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精神狀態的指標,不應該是負面表列
2009/04/19 16:42
瀏覽73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團長最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因為工作上的人事問題而覺得有些壓力,導致睡不安枕、食不飽暖
,我很想給他什麼建議,但是我發現並沒有那麼簡單,首先我不了解他的心理結構,短短的時間內
更無法釐清問題原因所在,而我擅長的邏輯換框技術對他也不一定適用,更大的原因或許是,我只
是他的朋友,「近廟欺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是大家都會有的通病,在這樣的狀態底下,老實說
,我是感到無能為力的,而他是否願意放下心中對我、對自己、對環境的預設,靜下心來好好的看
待這件事,更是疑問一件。
或許尊嚴與快樂兩者難以兼得,我們有時還真的為了堅持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自討苦吃。
今天早上看到王建民最新的報導,王建民又被打爆了,短短的一又二分之一局,就被取得八分,防禦率更爆增到34.5,連續三場被打爆看來已經不是生理因素與狀態問題,而是自身的自信己經崩潰,心魔己然附身。
今年率領日本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奪冠的鈴木一朗,在冠軍戰前的打擊成績可說乏善可陳,他其實也不太能做什麼,只能等待,等待某種感覺的到來,他在最後擊敗南韓時對媒體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當時覺得神站在我這邊」、「我真好運,感覺有神明降臨助我。」
由此可知,再怎麼有實力的球員,對於自己的「狀態」,仍然是被動的,無法隨心所欲控制的。
我覺得這個所謂的「心理狀態」,是一個非常值得去探索深思的題目,它平常不為人們所注意,但卻是影響人們表現與生活品質的最重要關鍵,自認為有智慧的人不去針對它作一點研究,對嗎?聰明嗎?
現在評鑑精神是否正常的指標通常是負面表列的,也即如果一個人沒有憂鬱症、燥鬱症、強迫、心情不好、認知失調,在一般人精神狀態的常態分佈的正常值以內,就代表精神是正常的。
我覺得這是消極的防衛指標,從某個角度來說,不是強勢就是弱勢,我們不是戰勝心魔,就是被心魔戰勝,中間是沒有免戰區的,正如同很多人自豪自己的精神正常,並取笑別人的軟弱,這樣的人,與其說是他自我心理平衡得當,還不如說是根本就沒遇過真正心理的打擊。
更何況,每個人的罩門還不一樣,對方只是與我們的罩門不同而己,換成另一種情況下的我們,還不是狼狽至極。
我覺得成功的指標也是看這個,我們不問一個人成就了什麼功業,而是問一個人俱備了什麼樣的能量與經驗,可以應付比別人更艱鉅的任務與心理挑戰。
在禪宗裡面,開悟的指標是---「這個人自從開悟之後,大地粉碎、虛空平沉,從此活在當下,心中愉悅喜不自勝,廣大智慧由自性中源源不絕的生出」,正如同禪宗六祖開悟後的形容:「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心中喜悅、不絕如縷」。
我們對這樣的說明會有兩種可能性的猜想,一是,這些禪師是不是把話說得太滿了,只因為開悟,從此就能過得很開心?不再有任何憂愁煩惱,人如果沒有憂慮,會有快樂與之形成反差嗎?還是說這些所謂的大師只是掩耳盜鈴,因為刻意不去接觸世界上痛苦的事,所以可以告訴自己由於不染凡塵,於是六根清淨,通體舒暢?。
二則可能是,這些大師真的開悟了,而且開悟後確實「活在當下」,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在這樣與一般人無異的平凡生活下,己然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其心中的境界與生命的品質,不可同日而語。
想想看,這些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就是為了找到這個開悟的關鍵,而且所有被認可的師父,也都有驗証徒弟是否開悟的方法論與驗証工具,這種工具雖無法如同科學哲學中,成為一種可被評論與分析的方法,但這是因為它評鑑的對像不同,評鑑開悟的對像是一個能夠認知自我的主體,而不是一個能被扁平化分割分析、詮釋歸納的客體啊。
有趣的是,科學家對僧侶、氣功大師與靜坐有成的人所作的觀察也發現,這些人的腦波狀態,還真的跟一般人大異其趣,他們似乎己經發現控制自己狀態的關鍵,而且能夠決定如何維持它們,以及維持多久。
而我覺得這才是推理的極致,我們看推理小說,不應該只是看到奧妙的脆計、嚴密的佈局,還應該看到的是,為什麼我們對這樣的佈局,會引起我們內在震憾與感嘆呢,這不就代表,有某種預設結構己然在我們的的腦袋裡,等待著發生作用嗎?
