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是王惠然創作於1960年的一首琵琶獨奏曲,取材于雲南彝族《海菜腔》、《煙盒舞》。樂曲以優美抒情的旋律,粗獷強悍的節奏,生動地描繪了彝族山寨迷人的夜色風光,男女青年們熱情舞蹈的歡樂場面。
此曲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並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深受眾多音樂家喜愛,被改編成古箏、三弦、揚琴、阮獨奏曲及管弦樂曲。殷飆將它改編成吉它獨奏曲,1987年參加在珠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吉它藝術節中得到國內外的高度讚揚,成為一首在吉它界中頗有影響的吉它名曲。此曲已成為中國琵琶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琵琶曲《彝族舞曲》創作定型於1959年,於1960年首次演出,這一年,王惠然才24歲。王惠然先生談到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創作經過時說:“我是1956年4月入伍的,當時加入公安軍(武警部隊的前身)文工團,一個月後就隨文工團去雲南邊境慰問邊防部隊。那次邊境之行走了4個多月,我們當時雇傭了彝族和苗族的馬幫馱運行李和樂器,行走在滇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山寨中。馬幫走一路唱一路,我也跟著學了一路。我們翻山越嶺,白天是頭頂藍天,腳踩白雲;到了晚上,我們和鄉親們互相演節目,載歌載舞,彝族舞曲中所採用的海菜腔和煙盒舞就是在那時候學的。比如煙盒舞描述彝族青年男女愛情的“烙上一個洞,繡上一朵花”;夜幕下的彝族山寨紗霧朦朧,月色非常美麗,青年男女海誓山盟,相互吐露愛意,《彝族舞曲》的意境就是在這難忘的月色中誕生的。”
王惠然先生回憶:“彝族舞曲的第一稿寫出來,我自己不滿意,全部否定了,連一個音符都沒留,都是重新寫的。三年多的時間裡,這個曲子經過了多次修改,到了1959年才定型。我記得,這個曲子第一次正式演出是在山東萊陽地區的一個縣裡,1963年首次進京演出,當時是在北京音樂廳向中央首長彙報演出,這個曲子一下子就轟動了。當時全國正在掀起民樂熱潮,主張民族化和大眾化,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彝族舞曲》開始流行起來,並被選為高等音樂院校的琵琶教材。”
王惠然先生語氣堅定地說:“沒有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滇南彝族山寨的生活體驗,就沒有彝族舞曲。這個曲子的創作離不開少數民族音樂的薰陶和幾個月采風生活的耳濡目染。那段優美的旋律,是深入少數民族生活才能採摘到的藝術果實。”
發行於1993年《找一個字代替》專輯中的流行歌曲 《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使臺灣歌手邰正霄迅速竄紅,爾後不久,關於這首歌涉嫌抄襲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的聲音就在坊間流傳。但是,一向為人低調的《彝族舞曲》原作曲者王惠然先生,卻從未正式向媒體表達過他的觀點。
王惠然先生對於民族器樂的演奏和創作貢獻頗豐,其演奏富有激情,處理細膩。曾創作琵琶獨奏曲 《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樂曲,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創了琵琶“四指輪”技法,極大地擴展了琵琶的表現力;並發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將原來只用于伴奏的兩根弦的柳琴(又稱“土琵琶”)改造成極富音樂表現力的獨奏樂器,被譽為“柳琴之父”。
很多人聽了《彝族舞曲》,竟然以為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事實上,《彝族舞曲》入選了“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它不僅是經典的琵琶曲,後來又被改編成了吉他、古箏、三弦、揚琴、阮獨奏曲及管弦樂曲。此外,英國交響樂隊和美國電聲樂隊改編的版本都非常成功。
資料引用:
1. 中國古曲網http://music.guqu.net/pipa/13944.html)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62b55b60100v3rw.html
俞嘉: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
Chinese pipa 琵琶:彝族舞曲 Yi Dance
長雲樂集 2013/11/17 葉明麗/古箏-邉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