘了文字只是語言的書寫部分(writing),語言還有口語的部分(oral speech);而不論簡體或繁體,語言結構是完全相同的。中共的文字改革,並沒有更改語言結構,也不可能更改。所以僅從兩千多個被簡化的中文字,就擔心中華文化要滅亡了,實在多慮。
在這一波討論簡繁體字的許多文章中,我覺得汪榮祖是瞭解中共實行漢字改革歷史的人,寫得較中肯。李惠敏有些話值得思考。
2006.04.10 中國時報
■三少四壯集---說簡體字
汪榮祖
近因聯合國將於二○○八年全面採用中文簡體字,引起此地一陣危機感與無限憂慮,甚至有大學校長級的人物視簡體與繁體為兩種不同的文字,就像有些混人將文言與白話視作兩種語文一樣,真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其實,在中共文字改革推廣簡體字之前,簡筆字早已通行久矣!寫正楷書法,固然不宜簡筆,但草書、行書,不但用之甚多,而且憑添藝術美感。所謂繁簡,原是相對而言;與簡體相比,繁體難道不繁?然而與大篆、小篆相比,則今日所謂的繁體,卻可稱之為簡體。有人堅持要稱「正體」,然漢字之體多矣,若謂唯此一體為「正」,難道篆、隸、簡諸體皆「歪」?不免是一偏之談。
漢字求簡,乃五四以後,受到西化影響,認為古老的中國象形文字不適合現代,不僅需要改革,甚至有以拼音來取代漢字的必要。最後中共的文字改革並沒有消滅漢字,只是簡化而已,而且簡化也沒有照原來的計畫進行得那樣徹底,公佈了第一批簡字後,就此打住,而第一批簡字中有許多久已為書寫者所習用,如体(體)、台(臺)、为(為)等等,改革的幅度並不如想像之激烈,簡則簡矣,漢字依舊。
問題是漢字倒底能不能適應現代,猶憶一九八四年奧運在美國洛衫磯揭幕,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雲集,唯有中國記者仍然忙著手寫,不禁感到漢字使我們依然停留在手工業時代。澳洲有一位中文教授因而出了一本專書說,漢字是落後的古老文字,甚至認為將導致中國的徹底滅亡。危言聳聽,莫此為甚!但曾幾何時,電腦解決了漢字的書寫問題;一旦解決,繁體、簡體就無關緊要,更何況繁簡轉換便捷。事後看來,當年去繁就簡的理由便大大的降低,印刷體用簡更無必要。然而簡體在大陸行之已久,聯合國又將跟進,已經積「簡」難返。我們何去何從呢?
繁體既能適應現代社會,自無跟著簡化的必要;然簡體字不可不識,亦不妨於平常書寫時用之,以求其便。幸虧繁、簡不僅關係密切,而且由繁識簡易,由簡識繁難,我們只須化很少的時間教國中生對照繁簡辨識,即能學會。如此繁簡並用,一方面,可得簡體之便,閱讀大陸出版品無礙;另一方面,繁體使我們培養出來的知識份子,更能掌握自先秦到明清的文獻(當然不能不讀文言文),遂能據於文化中原的位置。同時也不妨要求大陸官方將不好看或不必要的簡體字改回來,如國家的國字,疆域之內有一定人口的口字,有防衛人民的戈字,又有團結統一的一字,何其妙也?遠遠勝過簡體字?,疆域內只有一塊玉!又如廠字簡體作厂,裡頭什麼都沒有,還成什麼工廠?再如吃麵的麵字,簡作面孔的面字,漢字同音字已經夠多,何必又增同形字來擾亂視覺?現在姓蕭的蕭字,簡體已經不作不肖的肖字,足見掌管文字的大陸官方,能夠從善如流也。
2006.04.10 中國時報
撥開繁簡文字迷障
李惠敏
聯合國在日前宣佈,從二○○八年起,中文文件一律只用簡體字。於是最近這段時間,繁簡字問題又成為台灣社會大眾討論焦點。作為一個華語教學的工作者及研究者,與其討論繁簡字優劣,筆者更關心的是大眾如何論述此議題。
首先,是臺灣對「國際」的情結。任何事但凡扯到國際,臺灣人的焦慮就來了。於是我們對於「聯合國」,「諾貝爾獎」,「奧斯卡金像獎」等具有國際想像卻未必等同於「國際」的名詞,特別重視,也特別不能平常心以待。說真的,筆者不明白聯合國的這項宣佈,對使用繁體字的我們有任何實質的意義與影響。聯合國連我們都不承認了,臺灣不也生存依舊?