正如同我們並不只是在做研究,而是透過研究在研究我們自己一般。
因此反過來問,精神狀態的指標應該是正面表列,而且是完整而平衡的,我們應該無時不刻的問自己,為何這個當下,我們不是全身充滿活力並把所有的能量都發揮出來,我們對自已情緒的要求應該要更高,否則我們會開始有了習得無助感,習慣被動、習慣無能為力、習慣等待狀態,並困擾於狀態的來與不來。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當我們對自己說「活在當下」的時候,己經又過了三分之一秒了,
因此嚴格來說,人是透過記憶回想與臨在,活在永遠向自己直奔而來的意識流。
活在當下可以用好幾種角度來切入,我在之前的文章也羅列出不少,其實還有一點也可以切入。
那就是對自己內心隨機出現的任何一個小念頭都要重視,而且抓住不放,我們很有可能,因為抓住
這個片段,最後索引出整個成功的全局。
將自己的情緒狀態作正面表列的功能也是如此,正如同我們以往在玩的迷宮遊戲一樣,從終點開始找出路才是對的,先從情緒的結果往前回溯,才找得到情緒產生的原因,吸引力法則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先將自己保持在好的狀態,好的過程與結果自然會接受共振吸引而來。
綜上所述,評鑑一個人是否精神正常的指標,不應該再是指一個人沒有憂慮,沒有煩惱、無精打采的負面表列,而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在平日的生活中,自已激勵自己,以熱情、專注、興奮、喜悅的狀態來迎接每日的挑戰,那就是心理有問題,而我們這時就要去尋思、去反省,自己的思考模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了。
很多人就算是家徒四壁、就算是各項條件都平凡無奇,一樣能儘情燃燒出自己的熱血,而我們知道,人不可能一直熱血,但有「能量」的人與沒「能量」的人差別就在這裡,因為就算他們不熱血,他們悲傷,也是洗滌心靈的悲傷,就算他們憤怒,也是掃盪內心污垢、解決問題的憤怒,就算他們無聊,也是在蘊釀什麼的等待,是意味深長的無聊。
真正的禪師是同時能金剛怒目也能菩薩垂眉的,「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卻也是他們的特質之一。
他們的能量就這樣完整的揮灑在每個當下。
而既然此人在無時不刻都活出了每一瞬間的價值與能量,這樣的成功難道不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嗎?
把自己對自身情緒的要求門檻提高,拒絕過要死不活、沒有能量的生活,不在恐懼、客觀環境的壓力下被逼著作出決定,這樣的決斷才會高明。
我在這裡用了一些懸疑且不容易定義的形容詞,例如「能量」、「狀態」等等,這是有用意的,語言由於有制約我們思考,並形成我們認知框架的力量,因此如果不變化它、不調整它、不把玩它,我們的腦袋是會跟著隨之僵化,正如同你的口頭禪就代表著現在的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你批判、你想問題、你憂愁的模式,都也跟著同樣的內在語言在運作著。
,我很想給他什麼建議,但是我發現並沒有那麼簡單,首先我不了解他的心理結構,短短的時間內
更無法釐清問題原因所在,而我擅長的邏輯換框技術對他也不一定適用,更大的原因或許是,我只
是他的朋友,「近廟欺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是大家都會有的通病,在這樣的狀態底下,老實說
,我是感到無能為力的,而他是否願意放下心中對我、對自己、對環境的預設,靜下心來好好的看
待這件事,更是疑問一件。
或許尊嚴與快樂兩者難以兼得,我們有時還真的為了堅持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自討苦吃。
今天早上看到王建民最新的報導,王建民又被打爆了,短短的一又二分之一局,就被取得八分,防禦率更爆增到34.5,連續三場被打爆看來已經不是生理因素與狀態問題,而是自身的自信己經崩潰,心魔己然附身。
今年率領日本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奪冠的鈴木一朗,在冠軍戰前的打擊成績可說乏善可陳,他其實也不太能做什麼,只能等待,等待某種感覺的到來,他在最後擊敗南韓時對媒體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當時覺得神站在我這邊」、「我真好運,感覺有神明降臨助我。」
由此可知,再怎麼有實力的球員,對於自己的「狀態」,仍然是被動的,無法隨心所欲控制的。
我覺得這個所謂的「心理狀態」,是一個非常值得去探索深思的題目,它平常不為人們所注意,但卻是影響人們表現與生活品質的最重要關鍵,自認為有智慧的人不去針對它作一點研究,對嗎?聰明嗎?
