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重視「自然感」的時代,越來越多人希望變美的同時,不需要經歷疼痛、不需動刀,甚至連恢復期都不想等。
如果你也是那種不想改變五官,只想讓自己看起來更緊緻、有精神、更年輕的人,那麼——美顏針,或許就是你正在找的答案。
這幾年在醫美與中醫圈中掀起話題的「美顏針」,不靠注射、不需開刀,透過細緻的針具與中醫理論的結合,喚醒肌膚深層修復力,讓你從內到外散發亮眼光采。
👉 你也有以下煩惱嗎?
- 明明睡得飽,氣色卻還是蠟黃無神?
- 鏡子裡的你,臉部輪廓開始下垂、鬆弛?
- 保養品擦再多,細紋依舊爬上眼角與法令紋?
如果你心裡默默點了頭,請繼續往下看,這篇文章將一次告訴你:美顏針的原理、適合族群、禁忌與療程注意事項,幫助你更安心踏出「自然變美」的第一步。
美顏針的原理|從內而外改善,讓膚況重回巔峰
美顏針的神奇,不只是在表面做文章,而是來自於中醫獨有的「整體調理」思維。
根據中醫理論,肌膚的好壞與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息息相關。當氣血充盈、經絡通暢,臉色自然紅潤、輪廓緊緻。而美顏針的核心,就是透過極細針具刺激臉部特定穴位,讓氣血能量回流,喚醒肌膚內在修復力。
🌿 中醫調理 × 現代技術:
- 精準刺激臉部穴位,促進血液循環
- 啟動膠原蛋白生成,改善膚況鬆弛、暗沉
- 讓肌膚從底層被喚醒,逐漸回復光澤與彈性
而最讓人安心的是,美顏針屬於非侵入式療法,無須注射填充物、不動刀、無恢復期,療程結束後可立刻正常生活,是許多怕痛又想保養的族群最愛選擇。
你不需要大改樣貌,只要喚醒肌膚本來的樣子,美,就會自然浮現。
美顏針臉部拉提的做法
美顏針進行臉部拉提,主要是以中醫「調氣血、通經絡」為核心,結合臉部肌肉走向與穴位設計,以下是常見針對臉部鬆弛與輪廓拉提時會使用的穴位:
常見美顏針拉提穴位整理
1. 四白穴
- 位置:眼眶下方,眼球正下方約一橫指凹陷處
- 功效:改善黑眼圈、眼袋,促進眼周循環與緊緻感
2. 攢竹穴
- 位置:眉頭內側凹陷處
- 功效:緩解眼部疲勞,提拉眉尾、改善眉眼鬆弛
3. 迎香穴
- 位置:鼻翼旁開約0.5寸凹陷處
- 功效:促進鼻周血液循環,改善法令紋、拉提蘋果肌
4. 地倉穴
- 位置:嘴角外側約1指幅處
- 功效:改善嘴邊肉下垂,提拉嘴角,修飾法令紋線條
5. 頰車穴
- 位置:下頜角處,咬緊牙關時肌肉突起處
- 功效:放鬆咀嚼肌、改善下顎線條、瘦臉提拉輪廓
6. 太陽穴
- 位置:眉尾與眼角延長線交點外側凹陷處
- 功效:改善眼尾下垂、鬆弛,輔助拉提側臉輪廓
7. 承漿穴
- 位置:下唇正中央與下巴之間凹陷處
- 功效:緊實下巴與嘴周肌肉,延伸下臉部拉提效果
實際施針時,會根據個人臉型、膚質、肌肉鬆弛位置進行穴位與肌肉層並用設計,並可能搭配頭皮、頸部等遠端穴位如風池、合谷等,以達到更全面的循環與調理。
美顏針推薦族群|以下這些狀況,你符合幾項?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每天照鏡子,總覺得哪裡變了、臉色黯了、輪廓鬆了……
如果以下情況你符合兩項以上,美顏針療程將是你自然變美的理想選擇:
✔ 出現初老徵兆:細紋悄悄浮現、法令紋變深、臉頰開始鬆弛
✔ 臉型輪廓不再俐落:下顎線模糊、蘋果肌塌陷,視覺年齡增加
✔ 氣色差、精神不濟:明明有睡飽,看起來仍顯疲憊沒精神
✔ 不想動刀或注射:害怕侵入式醫美療程、但又想找回自信外貌
✔ 保養品用再多也無感:肌膚狀態停滯,想從根本改善體質與膚況
美顏針就是屬於你「輕保養、低風險、效果自然」的最佳方案!
