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安中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月經痛
2010/03/10 19:51
瀏覽21,33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和劑局方)

組     成

桂枝延胡牡蠣茴香縮砂仁良薑甘草

說     明

本方出自和劑局方。是治血氣刺痛之劑。用於治虛弱體質的慢性化痙攣性疼痛為主。可療虛寒貧血、嘔吐、食後或空腹時,心下部會輕痛或鈍痛,時有吐酸水或下腹部至腰部發生牽引痛等症為使用的目標。

適 應 症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慢性胃炎、胃酸過多、神經性胃痛、歇斯底里。

運用參考

惡阻嘔吐加半夏、茯苓。婦女血瘀加三稜、莪朮。胃脹加平胃散。

辨別比較

本方以治體質較差、吐酸水、嘈雜,心下部輕痛或鈍痛、肚臍附近有動悸者為主。茯苓飲以治胃內有停水,膨滿吞酸、嘈雜、心下部稍有抵抗、吐水後,仍不舒服者為主。

使用注意

 

備      註

 

方 名
安中散
出 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 成
肉 桂 2.0  牡 蠣 2.0  縮砂仁 2.0  良 薑 2.0  延胡索 2.0
小茴香 2.0  甘 草 4.0
效 能
健脾強胃,化積止痛。
主 治
急慢性胃中疼痛,嘔吐酸水,寒邪氣滯,停積不消,胸脅脹痛及婦人癥瘕,噁濊腹痛。
入 經
 
應 用
神經性胃痛、胃遺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症、胃下垂症、胃擴張症、慢性胃炎、幽門狹窄、胃潰瘍、月經痛、惡阻(妊娠嘔吐),及婦人血氣刺痛(兼帶鬱血的神經性疼痛),憶病(歇斯底里)等症。
說 明
本方為治血氣刺痛之要劑,用於治療稍帶虛狀而變為慢性的心窩部痙攣性疼痛,以及由於脾胃虛寒與氣血鬱滯的胃痛和腹痛等,對象為體質虛弱而消瘦,貧血性,脈狀虛軟,皮膚和肌肉都弛緩不緊張,腹部軟弱,並伴有胃內停水,臍旁動悸,心下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食後或空腹時,心下部發生輕痛或鈍痛,有時吐酸水,有時會從下腹至腰,發作牽引痛等症狀。
方中肉桂通血脈,散鬱血,並治腹痛;延胡索通血中之氣滯及氣中之血滯,通經鎮治胸腹疼痛,神經性性疼痛而治內外諸痛;牡蠣除胸痛,去脅下痛,而中和胃酸,治老痰;茴香、縮砂溫胃,去胃寒飲疼痛;良薑溫胃順氣,抑止神經性疼痛;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效加強。
加 減
1.動悸:加茯苓。
2.停積不消:加枳實、厚朴。
3.婦人瘀滯:加三稜、莪朮。
4.惡阻嘔吐:加半夏、茯苓。
5.慢性胃疾:合六君子湯。
用 法
飯前溫服。
禁 忌
本方屬於湯熱劑,因此不太適用於炎症性心腹痛。
備 註
本品須由中醫師處方調配。 

本方為治血氣刺痛之要劑,以脾胃虛寒,氣鬱血滯,而引起胃 痛與腹痛者為目標、患者多為體質虛弱,並伴有胃內停水、臍 傍動悸、四肢倦怠、及惡心嘔吐等症狀。

方中桂枝散鬱血而治腹痛﹔延胡索通血中之氣滯及氣中之 血滯,而治內外諸痛﹔牡蠣去肋痛,治老痰,並有制酸作用﹔ 縮砂茴香良薑,皆溫胃順氣而散寒痛﹔甘草則用以調和諸藥, 使藥效加強。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安中散
【處方】玄胡索(去皮)、良姜(炒)、干姜(炮)、茴香(炒)、肉桂,各五兩。牡蠣(煅)四兩,甘草(炒)十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遠年日近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氣留滯于內,停積不消,胸膈脹滿,攻刺腹脅,惡心嘔逆,面黃肌瘦,四肢倦怠。

又治婦人血氣刺痛,小腹連腰攻注重痛,并能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熱酒調下,婦人淡醋湯調服。

如不飲酒者,用鹽湯點下。并不拘時。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安中散
【處方】玄胡索5兩(去皮),良姜5兩(炒),干姜5兩(炮),茴香5兩(炒),肉桂5兩,牡蠣(煅)4兩,甘草(炒)10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主遠年近日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氣留滯于內,停積不消,胸膈脹滿,攻刺腹脅,惡心嘔逆,面黃肌瘦,四肢倦怠;及婦人血氣刺痛,小腹連腰攻疰重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熱酒調下;婦人淡醋湯調服;如不飲酒,用鹽湯點下;并不拘時候。

【注意】實熱者忌服。

【摘錄】《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保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