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川秀樹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219/c1007-20522508.html
日本諾獎第一人湯川秀樹:“知魚樂”的科學家
《莊子·秋水》中有一個故事: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寫道:在一次關於基本粒子的國際會議上,他為外國來的物理學家們用英語講述這一問答,大家都頗感興趣,似乎都在暗自揣摩,自己更像莊子呢,還是更像惠子。
湯川秀樹1949年以介子學說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日本獲諾貝爾獎第一人。
大科學家往往有不同尋常的情懷,書寫出獨具色彩的篇章,比如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裏》、楊振寧寫的《鄧稼先》,這些文章並非深奧的科學論文,而是深入淺出的小文章,既有文史大家的人文關懷,又有科學家的高遠視野。
湯川秀樹的生父小川琢治是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興趣十分廣泛,愛好考古、書畫、刀劍、圍棋和中國文化,家中藏有豐富的書籍。秀樹是上門婿,入贅妻家後改姓湯川。湯川家世代行醫,養父(岳父)湯川玄洋曾在德國留學,他也熱衷於文化,書畫收集了很多,硯臺是他最得意的收藏。生活在書香之家,湯川秀樹很小就開始讀書學習,但這並不是輕鬆的事情。“我們兄弟幾個在上小學前就都跟外公學習誦讀漢籍,從《大學》、《孝經》、《論語》、《孟子》開始,上學後還學了《十八史略》、《史記》、《春秋·左傳》。每天吃完晚飯,我們就去偏房。外公一個字一個字地念誦漢籍上的大字,我們根本不解其意,只是跟在後面複誦。”“不一會兒我們就犯困了,可外公就是不下課。有的時候實在難受,豆大的淚珠就會滴落在點點汙跡的書本上。”湯川秀樹愛讀《三國演義》,特別喜歡《莊子》和《紅樓夢》。從小養成的愛讀、多想、勤寫的好習慣並受益終生。他說:“讀書是人生中的一件快事。只要一卷書在手,就可以隨時隨地體會到這種喜悅。不必等到秋涼好夜讀之時,春夏秋冬四季皆可。”
在邁進大學的門檻前,湯川秀樹才決定專攻物理學,到了大學三年級選定了當時新興的量子論當作自己的目標。科學家都勤于思考,湯川說:“我平生的工作就是讀書、思考、寫作、說話。其中‘思考’一項,沒有時間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做到。”
科學的成功都是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
搞自然科學的人往往認為科普文章比科學論文還難寫,大科學家湯川卻不疲於此,讀他的科普文章,讓科學的門外漢也能對科學理論略知一二。
湯川秀樹沒有到過歐美留學,是在日本土生土長起來的物理學家。在他的筆下,處處有科學家的謙虛和日本人的自省。“想到我有志於理論物理學,在這個無色無香的極微世界中發現了人世間不存在的天地,獨自感到滿足……可我痛感自己依舊與過去一樣,是一個理想甚大,實踐能力不足的人,真是不勝慚愧。”他自謙地說:“吾績不足掛齒,劈山開路者,令人緬懷。”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湯川秀樹同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一樣,在科研的同時致力於人類的和平和進步,他寫道:“由於現代科學為人類提供了種種新的可能性,而使得這個時代成為了不起的時代。在這些可能性中,一些將人類引向幸福與繁榮,一些則將人類引向恐怖與毀滅。究竟選擇哪種可能性?這一問題與其說是科學本身的問題,倒不如說是生活在科學發達的現代社會全體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整個人類生活而言,也存在刺激過剩、資訊過剩、技術過剩之感。對刺激的迅速回應,被資訊所纏繞,為技術所主宰,最終使人類失去了自我,甚至連自己將何去何從都不去思考了。生存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回復自我,保持自我。”這些說於半個世紀之前的話語今天仍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