專屬你的自然變美方案,從今天開始
妳不需要動刀、不必改變五官,
只要選對方法,自然、緊緻、有精神的自己就能慢慢浮現。
美顏針,不只是表面美容,更是一場從體質出發的深層保養。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最適合自己的變美方式。
在這裡,醫師將根據妳的肌膚狀況與體質,進行一對一專業評估,為妳量身打造最安心、最有效的療程建議。
官方網址:https://www.guarhetcm.com/beauty/
LINE線上諮詢:https://lin.ee/alUFjJE
美顏針可以當作日常保養嗎?
你是不是也曾看著鏡中的自己,覺得臉型輪廓開始鬆弛、氣色不如從前?針灸美容適合長期做嗎?
與其倉促選擇侵入式醫美,不如給自己一個溫和、安全又有效的選擇——美顏針療程。針灸美容有年齡限制嗎?幾歲適合開始?
美顏針融合中醫穴位理論與現代美容觀念,透過極細針具刺激臉部特定穴位與肌肉層,促進氣血循環、代謝水腫、激活膠原蛋白生成,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臉型緊緻、輪廓上提、膚質透亮,回到自然、輕盈、有精神的狀態。哪一家中醫診所美容針灸好?
這不只是保養,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不需要動刀、不需要填充物,也沒有長時間恢復期,療程後可以正常上班、生活,不干擾日常節奏,是許多上班族與媽媽族群的愛用首選。美顏針療程後可以化妝嗎?
如果你也想在不做作、不過度的情況下,回到最好的狀態針灸美容可以瘦臉嗎?
一方天然千奇百態的山石,靜靜佇立在山頂上的竹林邊。近一米高的石身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風化孔,還有那斑斑駁駁的褐色浮塵。或許經年積累雨霧浸潤的緣故,石面的褐色浮塵還呈現出苔蘚般的質感。 每次回王子山爬到山頂,僅知這石在山頂上的存在,而那天,能細細打量它,緣于一枝綠精靈。 綠精靈是一種觀葉藤本植物。它青翠欲滴,隨性而生,在不同的光照下變換著形狀和顏色,像人們給它起的名字一樣,是無序善變、聰明美麗的“綠精靈”。 那時,綠精靈垂伏于山石的肩頭。蒼綠小巧的葉片迎著初春的清風,輕輕地顫動著、搖曳著,散發著綿綿的溫婉,顯出一絲嬌媚。 我驚詫于這綠精靈。 它將自己的足跡完全隱沒在苔蘚般的浮塵里,仿佛生自于石,長自于石,靈自于石,秀自于石,為人們留下關于石與葉關系的猜測與遐想。 它將自己與山石巧妙地組合,讓山石的古樸、愚鈍、呆板、平庸、冷峻等缺陷隱去,讓自己的華麗、靈秀、活潑、溫婉、多情的優點凸顯出來,兩相結合,相得益彰,營造出極為美妙的觀賞效果。 我驚詫于這綠精靈的膽量。 在溫暖濕潤的南方,隨處可見大片大片伏在地上的綠精靈,它繁殖能力強,無須打理,也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名字。而這枝綠精靈脫離了爭奪空氣、養分的生存群體,另辟奇徑,利用天時、地利,開拓展示自我價值的空間。就在那時,我想知道它的名字,王子山下的村民告訴我:“它叫綠精靈,也叫白蝴蝶。” 從此,我每次爬山都會沿著石徑上山,追隨綠精靈的身影。 有一天,我止步于小區一棵白蘭樹下。看到青綠色的樹干高約四米,無枝無蔓,光潔潤澤。距地面半米處,一枝綠精靈,斜身附著其上,特別顯眼。 我饒有興致地屈身觀賞。這精靈居然是個技藝精湛的繡娘,它在樹干上每爬升一個莖節,就用粉絲般纖細的氣生根,將莖節繡在樹干上,繡出的針腳細密、均勻、平整,就像一條長長的棕黑發亮的蜈蚣。它的根植于白蘭樹根之間,莖節上眾多的氣生根牢牢摳住白蘭樹皮,盡情吸取有益于生長的來自于土壤和白蘭樹特有的養分,同時,還享受著自白蘭樹冠散射下來的柔和的陽光。 哦,這精于掌控自己命運的精靈,你是人類的一面鏡子! >>>更多美文:散文隨筆
