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老師的評語:「很差喔!」
2011/01/09 03:42
瀏覽2,943
迴響22
推薦71
引用0
報載,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國語考了八十分,老師竟然在考卷上寫了一句評語:『很差喔!』這個孩子看了以後心裡很難過,家長也認為老師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考試成績若以60分為合格標準,80分的成績照理說不應該是『很差喔!』但是,老師卻給孩子下了一個這樣的評語,到底老師是怎麼想的呢?

幾分的成績才算是很好或很差呢?這很難說出它的標準。

要判斷的是考卷上試題的難易度。如果老師出的題目很簡單,多數學生都會考100分到90分的成績,那麼,80分的成績對老師而言就會認為考的不理想了。

反過來說,如果試題出得很有「深度」,多數學生都會考不及格的考卷,那麼,80分應該算是優秀的成績了。

有一次,一個孩子告訴我,他在學校考了一百分,回家之後迫不及待的跟父母報告這個好消息,沒想到父親卻問他:「班上考一百分的有幾個?」他回答:「幾乎全班都考一百分。」他的父親聽完之後隨即嚴肅的說:「那有什麼好炫耀的?又不是只有你考一百分!」

這個孩子說:「早知道爸爸會這麼說,就不要急著告訴他了,真沒意思!」

不過,如果老師將分數等級印章蓋在考卷上,寫上100分有幾個人?80分有幾個人?60分以下又有幾個人?就算孩子不想讓父母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成績排名是不可能的。

老師在學生的考卷上寫出:「很差喔!」幾個字,也許一方面是想警惕學生要努力用功,另一方面也想要讓家長知道,「貴子弟在班上的程度是很差的」。

但是,這名老師卻忽略了評語所產生的效應,尤其是對於一個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想法通常都是很直接的認為:「老師一定認為我是一個很差勁的學生」他們會因此降低了自我價值。

或許,學生這次的考試成績拿到80分並不理想,但是,老師的評語也並不怎麼高明,隨手寫個「很差喔!」以為可以激勵學生,殊不知竟造成反效果。

若是不知該如何寫評語,那還不如不要寫的好。

我始終記得有關廣告界名人孫大偉的一個小故事。
孫大偉在讀高中的時候,他的導師並不欣賞他,因此給他的評語竟是「該生素質太差!」這讓孫大偉非常受傷害。但事實證明,孫大偉的素質並不差,他後來不但創意十足,還被稱為「廣告界的教父」。

該生素質太差?
差的恐怕是這位老師的評語吧?

不知老師給這樣負面的評語有何意義?是要讓學生徹底了解自己真的很差?還是讓學生正視自己的薄弱學力而去「面壁思過」?

如果要說這句評語有什麼值得拿出來稱道的,大概就是這句話刺激了孫大偉更加努力向上的決心,讓「昔日看走眼的導師」對他另眼相看哪!

不過,重點是,孫大偉當時已是高中的年紀了,而被那位老師評語「很差喔!」的小朋友僅只是小學三年級啊!老師是希望他也能像孫大偉一樣被負面的評語「刺激」一下,而產生出努力不懈、勇往直前的力量嗎?

這樣的激將法,適合八、九歲的兒童嗎?

為什麼老師不多花幾秒鐘思考一下,如何寫出一個可以激勵人心的評語?
真的,老師只要願意多花幾秒鐘的時間,評語的內容就可以很不一樣了。

可不可以改成:「希望你能再接再厲,考出更好的成績,加油喔!」
或是:「若再多花點時間複習,下次一定會考得更好,加油!」

雖然我例舉的都不是很有創意的評語,但至少比直接一句「太差喔!」少了一些傷害性。

我記得我中學的時候,有一次,英文作業寫得很匆促,因此出現了幾個錯誤,當時作業簿發回來的時候,我在作業成績的旁邊看到了一行字。
「妳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孩子,老師對妳有很深的期望,希望妳能檢討錯誤,更努力、更用功!老師期待看到妳下次的好成績!加油!」

僅僅只是一次的作業寫得不夠理想,那位老師竟然可以在我的作業本上用紅筆寫出兩大行的評語和鼓勵,這件事讓我至今難忘。

老師先說出對我的正面評語,然後再說出希望我改進的鼓勵話語,這種既能讓學生有自信,又能讓學生反思錯誤的評語,我只能說,我的老師真是高明啊!

