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樓. 時季常2012/12/04 08:00美國人的英文
據說,美國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年人是功能性文盲,連填寫職業申請書(或是入學申請書)都有問題。
我在美國讀教育研究所,寫作是非常重要的。那時經常我寫了文章,給老美的同學改,我發現即使是優等生的英文寫作能力也沒有比我強,唯一比我強的是:他們可以發現我"不像英文"的地方。
所以,別以為到了美國,英文就一定會好,也別以為美國人的英文一定比較好。
想想看,台灣有多少人的中文有夠爛。語文是要用心學的!環境很重要,天份也有作用,但是語文不用心學,還是好不了。
- 6樓. 醉紅塵2012/06/29 15:23我們有相同的境遇
小時候,父母親從深山小屋搬到大都市做生意,房子是租的,做生意的資本也是銀行貸款,家中經濟狀況並不好,當然不必說上補習班了。
當時第一次接觸英語的時間是國中,一時談不上興趣,反正就是KK音標、單字、文法努力的背,直到有一天被西洋抒情曲深深的吸引,我用小學存了六年的零用錢買了一台收錄音機以及幾卷西洋抒情曲錄音帶,每次有空或是讀書時,都放著來聽。
慢慢的,我發現自己可以跟著唱,雖然不是很清楚歌詞的完整意思,但這樣哼哼唱唱也是一種成就感,到後來乾脆就去翻譯歌詞,遇到不懂的就去學校問老師。
我的英語就是這樣學的,沒電腦、網路,只是一台低價的卡帶式收錄音機加上抒情曲錄音帶,也因此,我對82年至92年的西洋抒情曲相當熟悉,一直到現在還是我的最愛。
大專時期,我開始接觸教會,本身英文基礎自認不差,但實際跟傳教士對話才發現糗大了,因為不敢講加上面對面的對話情境跟聽英文歌曲畢竟差太大,所幸這些傳教士很懂得鼓勵他人,跟他們相處久了,英文能力也慢慢的進步了。
我常說,學英文有需要去補習班?一定要電腦、網路?當然不是必要!就像我現在跟我的孩子說,英文不要用背的,常聽、常說、常閱讀,這樣就夠了,所以我每天都會從網路挑一篇短文,讓孩子閱讀,並要求孩子們告訴我看完後的感想,晚上睡覺前就讓孩子聽聽ICRT。
- 5樓. Norma2012/06/29 05:18很讚的分享
我也是一路在學英文路上朴伏前進,我的ESL老師說一般人的英文約在Grade 9左右,一旦要大學級以上的英文就一定能寫,寫作好必定能說,我因此開始捨口語用詞改說acdamic vocabularies,只記一種,以免大腦太累;很多人說文法不重要,但我卻不認為,畢竟英文是第二語,還是要打好基礎. - 4樓. Timothy2012/06/28 15:03學到用時方恨少
拜讀您們的文章,心有戚戚焉 ~
有感如下: (1) 自己"母語"以外的"語言", 想要學個透澈 談何容易 ? 讓老外來學學中文,就算是花他個十數年,也與說母語的我們相差甚遠. (2) 若不在行內,"專業英語"是搞不來的 (讀文科是無法去翻譯理科的). (3) 書到用時方恨少, 學無止境,但求盡力. (4) 對於"母語"是說英語的人,講話說重點, 發音不甚標準,對方一樣聽得懂,不會笑您的. (5) 對於"母語"不是說英語的人, 其實,對方跟我們的英語程度也差不多,思考邏輯也相近(都是去學校從課本中學來的囉), 都能溝通, 誰也不會笑誰. (6) 學好英語 確實可以走遍天下, 在下小弟曾至20多個國家商旅,也倒沒碰到過行不通的,說英語確實是挺好用的.