月餅里的秋愁 文/魏益君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又逢中秋,我又聞到了月餅的香味,想起了當年母親自己制作的那個月餅,心中,便彌漫起淡淡的秋愁。 我的記憶里,中秋節對于農村并不隆重,秋收秋種,人們忙碌在收獲里,耕種在田間里。在意的人家能吃頓水餃和月餅,大多數家境不好的人家忽略了這個節日。我們家就是這樣,七口之家,父親身體不好,只有母親和姐姐是田間的勞力。 那年暑假開學,沒多久就到了中秋節。那天,村里的二胖拿著月餅到學校顯擺。二胖他爹在縣城上班,算是村里有錢的人家。月餅的香味把我們饞的不行,中午放學后回家,看母親正在院子里翻曬大豆,我說:“今天中秋節,咱們家也吃月餅吧。二胖他們家都吃月餅了,真香!” 母親看看我,好像很是愕然,爾后頭也不抬地說:“二胖他爹吃工資的,可咱家沒錢,月餅很貴啊。” 想到月餅那濃濃的香氣,我較真說:“人家過節都吃月餅,就咱家哭窮,玉米、大豆、高粱,賣了不都是錢嗎?” 母親看我這樣,停下手里的活,愁苦地說:“孩子,你知道什么,雖說是秋天收成了,可糧食能不能接濟到來年春上,還不知道呢。你爹有病,常年吃藥,那得花錢啊。一家人口一家天,咱跟人家不一樣。” 聽著母親的話,我不再說什么,低頭邊走邊嘟囔:“我就想吃回月餅!” 晚上放學回家,弟弟妹妹們就跑告訴我說,咱家有月餅吃了。我趕緊跑進屋,桌子上,幾個黃燦燦的月餅擺放在盤子里。我回身看看母親,母親笑著說:“咱自己做的,嘗嘗好吃嗎。” 我拿起一個,咬了一口,雖然沒有二胖他們家的月餅酥軟得掉渣,但很甜很香。 母親做的月餅用白糖和面,里面放了核桃,花生,杏仁等,這些都是我們家有的。月餅大小不一,形狀還不規則,但吃著卻很香。 看我吃得香甜,母親就柔情地說:“以后每年都讓你們吃上月餅。” 母親的話讓我一陣神傷,弟弟妹妹們或許只吃出了月餅的香甜,只有我吃出了別樣的味道,一種秋天的愁緒。 果真,后來每年我們都吃上了月餅,母親自制的月餅。每吃一回月餅,就添一份秋愁,就有了一份對這個家庭的擔當。 再后來,日子好了,月餅的樣式也五花八門,但不論月餅怎樣翻新,每吃一回,我就會想到農村人家對秋收的期盼和對日子的算計,吃出的仍然是淡淡的秋愁…… 中秋月餅 文/程云海 月兒漸圓的日子,收到幾份友人贈送的月餅。那月餅包裝精美,外盒套內盒,沉甸甸的。拎著這份份心意興沖沖歸家,打開,五仁、豆沙、蛋黃、榴蓮、鳳梨……應有盡有。 輕輕掰開一塊兒五仁月餅,放到嘴里,咀嚼,甜得發膩。牙本來就千瘡百孔,自然禁受不住糖衣炮彈的侵襲,不一會兒疼得我皺眉苦臉,再難下咽。 作為一種傳統美食,月餅雛形最早出現在唐代。起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聯系起來,寓意家人團圓。 俗話說得好,“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北宋大詩人蘇軾曾詩詠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有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夜,品餅賞月,吟詩賦文,那畫境情趣,讓人百味雜陳。 