我從很多老師身上獲得很多正面的力量,這些力量都是他們無私奉獻的努力,也許他們到現在還不知道,為何渺小如我,卻常能在沮喪或挫敗時,得以自我調試,得以在軟弱的時候,還能挺起胸膛往前走,因為,恩師的那些高明的評語,始終讓我相信自己並不差。

即使我並不是真的那麼好。
但是,多給孩子讚美又何妨呢?

在「比馬龍效應」的理論裡,
內心始終存著負面期望的人將很容易失敗;而內心常常存著正面期望的人卻比較容易成功,不是嗎?

而「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即是教師對學生的期望。

如果老師始終相信該生素質並不差,只是潛力沒有發揮出來,有朝一日,被寄予希望的孩子也會漸漸朝向好的道路走去。

我想告訴親愛的老師啊,慎用您的評語吧!
請相信他,該生素質並不差。


~~~ 蘋果蘇打 2011.1.8  ~~~



參考新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07/69/2kg2k.html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自訂分類:教育?叫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2) :
22樓. mozar
2011/01/31 10:12
..
對於負面的評語,現在都要想辦法改成積極正向的方式表現
覺得學生考得差,
的確不應該說:好差喔,應該說:,你還有進步空間!繼續努力
上課愛講話的學生也要說:上課時勇於發表個人意見,但記得先尊重説話的人
某些科目不好,也要想辦法找到他的優點來寫,並在課堂上當面給予增強
至少給孩子一些信心
否則每次給孩子做優點轟炸的活動
老是有幾個想不出自己的優點...
21樓. 邱彼得
2011/01/27 10:00
學生也有自尊與人權
老師的職責就是用客觀的態度給予分數。而不是對學生的成績做任何評論,更不可以在考卷上發表個人意見。
---
理論上記者的責任就是報導事實,發覺真相。可是就是有人會用個人的主觀意見任意評論,就如同當代很多記者,還加上個人的批評。這種惡劣風氣尤其以三立,自由時報,民視最為嚴重。 
說的也是,有時候媒體並沒有深入探訪,就依照所聽到的或網路傳言報導,這樣就有失忠實報導的原則了。 蘋果蘇打2011/01/27 19:20回覆
20樓. 植物(晴晴--好可怕)
2011/01/14 22:21
在職訓練

老師的年齡經驗、人格特質都會影響他(她)的功力。

國內一些大型公司很重視員工在職訓練,不知教師們每年寒暑假是否也有接受訓練,或交換教學心得的分享課程?這些都需要教育局或教育部來規劃。

非常贊同您說的!:)

人格特質的確會影響一個老師的教學風格,和管教學生的方式。
蘋果蘇打2011/01/15 02:56回覆
19樓. 吶吶溪
2011/01/13 04:01
澄清
      不好意思,我應該要解釋清楚這一句:「他們的公立學校系統的錯誤在「標準太低」,什麼爛成績都能畢業,什麼爛表現都要「鼓勵」一番。」
      我自然不是主張成績差就要予以痛罵一番,很多學生的成績不良有其他原因導致,必須先了解清楚;我指的是「絕對能學會的基本知識」。我讀研究所時做了四年半的物理系助教,第一年有一次普通物理期末考監考,學生多半是主修生命科學方面的;突然有個學生舉手要問問題,我就走了過去,他問我「一年有幾天?」(那題在算衛星週期),這實在太令我意外,所以我只好去問教授是否能告訴他。結果教授盯著我看了幾秒,開口說「你一定在跟我開玩笑吧?」
      就算說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算「死背」所以記不得,難道不能 31 + 28 + 31....嗎?他老兄高中到底怎麼畢業的?我的學位雖然不是在柏克萊或是史丹福拿的,但是我的學校也不是很差的,照理大學部也該有基本水平。還有學生問我計算機(他自己買的)要怎麼用;唸到大學,只是要做四則運算的計算機使用需要什麼特別訓練?
      但是,到了做博士後研究時,我也見識到了所謂的「一百多分」的人;哪些人都不是被逼被操出來的。看到他們,只有一句話「老天還真不公平;我也是人啊。」
18樓. 吶吶溪
2011/01/13 03:09
兩極化的學生
路人Juno: 「不能說東西方文化哪一邊比較好,過猶不及都有問題。」
=========================================
