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徐蚌會戰 用血寫歷史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專題報導】 2009.01.10 04:26 am
今天是邱清泉將軍殉國六十周年紀念日。
六十年前的一月十日,邱將軍舉槍自盡,對峙六十五天的國共徐蚌會戰(中共稱淮海戰役)也隨之結束。
國軍五十多萬精銳部隊在會戰中全數被殲,直接導致國民黨失去大陸,同年十月一日,中共建立政權。
兩岸隔絕一甲子,多年來各自有了驚人的發展;但六十年前,那場驚心動魄、慘絕人寰的血戰,雙方各自動員數十萬人決戰,讓數百萬人家破人亡、血流成河,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仍歷歷在目。
這場大戰役歷經包圍、反包圍、再包圍,廝殺之慘、戰役之長、動員人數之多,均締造軍事史紀錄,更成為日後許多軍事教育的研究題材。
最近大陸電影「集結號」以及正在中央電視台熱播的「決戰淮海」,都在描述這場戰役的慘
重傷亡,整個連、整個營戰到只剩個位數,甚至全數陣亡。安徽雙堆集外的大王庄,國共雙方屍體疊了一層又一層,周遭河流均染成紅色,馬夫、伙夫、汽車兵、白淨清秀的年輕學生一上戰場,立刻陣亡。
這場戰役連續六十五天戰鬥幾無休息。杜聿明、邱清泉的卅萬部隊被共軍包圍在河南、安徽交界的陳官庄廿天,卅萬大軍困守在狹長區域,冰天雪地、空投不利、彈盡援絕,騎兵旅的八百匹戰馬全殺來充飢。
動員人數也破紀錄,國軍出動七個兵團主攻與備援近八十萬人;共軍出動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正規部隊六十萬人,加上解放區部隊並驅動上百萬難民的人海戰術,終於殲滅國軍五個兵團。
國軍第七兵團司令黃百韜、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自戕殉國;十二兵團司令黃維、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十三兵團司令李彌、十六兵團司令孫元良化裝脫逃。
****************************************************************************
老兵憶慘烈:吃鞋子 喝馬尿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9.01.10 04:26 am
台灣參與徐蚌會戰的老兵已陸續凋零,每一個人都有曲折離奇的故事。今年八十一歲的周述賢,看著身邊的同伴陸續倒下,「多少次都差點死掉,多可怕啊!」
時任上尉譯電官的周述賢隸屬十三兵團的李彌,他身上背著兩袋大米進入徐州。沒幾天,糧食都吃光了,大家開始吃乾草,「麥苗好苦啊!」紛紛把馬殺了,吃馬肉、喝馬尿,最後連馬皮都挖出來吃。
有一次,他坐在碉堡口發楞,裡面有個同伴出來叫他,說進去比較安全。他才剛進去,剛剛坐的地方就被炸了,叫他進去的同伴反而被炸死。
一月四日,部隊被沖散,他與兩個同伴撤出徐州。路邊盡是共軍,看不順眼的就開槍,「我左右同伴就這樣一前一後倒下去」。
周述賢白天躲晚上走,半個月後,終於走到安徽明光火車站,遇到一個四川老頭,冒充老頭的兒子才躲過共軍的盤查,最後登上火車到浦口再跟著國民黨來到台灣。
到台灣後還沒遇到和他一起從徐州出來的,戰況太慘,大家都散了。
八十七歲的李韡棠,會戰時任職南京衛戍司令湯恩伯麾下的通信官,近距離觀看國民黨大軍轟然倒地前的最後一役。
他說,開戰前,基層官兵心裡有數,這一仗打不贏了,「老百姓心都向著共軍」。
「我們的部隊進去前,共產黨就叫老百姓把糧食埋在自家的地下,部隊走後,老百姓再拿出來給共軍。」
十一月起,國軍兵團被包圍,「糧食補給不上,裡頭的人最後只能吃鞋子,士兵的鞋子是豬皮做的,鋼盔脫下來,水燒開,就煮鞋子吃。除了餓,還有冷,什麼都燒完了,最後連地下的棺材都挖出來生火。」
被圍困的部隊,不斷向外求援,要糧、要彈,急如星火,「南京城裡發動民眾做大餅,像車輪那麼大,一麻袋一麻袋裝上運輸機,向包圍圈內投糧,沒有降落傘,直接投。有士兵一看到補給就上去搶,好多人被掉下來的大餅當場砸死。」
空投這件事,說來也奇怪,「國軍被包圍時,就下大雪,當成空投目標的布板一設好,就被大雪蓋住,所以都投不準。但一月初仗一打完,天氣立刻放晴。」
「很多人事後感嘆,這就是天意吧!」
【2009/01/10 聯合報】
***********************************************************************
尊重歷史 別以成敗論英雄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東旭】 2009.01.10 04:26 am
歷史造化弄人,當年拚得你死我活的內戰,因國共和解顯得無奈又突兀!這些保衛中華民國的將士,雖然失敗,但盡了對國家的責任、完成軍人的使命,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國共要和解、要互信,首先應尊重歷史,內戰歸內戰,他們在抗日戰爭的英勇事蹟仍不能抹滅。
歷史的無常與荒唐更可從十多年來中共的兩面手法看出,中共對內戰時陣亡、自戕的「頑固」國民黨軍官隻字不提,甚至在教科書、歷史劇極盡侮辱之能事,在早年的電視劇或電影中,國民黨軍官不是被描寫成貪生怕死,就是刁著大煙、經常進出青樓狎妓的痞子模樣。
但中共對待當年倖存下來的老兵、或他們的後人,相反地則大加拉攏,每年舉辦大小活動,向他們或台灣、海內外的家屬統戰招手,組團遊大陸,了解「祖國」的建設與進步。
國共內戰的過程與結果遺留了太多的探討議題,無論是潛伏的共諜、國軍派系林立不合、戰略或戰術應用失誤、民心士氣頹喪、乃至國際情勢丕變…永遠討論不完。
隨著國共和解,兩岸交流日益頻繁,似已逝者俱矣、往事難追,尤其時間的轉變更令人有昨是今非之感。
或許國共本一家,再大的血海深仇,也應向前看!
但歷史不能忘,對待這些盡了責任的軍人,評價他們也應實事求是,外敵日軍都能稱張靈甫為「戰神」,這些曾經保衛過民族家園的抗日英雄就應受到公平對待。胡錦濤再三強調兩岸要互信,何不從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做起?
【2009/01/10 聯合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