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問仙-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2019/05/14 23:53
瀏覽2,040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相傳佛教是在東漢明帝的時候進入中土,所以在西漢以前,中國文字裡根本找不到「佛」這個字。但是雖然如此,類似「佛」的觀念卻還是存在著,那就是「王」。

 

「王」字以「會意法」造成,三橫加一豎形成「王」,三橫意味著「天」、「地」、「人」,一豎則代表「通達」。

 

在老子那個年代,大家都認為,當一個人如果能夠通達天地人三界,必然無所不能,值得大家追隨。所以老子文章裡面的「王」或「聖」,其實都和以後的「佛」字相通。

老子在這篇文章中指出「修道次第」,是由凡入聖的過程和路徑。莊子在「大宗師」裡也詮釋過(請參考:問– 大宗師3 – 唯有先調心成為聖人之材  才能修得聖人之道。)。請大家慢慢地體會驗證。請看原文:

 

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沒身不殆

 

解義

 

「致虛極」  放掉心中所有執著,達到包容萬物最高、最寬闊的境界,最後「與萬物合一,無分無別。」。

 

「守靜篤」  祛除心中所有私欲,達到純淨素樸的最高境界,「清淨如明鏡,才能夠照物無遺。」。

 

「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  既然與萬物和合為一體,則也就必然與萬物相互合諧地共同發展;過程中,我會特別地回溯觀照源頭和一切變化的因果及對應關係。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不論萬物如何地紛紜複雜、變化多端,最終總會枯謝殞落;回到初始源頭而重生,無窮無盡的輪替更迭。這是「道」的變化法則。

 

「歸根曰靜」  見到萬物歸根,必然回到大地;我們由此可以學習,只要能放下形體的欲求,本心也自然會回到無欲無求的清淨素樸,我們可以稱它為「返璞」。

 

「靜曰復命」  達到返璞,清淨自性就自然顯現,當然也就回到了自然的懷抱,這叫做「歸真」。

 

「復命曰常」  回到了自然懷抱,就是進入永生,永生是恆常的存在,不再改變也無處可去;如同佛家的「淨土」、「涅槃」,或是耶穌基督說的「永生」。

 

「知常曰明」  明瞭萬物的清淨自性本不生滅的恆常真理,叫做「開悟」。

 

「不知常  妄作凶」  聖經裡把上帝稱為「牧人」,眾生都是迷途的羔羊,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就是指那些無明的眾生,背離正道真理而隨性妄起、妄為,常遭凶險。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沒身不殆」  瞭解正道真理的人則能胸懷萬物。能包容才會公正無私。做事能公正無私則會得到眾生信服與追隨。能得到眾生追隨,萬物就會自動歸向。萬物自動歸向則合乎道。合乎道就能夠得到永恆。即便肉身毀滅了,清淨自性也不會消失。

伴霞樓主

2019/5/14  於溫哥華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