      確實如此;我一直覺得所謂的「全盤西化」,「全盤 x 化」都是很奇怪的論點;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它的優缺點,而且它所呈現的風貌根植於各國獨特的歷史之上;別的國家怎麼可能「全盤」習之?最聰明的辦法不就是學習其他文化的長處?
      關於美國的教育,我大學時有個教授(現在是中研院院士了)有個很貼切的比喻(雖然用的詞語比較誇張,而且距今也二十年了):「美國的學生是兩極化的;不是拿一百多分的,就是拿零分的。而亞洲的學生則普遍是七、八十分。」
      少數幾個一百多分的,就給你搞出跨國大企業,還有一堆學術上的成就;那些成績很好,很「優秀」的亞洲學生,就紛紛到各大公司「打工」去。哪一種模式更好?很難說吧?
      美國以往可以讓社會存在一堆基本學識很差的人是因為市場大,機會多,勞工福利好;從警察到建築工人的待遇都很好(我那個教授也說,他當初剛拿到博士時的薪水還比不上在紐約開垃圾車的;他說的是實話,我也可以作證),書念不好其實無所謂。但是現在世界的市場開始改變,美國過去那種方式很明顯不再適用,他們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那也不代表「適才適性」的觀念本身是錯的。他們的公立學校系統的錯誤在「標準太低」,什麼爛成績都能畢業,什麼爛表現都要「鼓勵」一番。
17樓. 路人Juno
2011/01/13 01:23
蘋果

謝謝吶吶溪提供的故事。

不能說東西方文化哪一邊比較好,過猶不及都有問題。   不過1976年美國有三個小夥子在其中一人家裡車庫東拼西湊,如果這位老兄父母出來罵他們一頓,不好好唸書拉小提琴在車庫裡鬼混甚麼,今天沒有一家賣手機電腦的公司叫做蘋果。

16樓. 吶吶溪
2011/01/10 14:57
兼具鼓勵與警惕
      「從 A 到 A+」(From Good to Great) 的作者,同時也任教於史丹福商學研究所的 Jim Collins 講過一個故事;說到某天他的兒子興沖沖的跑回來告訴他說自己這學期所有科目都拿了A;Jim 並沒有問他「貴班有多少人全 A 的?」,他首先恭喜,稱讚他兒子一番,接下來說了,「我非常以你為傲,但是,我還要告訴你,就在現在這個時候,在中國,在印度,還有成千上萬像你一樣聰明,有些甚至比你還要聰明的學生比你更加努力,因為他們比我們有更強的動力要改善自己現在的生活。所以,你不能停止努力。」
      這樣的說法,不是更好嗎?他兒子沒有被潑冷水,得到了應得的鼓勵,但是也被提醒競爭不只嚴酷,而且還是全球的。
ps. 不犯錯的可能不會輸,但是也不會贏。這不是我個人的意見;而是生活的事實。學校原本就該是個讓小孩「安全犯錯」,從錯誤中學習的地方,把常態性的學習評量當成如聯考般的競賽,只是強化一個小孩遵守標準答案,保守,害怕犯錯的性格。我同意郭台銘非常需要這種類型的員工,但是到鴻海這種形態的公司上班未必是通過嚴格競爭之後的最佳報酬。
謝謝您的分享!:)

您舉的例子就是個非常高明的鼓勵方式。
孩子既能得到讚賞,又可以了解自己必須不停的努力才能超群卓越。

您這句話令人深思:學校原本就該是個讓小孩「安全犯錯」,從錯誤中學習的地方
寧可在學校安全犯錯,也不要等進入社會之後才不停地犯錯吧?

蘋果蘇打2011/01/10 20:59回覆
15樓. 說好的高空彈跳呢?
2011/01/09 23:03
我有兩個小孩
以前我家裡只認得 100 分不認得努力, 但我自己受過這樣的罪所以我不會要求小孩完美但會要求努力. 但話說回來, 競爭本來就是一種競賽, 我認為賞罰本來就是要分明. 全班考 100 分你只考 80 分, 不管是不認真或著是粗心大意, 總而言之就是你在競賽上落了敗.  如果這個時候還再去鼓勵小孩子, 那這小孩子根本不會有想要修正的意思, 現在可以修正時不管, 到要靠自己去競爭的時候那就準備當失敗者.

當然這是指小孩子能唸書 - 套句老人家講的, 是唸書的那塊料 - 的情況. 我自己從出生到現在超過 90% 的生命是耗在學校或學術機構, 小孩子日後會不會是唸書的那塊料, 等他們開始念書後我觀察個一段時間就會知道, 如果他們不是, 我知道逼也沒用, 其實現在大部份的問題是明明不是唸書的料卻硬逼他們去唸書. 所以如果不是唸書的那塊料, 要去其它的技職體系, 那只是把唸書換成技藝, 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如果說對唸書沒興趣但對當個廚師很有興趣也有天分, 那努力去修習技藝使之精進應該是在那一行所需要的吧, 要的是什麼? 還是努力啊.