在詩人筆下,圓圓的月餅融合著水的“神韻”,經歷了火的“考驗”,多了柔情溫情,成了家族團圓的象征,也見證著和諧生活的美景。 兒時的記憶中,每過中秋,父母一定要讓我們吃到月餅,雖不是高檔美食,但一定要滿足我們一年一次的愿望。 記得一年中秋節時,父親去外地出工,工地發了兩塊月餅做午餐。父親捧著月餅聞了聞,那油香餡味透過包裝紙沁入心脾,他細心地將月餅放進衣兜,又用手摁了摁,咽了口唾液,然后喝了一大杯涼水,空著肚子就去干活了。下了工,父親急忙吃口飯,請了假,走了幾十里路匆匆趕回家,將揣在懷里帶著他的體溫的月餅掏出來,遞到我們面前。眼看著我們哥幾個狼吞虎咽地分吃了那兩塊月餅。母親含淚聽父親說了事情的經過,埋怨父親餓肚子干活,不顧惜身體。父親笑了:“今年過節沒空兒買月餅,別讓孩子留啥遺憾……”吃了碗剩飯,父親下半夜又急忙趕回了工地。 那是我記憶里最好吃的月餅!父親也曾嘗試著自己給我們做月餅。買來模具,和好面,用花生仁、瓜子仁、芝麻、青絲、玫瑰等加油攪拌成餡,包好后放入模具中,制成生餅,沒有烤箱就用大鍋烙。那烙制的月餅,說實話,沒有買的月餅好吃,但省錢。我一邊在灶口燒火,一邊聞著烤餅香味,充滿了渴望…… 長大了,手里有了錢,生活境況越來越好,不僅過節,平時想吃啥,到超市也能買到。中秋節前,妻子問,買點月餅吃不?我還未開口,女兒已嚷嚷,不買不買,沒人愛吃。我笑問,你小時候喜歡吃蛋黃餡的呢?她搖一搖頭,早厭了…… 月餅是吃不動了,還有正月十五的湯圓,五月初五的粽子……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佳節還有多少象征符號讓人記得? 淡淡的惆悵涌上心頭,抬頭望望漸升起到中天的皎潔明月,我摘了兩粒葡萄放入口中,又咬了一口月餅,細細地品著…… 已是中秋,天漸涼了,心卻蕩起陣陣漣漪…… 四十二個土月餅 文/劉亞華 那一年,我調到一所偏僻的小學教英語,一個年輕的女老師幾乎是哭著對我說:“這里的孩子都不好帶,我真的呆不下去了。”從她的話語里,我知道我遇上了難題。 學校考慮到我有些教學經驗,特意給我安排了教初二的一個班。說實話,一走進那個鬧哄哄的課堂,我就知道這群孩子不是一般的調皮,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英語對于他們的重要,所以態度很是輕慢。 第一堂課,我給他們描述了大學里豐富多彩的生活,第二堂課,我給他們講述了英語在將來生活中的作用,第三堂課,我給他們描述了底層打工人員的艱辛生活,第四堂課,我給他們描述了一番只要努力讀書,就能擁有精彩人生的美好前景。孩子們個個睜大了眼睛,靜靜地聽著,眼睛里流露著向往的神采。 兩個星期后,再走進教室,教室里便鴉雀無聲。孩子們專注地聽我講課。那一年的期末考試,那個班的英語取得歷史上最好的成績。 很快就進入了初三,中秋節那天早上,我一打開抽屜,就見里面擺滿了一抽屜的月餅。上面有張紙條:“老師,謝謝您帶領我們走進知識的殿堂,中秋節快樂。”我的眼睛瞬間濕潤,要知道,在那個電話也不通的年代,遠在異地他鄉的我,連條祝福的信息也沒有收到。 那天,我幾乎是哽咽著講完了課。 下課后,我數了數,一共有四十二個月餅。月餅都是普通的土月餅,用一層油紙包著,薄紙上畫著仕女的圖案。想必這些孩子,為了買這些月餅,一定省了好些天才攢到錢。月餅那時候多難吃到一個呀,可我一個月擁有了四十二個月餅,突然間覺得自己掉進了蜜罐里。 月餅散發著好聞的味道,我不禁嗅了嗅鼻子,夸贊道:“好多的月餅呀,這么多月餅,我怎么吃得完呀?” 我突然靈機一動,讓他們趕緊進教室來,并且說有一項重要的作業要給他們做。 