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紀錄片中探討到山坡地超限利用的議題。其中一幕,鏡頭由一棵檳榔樹,帶到山上的一片檳榔樹,旁白說檳榔帶來高經濟價值,卻遺漏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據統計,國內違規種植的檳榔園高達兩萬公頃,但檳榔是否為破壞水土保持元凶,各界有不同解讀。
農委會統計,台灣檳榔種植面積從民國八十八年達到最高峰的五萬六千五百九十三公頃,此後以每年百分之一的比率遞減,去年耕種面積為四萬五千八百八十七公頃。不過,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楊俊朗表示,檳榔園減少面積非常有限,而且其中兩萬公頃的檳榔園還是違規在林業用地及國土保安用地上栽種。
檳榔是山坡地超限利用的主要作物之一,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正說,檳榔原本是平地作物,後來為了種出更嫩的口感,以及調節產期,於是就移往高山種,主要多種植在一千公尺以下淺坡地,再高海拔就是高山茶葉及高山蔬菜。
楊俊朗認為,檳榔危害水土保持分為兩大類,一是對水土保持的破壞,因山坡種植需先整地,移除原有作物,種植後也需噴灑農藥,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使得該地的生物會變得很單一;二是檳榔根淺抓不住土壤,導致水往下游處聚集,雖然檳榔園所在地不會坍方,卻易導致下游山坡地坍方。
楊俊朗說,除了檳榔的根不利水土保持外,檳榔的筆直高莖和稀疏樹葉,無法減緩雨水對土地的直接沖刷,也是造成山坡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檳榔對國家經濟也恐有負面影響。根據統計,去年台灣種植檳榔創造出約八十億元的經濟價值,但因為嚼食檳榔造成的經濟耗損卻逾百億。農委會二○一二年資料分析,檳榔作物的年產值為八十點六億元,是僅次於稻米的農作物。不過,二○○四年針對嚼檳榔所致疾病負荷及經濟耗損之研究指出,台灣地區男性因嚼食檳榔而引起的癌症,造成的經濟耗損約一百零五億元。
但立委蔡煌瑯認為,「檳榔會破壞水土保持是不科學的說法」。研究就發現原生林經過時間的風化後,本來就會自行坍方,反倒是檳榔園,因為有農民的維護,大幅減少坍方機率。他認為,檳榔代表台灣文化,檳榔農不應被汙名化,且只要嚼食不過量,對健康危害也沒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