現在只是在講唸書這檔子事, 但道理是一樣的, 只要有同儕, 有評量, 就有競爭. 如果不從小讓他們知道競爭這件事, 我相信小孩日後受罪的機會很大. 我想做父母的無非是希望小孩日後日子過得更好, 至少, 別讓他們受這種不知生存是一種競爭的罪.

謝謝您的回應說明!:)

『以前我家裡只認得 100 分不認得努力
可以感覺這是對孩子有很高期許的家庭。嚴格要求孩子並沒有錯,只是,苦了小孩。

同一個班,每個學生的表現都不一樣,相同的道理,同一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也不一樣,甚至性向、各方面智能的表現也不同。所以,當我們在探討一個議題時,確實也需要考量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因素。

有些孩子就是要對他嚴格要求,他才會憤發圖強,而有些孩子不喜歡「高壓的教育方式」,一旦太要求,他就會產生反抗的心態。

現在的父母生得少,孩子在家各個是寶貝,不像以前家中兄弟姊妹一群,在家裡儼然就像是個小型的社會。因此很多方面的學習幾乎都在家中準備就緒了,包括競爭、包括與人相處、包括從手足那裡照見自己的優缺點,而不是等踏入了學校才慢慢學習。


蘋果蘇打2011/01/10 00:43回覆
14樓. ~奇異的奇異果~
2011/01/09 21:24
積極鼓勵的話老師也愛聽

很多老師都是積極和正面的

媒體總是突顯負面聳動的~不負責任的,以篇概全的

如果曾經做過50個人的導師,每天只要其中十分之一有狀況就令人疲於奔命

如果用放大鏡檢視老師,實在有失公允

似乎也應為常年勞苦的老師,來點鼓勵的話

樓下巧手老師的話,也是我的痛~

許多孩子的粗口來自家庭的習慣,老師除了逆來順受!也該有點管教權吧!

另外老師也是凡人,請多給點鼓勵與讚美的話

現在年輕人還有誰敢當老師呢?動輒得咎啊

說的是,一個40人到50人的班級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每個學生的家教和環境背景都不一樣,老師不可能讓每個家長都很滿意。

媒體在放大老師的行為時,確實也應該多報導一些正面的教育新聞,讓默默付出的優良教師可以得到鼓勵,也能讓大家不要對教育太過於灰心和失望。

孩子需要讚美,教師也需要我們的支持與鼓勵。:)
蘋果蘇打2011/01/10 00:23回覆
13樓. 路人Juno
2011/01/09 18:00
雖然這是父母對子女,但說到對兒童教育,我想和這篇文章談的老師對學生差不多

這裡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作者是一個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她可能是在美國出生。   從她兩個女兒的照片來看,她先生Jed應該是白種人。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

這篇文章說的是作者如何以東方文化觀點教育她的兩個女兒,以及她和她先生西方觀點的完全不同。   雖然這是父母對子女,但說到對兒童教育,我想和這篇文章談的老師對學生差不多。   作者寫:

有一次我年輕的時候,也許不只一次,我對我媽不太尊敬,我爸很生氣的用福建方言罵我是垃圾。   我感覺很糟,對自己幹的好事很慚愧,但那對我的自尊沒有影響,我知道我爸對我期望很高。  

有一次我女兒Sophia也對我沒禮貌,我用英語罵她是垃圾。   後來有一次在晚餐派對中我和朋友們提到這件事,一個叫Marcy的朋友聽到後痛哭,難過的必須先離開。   女主人我的朋友Susan必須和其他客人解釋讓她們能接受我。  

事實是東方父母可以做一些西方父母不敢想像的事。   東方母親可以對女兒說"小胖妞,妳該減減肥了"。   相形之下,西方父母必須小心謹慎,和女兒談談健康問題而不能提那個f字(肥),最後結果還是一樣,西方女兒仍然飲食不正常必須接受治療和缺乏自信。  

非常謝謝路人提供的文章!:)

東西方教育會有如此差異性,這或許跟西式教育對「尊重孩子」的觀念比東方人來得重視吧?不過,現在台灣有很多父母也會以「尊重」為前提教育孩子或和孩子溝通。

但是,有些老人家就看不慣這種方式,認為這是在寵小孩,讓孩子「爬到大人頭上來」!

我還是覺得不可以偏概全,最好還是東西方教育互取所長,互補不足。
蘋果蘇打2011/01/09 18:2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