現在評鑑精神是否正常的指標通常是負面表列的,也即如果一個人沒有憂鬱症、燥鬱症、強迫、心情不好、認知失調,在一般人精神狀態的常態分佈的正常值以內,就代表精神是正常的。
我覺得這是消極的防衛指標,從某個角度來說,不是強勢就是弱勢,我們不是戰勝心魔,就是被心魔戰勝,中間是沒有免戰區的,正如同很多人自豪自己的精神正常,並取笑別人的軟弱,這樣的人,與其說是他自我心理平衡得當,還不如說是根本就沒遇過真正心理的打擊。
更何況,每個人的罩門還不一樣,對方只是與我們的罩門不同而己,換成另一種情況下的我們,還不是狼狽至極。
我覺得成功的指標也是看這個,我們不問一個人成就了什麼功業,而是問一個人俱備了什麼樣的能量與經驗,可以應付比別人更艱鉅的任務與心理挑戰。
在禪宗裡面,開悟的指標是---「這個人自從開悟之後,大地粉碎、虛空平沉,從此活在當下,心中愉悅喜不自勝,廣大智慧由自性中源源不絕的生出」,正如同禪宗六祖開悟後的形容:「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心中喜悅、不絕如縷」。
我們對這樣的說明會有兩種可能性的猜想,一是,這些禪師是不是把話說得太滿了,只因為開悟,從此就能過得很開心?不再有任何憂愁煩惱,人如果沒有憂慮,會有快樂與之形成反差嗎?還是說這些所謂的大師只是掩耳盜鈴,因為刻意不去接觸世界上痛苦的事,所以可以告訴自己由於不染凡塵,於是六根清淨,通體舒暢?。
二則可能是,這些大師真的開悟了,而且開悟後確實「活在當下」,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在這樣與一般人無異的平凡生活下,己然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其心中的境界與生命的品質,不可同日而語。
想想看,這些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就是為了找到這個開悟的關鍵,而且所有被認可的師父,也都有驗証徒弟是否開悟的方法論與驗証工具,這種工具雖無法如同科學哲學中,成為一種可被評論與分析的方法,但這是因為它評鑑的對像不同,評鑑開悟的對像是一個能夠認知自我的主體,而不是一個能被扁平化分割分析、詮釋歸納的客體啊。
有趣的是,科學家對僧侶、氣功大師與靜坐有成的人所作的觀察也發現,這些人的腦波狀態,還真的跟一般人大異其趣,他們似乎己經發現控制自己狀態的關鍵,而且能夠決定如何維持它們,以及維持多久。
而我覺得這才是推理的極致,我們看推理小說,不應該只是看到奧妙的脆計、嚴密的佈局,還應該看到的是,為什麼我們對這樣的佈局,會引起我們內在震憾與感嘆呢,這不就代表,有某種預設結構己然在我們的的腦袋裡,等待著發生作用嗎?
正如同我們並不只是在做研究,而是透過研究在研究我們自己一般。
因此反過來問,精神狀態的指標應該是正面表列,而且是完整而平衡的,我們應該無時不刻的問自己,為何這個當下,我們不是全身充滿活力並把所有的能量都發揮出來,我們對自已情緒的要求應該要更高,否則我們會開始有了習得無助感,習慣被動、習慣無能為力、習慣等待狀態,並困擾於狀態的來與不來。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當我們對自己說「活在當下」的時候,己經又過了三分之一秒了,
因此嚴格來說,人是透過記憶回想與臨在,活在永遠向自己直奔而來的意識流。
活在當下可以用好幾種角度來切入,我在之前的文章也羅列出不少,其實還有一點也可以切入。
那就是對自己內心隨機出現的任何一個小念頭都要重視,而且抓住不放,我們很有可能,因為抓住
這個片段,最後索引出整個成功的全局。
將自己的情緒狀態作正面表列的功能也是如此,正如同我們以往在玩的迷宮遊戲一樣,從終點開始找出路才是對的,先從情緒的結果往前回溯,才找得到情緒產生的原因,吸引力法則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先將自己保持在好的狀態,好的過程與結果自然會接受共振吸引而來。
綜上所述,評鑑一個人是否精神正常的指標,不應該再是指一個人沒有憂慮,沒有煩惱、無精打采的負面表列,而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在平日的生活中,自已激勵自己,以熱情、專注、興奮、喜悅的狀態來迎接每日的挑戰,那就是心理有問題,而我們這時就要去尋思、去反省,自己的思考模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了。
很多人就算是家徒四壁、就算是各項條件都平凡無奇,一樣能儘情燃燒出自己的熱血,而我們知道,人不可能一直熱血,但有「能量」的人與沒「能量」的人差別就在這裡,因為就算他們不熱血,他們悲傷,也是洗滌心靈的悲傷,就算他們憤怒,也是掃盪內心污垢、解決問題的憤怒,就算他們無聊,也是在蘊釀什麼的等待,是意味深長的無聊。
真正的禪師是同時能金剛怒目也能菩薩垂眉的,「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卻也是他們的特質之一。
他們的能量就這樣完整的揮灑在每個當下。
而既然此人在無時不刻都活出了每一瞬間的價值與能量,這樣的成功難道不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嗎?
把自己對自身情緒的要求門檻提高,拒絕過要死不活、沒有能量的生活,不在恐懼、客觀環境的壓力下被逼著作出決定,這樣的決斷才會高明。
我在這裡用了一些懸疑且不容易定義的形容詞,例如「能量」、「狀態」等等,這是有用意的,語言由於有制約我們思考,並形成我們認知框架的力量,因此如果不變化它、不調整它、不把玩它,我們的腦袋是會跟著隨之僵化,正如同你的口頭禪就代表著現在的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你批判、你想問題、你憂愁的模式,都也跟著同樣的內在語言在運作著。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