謝謝您的回應, 我非常認同. 學英語要學得透澈很不容易, 我到美國六年了很多事還是覺得自己不只是個外國人(alien)更像是個外星人(也是alien). 我覺得流暢溝通的關鍵在於可以用自己已經知道的字彙快速地按照你要表達的意思重組並講出來, 支支吾吾地講會讓人抓不到你想說的意思. 就像你所說的, 一般美國人都可以猜到你要說的意思, 不完全了解時他們會用他們的話再詮釋一次. 所以要溝通不難, 但要說得和想得都像美國人則要多一些時間. fisherke 於 2012/06/28 23:31回覆 - 3樓. 蠍子2012/06/28 13:34受益匪淺
我喜歡英文,早期,台灣沒有好的英文老師,唸國中時英文老師是外省人(不知哪一省),我從來沒聽懂他在講什麼,那時起,學英文的興趣蕩然無存。如今,年過半百重新學起,很吃力,但也很好玩,沒壓力的學習似乎效果還不錯。今日閱讀本文,受益良多,謝謝你分享學習經驗。 - 2樓. ...2012/06/27 19:45...
給樓下:
學英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學的成就好,一句話就否定別人也太過武斷了。
誠然,想在美國生活,在純英語環境待個五~六年就相當足夠了
但也只是足夠而已
你學英文難道只為了生活嗎?講白一點,全世界大多數人會學英文都是因為要「生存」。你覺得美國小孩的英文足以應付商業文書、科技文獻嗎?足夠應付全世界的資訊嗎?甚至,當你想用英文來閱讀一些休閒讀物時,你認為小學的英文夠用?
另外,美國的報章雜誌只有小學程度?沒有惡意,但...請不要把大家說英語當成是美國人的每天讀物。這是很明顯的啊。比如說你看過今天的聯合報了嗎?你當真覺得在台灣長大的小學生能夠完全理解新聞用詞嗎?更別說是對文章高層次的理解了。我認為美國新聞的水準用詞大概等於11年級吧。更別說是如Time裡頭Culture等文藝性質的欄位,裡面的用詞絕非小學生看得懂。
會用英文不代表了解英文。被提到「How are you?」而機械性的回應「Fine. Thank you.」也是在用英文啊。
說得十分中肯, 謝謝. fisherke 於 2012/06/28 23:32回覆 - 1樓.2012/06/27 18:11學英文的方法不是像你說這樣的
看了你寫的方法
真是沒條沒理
學英文真的是這樣難的嗎?你為什麼不說說美國小孩是怎樣的英文的?
或是美國ESL的方法是甚麼?其實說穿了
美國一般報章雜誌所用的英文只是小學四年級的程度
大學的教科書,除了專有名詞之外,也差不多是這樣的
也就是美國人只要花上八年 (三~十歲)
就可以在美國過日子了美國小孩學英文,從三歲到四歲
當然是先看卡通聽句子 (圖片和句子連接在一起,才容易記得)
然後和家人講
根本沒有背單字和文法
也就是學的是一些日常生活有用的句子五到六歲
除了繼續看電視裡的卡通片之外
就開始看一些故事書 (故事和句子連接在一起,也才容易記得)
在這個時候,他們基本上已經可以講日常生活上所需要的話了重點就是,開始學英文
不要花時間在背單字和文法
學的是日常有用的簡單句子 (句子和圖片,故事,日常生活連接)
重點是在「用」的上面謝謝你的回應
在美國學英文當然比在台灣學英文容易地多
就像你所說的, 要"用"英文才學得快
我的小孩七歲英文的聽和說的能力很強
因為她一天有超過八小時在全英語的環境, 英文不可能學不好
相對的, 她的中文進度得很慢, 甚至開始討厭中文的讀和寫, 因為只有在家的幾個小時用得到
每一件事都要付出代價, 有利也會有弊
台灣人學英文也有一樣的問題, 畢竟中文是台灣的主要語言
所謂一傅眾咻, 環境的影響和挑戰是不容小覻的.