孩子們都端端正正地坐著,一個都沒有少。我把四十二個月餅一一鄭重地發到他們手中,我讓他們趕緊把月餅吃掉,并且一點月餅渣都不能掉。 孩子們都驚呆了,他們對這項特殊的作業,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我再三的命令之下,大家輕輕地咬著月餅,細細地品嘗著。每個人臉上都綻放著幸福的笑容。 那個中秋節,是我有生以來最難忘的中秋節。因為到最后,四十二個學生全部站了起來,向我深深地躬了一個弓,同時說著:“老師,我愛您!” 很多年過去了,每到中秋節,我都會想起那四十二個土月餅帶給我的感動。那不僅僅是四十二個月餅,更是四十二顆純真向善的心靈。 月餅里的鄉愁 文/崔向珍 月餅是中秋節必備的美食,想著那秋風微涼的夜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美味的月餅,沉浸在美好的氛圍里,一陣一陣的歡笑聲在如水的月光里蕩漾開去,是多么的幸福和快樂的事啊! 童年的日子清苦,月餅是絕對的奢侈品。在我剛記事兒的時候,父親總是買來三塊月餅,用菜刀切成六塊,我們兄妹四人一人一塊,奶奶一塊,父親和母親分食一塊。我們往往先把香味四溢的月餅放在鼻子下,貪婪地嗅上一會兒,然后再輕輕地咬一小口,慢慢品味…… 再后來,母親就學會自己烙月餅了。母親先把面粉和成面團,放在一邊發著;接著把花生仁、瓜子仁和芝麻分別放在大鐵鍋里翻炒出誘人的香味;然后把晾干的冬瓜絲和胡蘿卜絲放到小盆子里,倒進糖水和涼涼的果仁腌漬一會兒,再倒入豬油和清水攪拌均勻;最后倒入粘小米粉使勁揉,直到把餡料揉到軟硬適中。 不用母親吩咐,我們早已經把細碎的麥秸和麥糠抱到灶門口,準備點火,眼巴巴地等著母親包月餅了。母親包月餅并沒有任何技巧,她只是像搟餃子皮一樣把面皮搟薄,接著把餡料包進去,團成圓球,放進做花饃饃的模具里印出好看的花紋。 母親將包好的月餅放在涂了一層油的大鐵鍋里,我們燒火,母親烙。等到月餅的兩面都微黃了,再用小刷子刷上一層油,一來是為了上色,二來是防止糊皮。剛烙熟的月餅金黃油亮,香氣四溢,饞得我們圍著鍋臺,直咽口水。母親說涼涼了才好吃,我們就心急火燎地等。 那時候物質相當匱乏,母親一次也就只能做十幾個月餅。晾涼了的月餅,母親讓我們先送給奶奶一塊,再切開兩塊分給我們,剩下的留到中秋的晚上全家一起享用。 中秋節的晚上,我們把桌子搬到院子里,奶奶拖出她自己用玉米皮編織的大蒲團,盤著腿,坐在上面。涼爽的秋風吹得院子里的向日葵和門前的柳樹葉颯颯作響。金黃色的月亮從東方緩緩升起來時,淡淡的光暈便裹起小小的村莊,如夢如幻。 等到月亮升高,越來越亮時,我們的中秋“晚宴”就開始了。父親照例是要吟誦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母親照例要給我們講“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 一盤自家樹上結的棗子,一盤母親炒制的葵花籽,一盤金黃噴香的月餅,一人一碗用母親曬制的菊花瓣泡的糖水菊花茶,我們一家人邊吃邊說邊笑,興奮地不得了,下半夜躺到炕上還在回味,滿滿的幸福充溢在心里,久久不能入睡。 現在想來,母親做的月餅是有一點干硬的,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月餅的香甜滋味,因為月餅里有母親的體溫、有父親的汗水,更有濃濃的親情和無限的向往與期盼,每每回想,甘之若飴。 生日月餅 文/王社珍 小時候,一到八月十五,媽媽就會說,二丫頭在中秋節月亮最亮的時候出生,她是饞呢,聞到月餅的味道,搶著來吃月餅的。