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進程有如白雲蒼狗般變幻無常,而若能以另外一種視野,讓昨天的雲再現之際,我們便可從多元並陳而又客觀求實的歷史記載中,感受到歷史學家永不枯竭的智慧及毅力。而在歷史的源頭裏,更體會到其所溯及的脈絡,竟是那般地浩瀚且多姿。其中所展現的生命經驗,又是如此令人讚嘆地精彩及繽紛。細數中、日、韓、臺及周邊世界間複雜的分分合合,既交織紛陳又治亂循環不已的歷程,更是讓人不禁感嘆且深受震撼。在各國互動對應的時刻,作者也試圖解析各種思想及宗教,以及這些理念對於當時政治及社會所造成的衝擊,並審慎評核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乃至於其後對於當代及後續情勢的影響。進而從更深的層面,憑以探究及分析這些國家的動亂、興亡及變革之軌跡,用以借鏡穿梭於歷史舞台上的人物、思想及價值觀。清朝末年的
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而漢書·酈食其傳也道:「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因此,歷代農業的興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層面極為廣大,而賢明睿智的領導者則無不予以重視及謹慎規劃。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帶動了這般快速進步的科技應用,竟然會因此來不及防患其所衍生的禍害,而環境的破壞所引發的諸如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資源耗竭、水土污染及食品安全等問題,都已迫在眉睫。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作出預測,世界糧食的生產供應,即將逐漸趨於高度不穩定的狀況。也警覺到因缺糧而導致飢餓的人口分布,若逐漸無止境地攀升時,將威脅到國際社會的安全與和平。因此,必須及時而妥適地因應,且要積極展開各種未雨綢繆的措施。然而,世界各國卻為了維持高度的經濟競爭力,誰也不願意延緩腳步。反而,由於恐怕因此便會任人宰制,使得這種情勢惡化的程度更為險峻。難道蘇丹回教長老的恐懼,終究是人類宿命中難以避免的不歸路嗎?
明清之際的大學者
總而言之,身處高度不確定的年代,回顧紛紛擾擾的歷史史實,也許難免有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