第二,是「標準」語言的迷思。標準語言的興起與近代國族打造(nation-state building)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用粗暴的手段,試圖將語言標準化,兩岸在這方面皆犯過錯誤。中國大陸當初推動漢語拼音及文字改革,其中心思維就是將「強大的現代國家」與「語言的純潔」掛勾。許多中國的語言學家當初多多少少參與(或設計)過這場「以語言改革之名,行思想改造之實」的政治活動,撫今追昔,殷鑑未遠。語言學家需要提出深刻的思考,而非告訴我們什麼是「標準」。畢竟,語言學家並非只是能說,或推廣標準語言的九官鳥,更需要深沈的人文省思。
- 古士塔夫案:中共當初推動漢語拼音及文字改革,其中心思維與其說是將強大的現代國家與語言的純潔掛勾,不如說是將一國之強弱與文字的好壞掛勾。正因為清末至五四時期的知識份子有這樣的邏輯,才會將中國之積弱不振歸咎於漢字的「落伍」,而亟思改換文字符號了。這樣的想法一路延續至中共建立政權後而大規模地「玩真的」加以實行,才有我們今天所見的簡化字跟漢語拼音系統。我們也不要忘了,在這個過程中,正反兩方不是以國民黨、共產黨來劃分的,而是以文字要不要改革來劃分贊成與反對的。今天台灣使用的國語注音符號,也是在同樣的邏輯中產生的,它與漢語拼音系統一樣,都是一種不同於方塊字(漢字、中文字)的拼音字。另外,在中共1956年所公佈的簡化字方案中,有很大比例(280/324)採納了國民政府教育部1935年曾經公佈而未施行的簡體字表。
第三,繁簡字問題的討論,也再度突顯臺灣人長期以來對中國大陸議題論述的二極化,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競爭心態,而忽略了個別議題形成的複雜性與歷史脈絡。於是,中國(或中國人)不是極好就是極壞。繁簡字的討論也成了正統VS異端的「漢賊不兩立」的意識形態之爭,許多討論也都失了焦。
在筆者看來,近來各家在媒體所陳,皆不構成非使用哪一種書寫系統的必然理由。如:繁體字是否代表中華文化的精華?簡體字是否就不代表中華文化的精華?(筆者認為至少它代表了一九一一年以後中華文化尋求出路的軌跡),或者我們真正該問的是究竟什麼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至於「繁體字的愛是有心的」、「繁體字比簡體字美」更是不通。照此邏輯,全世界只有使用繁體字者的愛是有心的。文字的美與不美,更是主觀的感受問題。
同樣地,簡化漢字的心態也同時簡化了形成中國文盲及教育水平低落的結構性因素。(如: 經濟問題,城鄉差距)而不完全是書寫系統的難易問題。同理,外國人(嚴格說來是西方人,根據筆者實際的教學經驗,日韓人士漢字的掌握能力不比我們差)學中文的理由與需求各異,對只想學生活口語的外國人,簡體字的「難」並不比繁體字「容易」多少,畢竟那仍屬於另一種符號系統。而需要高深中文的專業人士,真到了精通繁簡體任一系統的程度,繁簡轉換對他們也不再是問題,而是一項基本門糮。例如,學者、外交官、記者等各有其專業要求來達到他們的工作。
根據筆者近幾年觀察,華語教學在媒體的論述,很可惜地(也可說不意外地)落入了兩岸議題二元對立的舊有模式,其結果除了增加臺灣人的焦慮,也神化/妖魔化了中國。就如同筆者不看好在自由市場的機制,由國家動員設立的孔子學院會普及一樣,對於即學即會的簡體字,筆者同樣選擇輕鬆以對。
筆者在意的是,不管簡體字繁體字,只要其表達的內容,都能在理性的討論空間下充分被尊重並呈現,就是大眾之福。
(作者曾任華語教學工作,現為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 9樓. 古士塔夫2006/05/18 16:00香港出版的書
1997香港「回歸」後至今,我所買到香港出版的書,如香港中文大學、天地圖書、香港三聯、卓越文化等,都還是繁體的。其它刊物如《二十一世紀》、《爭鳴》、《開放》、《亞洲週刊》,也都是繁體出版。
至今,我還沒有看過香港所出版的簡體書。但也不敢斷定香港完全沒有簡體出版品(觀光用的可以不論)。
- 8樓. 黃彥琳~~ 溫泉公園賞秋行2006/05/18 00:00面對事實吧
我不想談政治,
我只想很單純的談我所見到的事實﹕
因為中國的強大與「聲音」洪亮,
如今美國人學中文,
學的是漢語拼音與簡體字!
如果哪一天台灣被統一了,
我覺得,
正體字(或繁體字)不可能被中國包容!
看看香港吧!