我會馬上接過媽媽的話大聲說:“那一定要多分給我一個月餅的,算作生日禮物。”那時窮,能吃上月餅是件奢侈事,多分一個月餅比過年都興奮。 打我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兄妹三人分月餅,我都會說:“媽,今天是我生日,再給我一個。”于是我就比他們多分一個,即使那時人小月餅大,吃不完也像寶貝樣拿著。 小時候的月餅都是母親蒸的。記得中秋節那天,母親上午把面和好,傍晚時開始做月餅,先揉好面,分成饅頭大小的面團,再按壓成餅。媽媽拿起小面餅,把摻了面粉的紅糖放在面餅上,兩手一擠,再一揉一壓,一個面餅就做成了。母親像個雕刻師,在面餅上刻圖案,有蓮花圖案,象征和善,有牡丹圖案,象征富貴,再配上一兩個紅棗,涂上幾點粉紅顏色,象征喜慶吉祥。 家蒸的月餅,一如農家人的樸實大氣,雖然一個月餅我是吃不完的,但我總是再向母親伸手要“生日月餅”,母親會笑:“二丫生日,再給一個。”這由頭名正言順,小哥姐都沒意見。哥吃完自己的會說:“二丫,你吃不完明天就壞了,掰給我一塊,我讓你看小人書。”于是我的“生日月餅”就被哥哥騙去一半,我拿著另一半也不好放,糖會流出來,姐姐說:“我幫你吃了吧,你看糖都出來了。”我的“生日月餅”每年都被哥姐瓜分,但下一年我還會向母親要“生日月餅”,像玩一個游戲,這讓我長大后一直懷疑“孔融讓梨”的真實。 八歲那年,父親出差帶回兩包酥皮“細月餅”。“細月餅”是家鄉人區別農家自做月餅的說法。第一次吃“細月餅”,酥酥的皮,月餅里有青絲玫瑰,糖也比自家蒸的月餅甜,記得姐姐說:“唉喲,要甜掉牙了,咯咯咯。”那個中秋,我把多分得的一個“細月餅”用紙包了,放在抽屜里,是誰也不給,自己也舍不得吃,當寶貝收藏著。結果,發霉,我偷偷地扔給了小黑豬。 十三歲那年,父親去廣州,帶回兩盒月餅,包裝盒極精致,一個大盒子里四塊月餅,安靜地躺在黃色的絲綢上,像藝術品,讓人難生入口之意。我問父親:“多少錢一盒?”父親說:“在廣州這是便宜的,一盒12元。”我驚訝:“一個三塊啊,三元在咱家能買一堆!”媽媽逗我:“二丫今年生日可要賺大了。” 面對這么貴重的月餅,我慷慨地把多得的一個月餅,一分四份,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一人一份。爸爸夸我,媽媽親我,哥哥姐姐給我鼓掌,我心里比多吃一個月餅還高興。當哥哥說“孔融回來了”時,我才發現,哥哥姐姐一人分得一個又四分之一,而我只有一個。“生日月餅”賬,我是永遠“算不清”的。 如今的月餅,質地、做工和原料比小時候強了百倍,但人們的月餅情結好像越來越淡了,月餅已不是口舌之歡的美食,而是中秋節的一個象征,或者說是一個符號。唯有我的“生日月餅”,是中秋節兄妹間必拿來侃的笑談,親切而溫馨。 最昂貴的月餅 文/藍狐 一個窮苦孩子的一個小小心愿,有時竟會是那般的昂貴。 雖然她可以背著二十幾斤玉米,走上十幾里鄉路,只為變賣到一盒火柴;雖然她可以把政府接濟給家里,料理父親喪事的六百元錢再次送到村上,只是覺得“借人家的錢一定要還”;雖然她可以拒絕好心人的收養,甘愿留在智障的媽媽身邊一直照顧下去……但是她卻依然希冀著,用人們捐助給她和媽媽的六萬元錢,去買兩塊月餅。 兩塊月餅啊,成了這個窮苦孩子一個天大的心愿。 她說,月餅是媽媽最喜歡吃的東西,自己也喜歡吃,那么甜。 她說,以前,都只是買一個的,自己吃一口,剩下的就給了媽媽。 她說,現在有錢了,可以買兩個了,我和媽媽一人一個。 一邊這樣說著,八歲的倪東艷笑了,像是已經吃到了月餅,那么甜。 