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傷口靠換藥好?縫合好?--兩種癒合的過程
2011/02/24 08:15
瀏覽17,88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傷口靠換藥好?縫合好?--兩種癒合的過程

作者: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劉致和

「醫師,我受傷三天了,這些輕傷怎麼變得這麼紅,反而那條深一點、縫起來的傷口沒事。」
「看起來還好,輕微紅是傷口癒合的正常反應,不像發生感染,可以照預定時間拆線,只是以後要注意疤痕的預防。」
「我不放心,可不可以幫我打消炎針。」
「不用,您摸看看沒有腫痛熱,那邊縫起來的部分更好,抗生素用太多反而有副作用。」
「奇怪,縫起來的傷口怎麼比較乾淨,早知道就按急診醫師建議都縫起來就好了。」
「別看人家是年輕醫師,受過我們整形外科訓練的,判斷傷口可比您在行。」
.
傷口縫與不縫,常常是急診或門診醫師和病人爭執的焦點。最近新聞報導廠商引進可以黏傷口的組織膠,特別迎合國人不喜歡挨刀的心理。組織膠其實只適用在肌肉張力影響不大的部位、深度較淺的部分傷口,而且健保不給付,目前在整形外科僅是輔助性使用。門診曾有病例因為他院組織膠使用不當,傷口迸開而癒合不完全;甚至遇過對「黏傷口、免開刀」期待過高者,輾轉經幾個急診門診,最後到整形外科,已經過了傷口清潔的黃金時間,即使好好修整也不易達到良好的結果。

醫師判斷傷口,有很多種分類的想法。例如清潔或污染、深度、擦傷或裂傷切割傷、初步處理是否得當、是否處理時機受拖延等等。讀者也可以發現本系列文章,非常強調不同傷口用不同處理方法,不要依經驗把所有傷口當成一樣換藥,反而誤事。各種傷口分類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依照兩種截然不同的癒合方式,分成「一級癒合」的傷口跟「二級癒合」的傷口。

所謂「一級癒合」,指傷口密合很好,表皮層跟表皮層接觸,真皮層跟真皮層接觸,皮下層也對得很好的情況。這種傷口,細胞需要的移動少,主要的癒合作用在分泌增加傷口強度的物質,讓傷口「黏起來」。外科手術縫合的傷口,一層層對好縫起來,是標準的「一級癒合」傷口。

整形外科縫合外傷或修整疤痕,其實也沒用什麼仙丹妙藥,主要利用各種縫合技巧讓傷口「對得好」,然後順利癒合,減少疤痕的機會。

另一種「二級癒合」,指傷口的解剖層不能對好的情況,傷口無法自己「黏起來」。例如比較深的擦傷,有些地方的表皮不能原地再生,要靠附近的表皮細胞,爬一段距離過來覆蓋。更深的傷口連真皮層都破損,就需要真皮層的纖維細胞甚至肌肉細胞加強活動並繁殖,以填補傷口的缺口;甚至要用力收縮,減少傷口面積,以利新皮長過去。一旦這些細胞反應被激發起來,傷口附近就因為大量細胞動員而顯得紅腫。前面對話裡,即使沒發生感染,沒縫的傷口比有縫的傷口紅腫反應大,就是這個道理。

研究也發現,二級癒合的傷口將來的疤痕,比一級癒合的傷口差得多。醫師建議縫起來比較好的傷口,也是基於把本來有缺口的二級癒合傷口,轉變為密合的一級癒合傷口的考量。希望癒合過程順利,傷口照顧容易,未來疤痕不明顯。

不過縫傷口的嘗試,最好在受傷後越快進行越好,以免發生併發症。因為如果不幸發生感染或出血,膿血讓本來密合的傷口產生間隙,便需要細胞爬行跟發炎反應來填充傷口、消滅細菌,原本希望的一級癒合又退步成二級癒合。

本系列前面兩篇文章所講的換藥方法或人工皮,大部分是針對需要「二級癒合」的開放性傷口而言;可以「一級癒合」的密合傷口,相對地清理便容易得多。如果有機會藉外科方法,把開放性傷口轉成密合性傷口,請不要因為怕挨一刀,放棄在黃金時間內修整傷口的機會。

「傷口靠換藥好?還是縫合好?」,不只是癒合時間快慢的問題,而是兩種癒合品質差異的問題!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保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