- 7樓. 古士塔夫2006/05/10 09:06簡化不當
- 引文:但是以發代髪,以只代隻,髒與臟寫成同一個字,雲與云同字,蕭改成肖,傅變成了付,連姓都改掉了,受氣包無法認同。
對這類簡化字我也無法接受,除了「云」以外,可說都是簡化不當的典型例子。我有一篇文字連帶談到這個問題: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gustavq&f_ART_ID=36795
有待證明的假設:凡是繁簡互換會出問題的,多半由於簡化不當的緣故。
又及:
為何我對「云」字持保留,因為「云」是古字,可能還是象形字,但後來為了文字更精確表達,才加上了「雨」部首。所以「云」用來表示「雲」,不算是「簡化不當」。只不過,文字既已繁化,必有其繁化的道理(此例為更精確地表達),沒有必要再復古。「后來」例同此。
- 6樓. 時季常2006/05/10 03:21正體字之稱,古已有之
楷書又叫做真書或正書,正體字之稱,古已有之。
不怕簡字,只怕錯字。簡字,自古有之,民間習用,不足為奇,只不過是不登大雅之堂而已。
但是以發代髪,以只代隻,髒與臟寫成同一個字,雲與云同字,蕭改成肖,傅變成了付,連姓都改掉了,受氣包無法認同。
- 5樓. BB 咖啡。以淚封印2006/04/25 05:29大國語言輸出政策
那種外頭營利的 通常都是早期 "親中華人" 辦的 老講員 泰半是講廣東話的老廣先生 教中文挺嗆的 講啥連我都聽不太懂 現在因為出來的人多人 這些機構通常就找出來唸書人的家眷教 水平可能比先前老廣先生高一些 可是也偏老調僵化 倒是透過 "漢辦" 體系來的向外輸出漢語教學 挺有趣的 想當大國 當然得有大國語言輸出政策才相稱 法國人有 Alliance Francise 法語中心 英國人也有 這些都是前例 跟想當年比 現在的大陸 是聰明很多 身段也多
- 4樓. 古士塔夫2006/04/15 08:09學習簡體字
To 胡說八道:
有些簡化字確實可以平心靜氣地建議中共有關當局考慮改回,比如您提的「干」字。
喜歡繁體或簡體是一回事,認識簡體字又是另一回事。由於大陸搖筆桿子的人甚多,每年不知要出版多少中文書,年年累積,數量實在可觀。大陸的人才又多,寫出的書上自天文,下至地理,門類齊全,非台灣能望其項背。因此,基於實用主義原則,為了增加閱讀的空間,還是要看得懂簡體字較好。
大陸簡體字沒有台灣一般人想像中難以辨認,由於語言結構(語法)相同,大多數的字從上下文可以很容易地認出,而且大部分的簡體字依「形聲法」而來,可「有邊讀邊」地認出,再輔之以簡繁對照小字典,很短的時間就能掌握。
- 3樓. 古士塔夫2006/04/15 07:50海外學中文
To Beaver:
完全同意這句話:「拋開去中國化的政治牢籠,繁體字前途寬的很呢!」
中文熱是好事,增進彼此的文化認識。
您提的外國中文學習兩例,不知教師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到今天,居然教材還寫「我是蘇維埃」,也實在不可思議。這讓我想起當年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根據地時,「蘇維埃」就被目不識丁的農民誤認為人名,沒想到現在居然還有人把它正經八百地編入教材。
- 2樓. 胡說八道2006/04/13 23:11干部豆干干淨不分總是奇怪
公婆各話
充分討論
文字可以演化
可以精簡
不過干部豆干干淨不分總是不妥
約定俗成行之已久的簡字
當然可以接受
毛澤東<鬥霸>(湖南土話硬幹之意)式的簡字就不好了
否則內地搞古籍搞漢學的為何仍是用繁體
我喜繁體
不是因為台灣人的焦慮
祇因繁體的精確和美
- 1樓. BB 咖啡。以淚封印2006/04/13 21:49拋開去中國化的政治牢籠 繁體字前途寬的很呢!!!
完全贊成: 文字只是語言的書寫部分(writing),語言還有口語的部分(oral speech);而不論簡體或繁體,語言結構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僅從兩千多個被簡化的中文字,就擔心中華文化要滅亡了,實在多慮。
提另一個問題: 現在,海外學中文是顯學,如很多世界五十大企業家,其家中聘中文老師自學或給子女創造中文學習環境者比比皆是,一般人也意識到學習中文以增加競爭力的重要性,因此坊間學習補習班興起。但問題來了。這些機構,許多為親中人士或為半官方性質,所運用教材與教學方法,另人爆笑。舉個例子: 上學第一天教員說: 你叫什麼名字? 我認識的老外學生答: 我的名字是成吉思汗 。教員說: 不可以,不可以, 你的名字不可以叫成吉思汗。
我看過書本教學生說: 我是蘇維埃 (當然是用簡體中文寫) 旁附英文 I am a Soviet. 老外學生問教員: 為何我要學 "我是蘇維埃"? 我也不是蘇維埃啊? 老師說: 本子上這麼寫 你就這麼學嘛! (Boy, talking about dogmatic and stubborn) 。
語言保括文字書寫與口語 。我的經驗: 與其教人如何硬記字,教外國學生中文字的造法原則,說個造字故事如何來的(這往往就是繁體字之美) ,It's much easily for the foreigners to remember the logic, thus the art of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