fisherke 於 2012/06/27 21:14回覆
精選
我的英語學習之路
2012/06/26 05:30
瀏覽6,279
迴響7
推薦10
引用0
有一個日本人到美國來旅遊,一天週末的下午悠閒地在街上走著,正在十字路口等綠燈的時候,突然間衝出一台車將他撞倒在地,他似乎聽到了肋骨清脆的斷裂聲,胃中的鮮血也湧到了嘴邊,車上的美國人駕駛急忙下車問他:How are you? 日本人嘴角還流著鮮血,說:I am fine. Thank you. 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出這個笑話的梗在哪兒?這個英語對話相信大家在國一的課本中都學過,也很公式地背下來了,但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除了 I am fine. Thank you. 之外還有別的回應方式?這篇文章要分享一些從小到大學英語的趣事。
當我還在小學的時候,爸媽就已經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除了幫我們兄弟倆請英語家教以外,還花了一筆大錢買了一套鵝媽媽說故事的錄音帶,讓我們每天聽上半個小時,當時的我們當然是鴨子聽雷,最後通常是先將錄音帶快轉然後兄弟兩個人在房間自己玩半個小時,就這樣混了大概一年,認識ABC和幾個簡單的單字。有天終於學以致用的機會來了,那天村子來了幾個外國的宣教士逐戶發福音單張,我趁他們在遠處的時候,拿起粉筆在路邊的水泥牆上寫”You are a pig!”,然後趕緊躲在暗處看他們的反應,果然他們看了之後開始搜查是否有可疑的小孩在惡作劇(當時心裡是這麼想的),算是對爸媽花的血汗錢有交待了。
上了高中之後開始接觸”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和"常春藤解析英語",或許是英語的根基還不錯,雖然高一和高二整體的學業成績普普通通,英語卻是我在諸多科目中唯一可以找到自信的科目。記得當時高中的英語會話是由一個台灣國語極為嚴重的老師來教我們正宗的台式英語,例如Good Morning要用台語的"牛沒奶”來發音,I’m sorry 要發音成”安鎖咧”,上了一年雖然有趣但進步實在有限。真正愛上學英語是接觸了賴世雄老師所主持的"常春藤"雜誌和廣播節目,基本上這是一本非常考試準備導向的雜誌,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晚上深夜的英語老歌單元,每天晚上賴世雄老師和他的團隊華華、蓮蓮和一位忘記名字的成員用吉他和歌聲抒解了我升學的壓力,當時的我對於吉他也十分熱愛,深夜的這一個小時就成為我每天最期待的時刻,也很輕鬆地透過英語老歌的歌詞學到許多單字和句型,因此在準備聯考的過程中,我沒有補習就可以用不錯的英文成績進入政治大學,常春藤的英文老歌實在功不可沒。到了北部之後,我終於有機會可以到台北中山堂親自參加常春藤所舉辦的英文老歌之夜,親睹我高中三年的偶像賴世雄老師和他的團隊們。
進了大學之後,讀厚重的原文書成為學習的一大挑戰,經常是看了一個小時還停留在第一頁和無止盡的查英文單字,但是發現就算把每一個單字都查清楚了,還是不曉得整段文字在說什麼,好不容易終於搞懂了,唸到第三頁時第一頁的內容又忘了,等到上課時老師問學生問題時,整個章節的內容終於徹底地忘光了。為了可以應付考試,同學們要不就買中文翻譯本,要不就組成讀書小組每個人負責翻譯個幾段。我一直到快畢業和赴美唸書才抓到快速閱讀原文書的要領,首先最重要的不是翻開內文就一頭栽進去,而是先把目錄從頭到尾看過一遍,弄清楚這本書的作者用什麼樣的架構和思路來寫這本書,接下來再翻到閱讀的章節,先讀各章前後的摘要和結論對整章要講的內容有初步的概念,再細讀那一章所要描述的重要概念,通常在每一章中作者對於重要的名詞和觀念都會用粗體字標註甚至在旁邊的留白處重覆描述,緊接著就是對於這個觀念的解釋、例子和練習題,每一章只要能夠掌握這些重要觀念就十分足夠了,不需要花時間在閱讀作者的鋪陳和細節。另外,用自己的方式把每一章的重點用中英文寫成筆記,對於往後的記憶和思考有極大的幫助。
