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府城・打開大街」10月登場 南市文化局邀民探訪古地名之旅
2025/10/10 23:24
瀏覽4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以下內容轉貼自9/17聯合報記者萬于甄的報導~~
今年是府城城垣300年,南市文化局以「台南府城歷史街區古地名環境振興計畫」推動「一起府城・打開大街」活動,日前在原台南公會堂宣布啟動,透過7個錨點與11個節點,將古地名與在地空間重新串連,並結合藝術裝置與行動,希望喚醒城市與人的互動與感官連結。
文化局表示,台南自古以來為台灣文化重鎮,昔日「府城大街」是如今的民權路,從大東門延伸至大西門,沿途會經過龍泉井廟、公會堂、北極殿、大井頭與十字大街等,曾是台南府城最繁華的商業要道,而古地名不僅是地方稱呼,更是居民與土地間最深的情感連結。
文化局今年推出「2025台南府城歷史街區古地名環境振興計畫」,以1875年《台南府城街道圖》出發,透過創意方式再現古地名的歷史意涵;古地名的演變,從清代因應自然地景、廟宇、產業命名街道,到日治時期現代化街道系統、戰後再命名,都是城市記憶最好的線索。
文化局長黃雅玲指出,該計劃以「點、線、面」方式選定大西門、大井頭、鷲嶺、枋橋頭、山川台、龍泉井、大東門等7處錨點,以及竹仔街、帽仔街、鞋街、草花街、針街、打鐵街、嶺前街、嶺後街、金葫蘆街、祝三多境、彌陀寺街等11處節點,將古地名與在地空間重新串連,並結合藝術裝置與行動活動,讓大家在散步、遊逛、參與的過程中,自然地感受文化。
此外,7處錨點也與台南城市 IP「巷仔Niau」合作,由巷仔Niau化身城市導覽員,引領民眾與遊客尋訪古地名,同時以零水泥循環漿體結合紅磚、菱殼炭等在地元素,設計「巷仔Niau」裝置藝術,把環境教育融入文化振興。
文化局說明,「一起府城・打開大街」活動規畫一系列散步行動導覽等活動,10月17日至10月19日登場,邀請民眾一同走入民權路,以不同角度認識古地名,體驗專屬府城的文化冒險。
今年是府城城垣300年,南市文化局以「台南府城歷史街區古地名環境振興計畫」推動「一起府城・打開大街」活動,日前在原台南公會堂宣布啟動,透過7個錨點與11個節點,將古地名與在地空間重新串連,並結合藝術裝置與行動,希望喚醒城市與人的互動與感官連結。
文化局表示,台南自古以來為台灣文化重鎮,昔日「府城大街」是如今的民權路,從大東門延伸至大西門,沿途會經過龍泉井廟、公會堂、北極殿、大井頭與十字大街等,曾是台南府城最繁華的商業要道,而古地名不僅是地方稱呼,更是居民與土地間最深的情感連結。
文化局今年推出「2025台南府城歷史街區古地名環境振興計畫」,以1875年《台南府城街道圖》出發,透過創意方式再現古地名的歷史意涵;古地名的演變,從清代因應自然地景、廟宇、產業命名街道,到日治時期現代化街道系統、戰後再命名,都是城市記憶最好的線索。
文化局長黃雅玲指出,該計劃以「點、線、面」方式選定大西門、大井頭、鷲嶺、枋橋頭、山川台、龍泉井、大東門等7處錨點,以及竹仔街、帽仔街、鞋街、草花街、針街、打鐵街、嶺前街、嶺後街、金葫蘆街、祝三多境、彌陀寺街等11處節點,將古地名與在地空間重新串連,並結合藝術裝置與行動活動,讓大家在散步、遊逛、參與的過程中,自然地感受文化。
此外,7處錨點也與台南城市 IP「巷仔Niau」合作,由巷仔Niau化身城市導覽員,引領民眾與遊客尋訪古地名,同時以零水泥循環漿體結合紅磚、菱殼炭等在地元素,設計「巷仔Niau」裝置藝術,把環境教育融入文化振興。
文化局說明,「一起府城・打開大街」活動規畫一系列散步行動導覽等活動,10月17日至10月19日登場,邀請民眾一同走入民權路,以不同角度認識古地名,體驗專屬府城的文化冒險。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