上了大學之後,最大的發現是老師們的英語似乎也不太好,有些老師要我們讀原文書,但自己上課和備課用的卻是中文的翻譯本,最有趣的是一位老師和我們分享他曾經用英語教學的經驗。他提到有一年的暑假政大要他用英語對一群外國人開課,這位老師過去是在美國花二年拿的碩士,要他用英語教學實在是極大的挑戰,課後有一名學生跑來和他說:Your English is all thumbs. 他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心想:這應該是說我的英語真是"首屈一指",於是很高興地和許多屆的學生分享這件值得驕傲的事,直到我們班上有位英語程度很好的女同學提醒他:老師,all thumbs是指笨拙的意思,他才恍然大悟,也很誠實地很學生們承認他的錯誤,這位老師的勇氣實在令人敬佩。
雖然我擁有碩士的學歷並且在外商公司工作七年,但那並不代表我的英文程度高人一等,相反地,到美國之後我經常因為英語發音不正確鬧了不少笑話,例如長音i和短音I說得不夠清楚。有次參加理海大學ESL課程的戶外教學,課程主任帶著他老婆一起參加,我和主任聊到最喜歡的休閒活動是上山還是下海,當我說完我喜歡山上的活動之後,他的老婆正巧走到他身邊,就在這時候,我對主任說:You like beach, right? 但是,我i的發音發的不夠長,聽起來變成另一個字bitch,這時候就看到主任的太太臉上開始一陣青一陣紫,主任也發現事情不妙了,趕緊安慰她:He didn’t know what he’s talking about. 我也識相地趕緊逃離現場。後來,在理海大學密集的MBA課程中英語能力受到的極大挑戰,上課發言和團體討論成為我在課程中壓力最大的一部份,時常整堂課心裡只想著老師待會兒會問的問題,壓力甚至大到完全無法專心上課,後來終於摸到了訣竅,就是把當天老師要討論的文章先挑一二篇讀熟並先準備好發言的內容,在課堂一開始就搶先發言,如此一來,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好整以暇地聽課。在一年的全英語教學的訓練之下,英語的簡報能力和閱讀能力都有長足的進步。
進到馬里蘭大學的博士班之後,我最擔心的不是資格考和博士論文,而是必須要擔任講師(不是助教)對二班各28名美國學生授課一學期。在這之前,所有的博士生必須通過學校語言中心的口試評鑑才能具備擔任講師的資格。為了這個口試評鑑,我大概一個星期沒睡好覺,在極度緊張的心情中我和商學院其他同梯的外籍學生一起參加口試,結果二天後出爐:我是全商學院中唯一沒通過初試的學生。當時的心情真的down到了谷底,這代表我在幾天後必須經歷過更完整的聽力評鑑和一整個委員會的試教評量,通過後才能允許上台教課。經過一星期的準備和迫切地禱告,我選擇麥可波特的五力分析作為講題,運用大量的實例和互動式的教學賣力演出二十分鐘,看到台下的英語系教師們十分專注甚至還提出問題,我原本懸起的心才放了下來,結束之後,四個英語系的老師表示他們今天有極大的收穫,二天後正式收到博士班辦公室告知:評鑑通過!真是滿心感謝讚美主!
我負責教授的是供應鏈管理軟體的課程,包括知名的SAP和Oracle的ERP 軟體,由於課程本身包括模擬的競賽和資料的輸入與分析,雖然講課的份量不多,但是課程本身的趣味性不算太高,學生很容易感到厭煩。為了增加這堂課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我在每堂課一開始的二十分鐘加入了"從供應鏈思考"的主題,我要求每個學生從供應鏈的角度來思考最近發生的事件對企業會發生什麼影響,例如希臘的財政危機、九一一事件、油價上漲…等,學生必須具備基本的經濟學和生產及供應鏈管理的知識才能完整回答,我也利用這個機會幫這些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複習重要的經濟學和生產管理的概念。這二十分鐘引起了美國學生極大的迴響,大部份學生告訴我這是他在這堂課中最喜歡的部份,甚至有學生表示這是他四年中收穫最大的一門課。我在這兩堂課中不但得到了相當好的教學評鑑,也建立了我用英語教學和在美國找教職的信心,有學生在教學評鑑中提到:雖然老師在語言上不十分順暢,但是教學十分投入與認真,讓他受益匪淺。許多學生寫信來表示這堂課讓他順利找到工作,很有趣的是,有位學生向我要了一張"從供應鏈思考"的投影片,目的是要向美國的高中生解釋什麼是供應鏈。看到了這麼熱烈的回應,內心十分欣慰。
"勤"真的能補"拙",不是嗎?
後記: 感謝主, 我最後得到馬里蘭大學商學院2011-2012 Top 15%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