八歲,似乎連天真都顯得那么簡單的年齡,在倪東艷心里卻不得不變得繁雜起來。爸爸突發腦溢血,那么匆忙地走了,她不得不去照料一直癱瘓在床,并且患有智障的母親。每天,天還沒亮,她就起床了,做好了一天的飯,再去喚媽媽起床,等到媽媽吃下了早飯,她才又匆匆往學校里趕。中午一放學,她又得急匆匆返回家來,再為媽媽弄些吃的。下午,放學之后,她也同樣要重復著燃起一縷炊煙…… 然而,炊煙里沒有月餅,只有爸爸的叮囑:照顧好媽媽! 這叮囑該是多么的酸澀,而她那心愿又是多么的甜美。 偏偏,在酸澀和甜美中間,小東艷掩藏下了一個孩子天真爛漫的笑臉,反而把爸爸的一句叮嚀和媽媽的一日三餐四季平安,做成了一塊大大的月餅,時刻高高地懸掛在自己的心空上,那么圓,那么甜。 或許,那該是世上最昂貴的月餅。童心的面,親情的餡,她和媽媽一人一個,品咂到永遠…… 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被小東艷打動了,紛紛向她和媽媽伸出了援手,人們捐款捐物,真情滿滿。可是,八歲的小東艷并不曉得數錢,她惟獨時常盤算的,仿佛只是照料媽媽的日子,還有柴米油鹽的如何打點。甚或,在她幼小的心靈深處,即便擁有再多的錢,也要最先買下爸爸臨終的叮嚀,最先買下媽媽最愛的甘甜。 她的心愿如此清貧,卻又如此昂貴。只因為啊,只因為不是所有的月餅都值六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舍得像小東艷那樣,以六萬的價格去為媽媽買回幾口日子里的香醇和甜美…… 兩塊月餅,要你出資六萬,肯么? 中秋月餅又飄香 文/張照準(臨商銀行) 隨著中秋佳節漸漸臨近,大街小巷各色月餅又擺上了街頭、超市。現在的月餅花樣翻新,品種多多,再加上各種精美包裝,簡直都成了“藝術品”。而作為食品的本色卻在慢慢退化,當今真正喜歡吃月餅的人是也越來越少了。現在生活好了,“三高”人群成倍增長,有人嫌含糖太高,有人嫌油脂太高。每每中秋過后,垃圾箱里總是堆滿了人們吃剩扔掉的月餅,讓人不免覺得可惜…… 每到這時,就讓我不由想起小時候在鄉下老家吃月餅的情景。那首膾炙人口的歌謠,又不由回響在耳畔,“八月十五月兒圓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啊,我為爺爺把歌唱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沂蒙山區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比較貧困的。中秋節能吃上一塊香甜的月餅,是每個孩子最真實的渴望…… 那時候,月餅一般要在走完親戚,送完禮之后才能吃。要等到全部該走的親戚都走完了,從親戚家押回之后才能吃。這時月餅經過長時間的“旅行”,已經變得又干又硬。即使這樣,能吃上一塊香甜月餅,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如果不小心,吃上一塊剛打出來,熱乎乎的月餅那將是一件多么高興地事情。 中秋夜,吃過晚飯收拾停當。一家人就開始圍坐一起,正兒八經地準備吃月餅賞月的事情。記得當時在我家,吃月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簡直就像參加一次盛大的儀式。吃過飯,父親提前搬來一張小方桌,放在院子中央。我們兄弟幾個,早早地搬上小凳子圍坐在方桌周圍,等待這場“盛宴”。 過了一會,只見父親從緊貼后墻土坯壘成的條案上的箱子里,拿出一個用舊報紙裹著的方方的東西。抖開報紙,一個浸透了油漬的粗糙的黃表紙包顯現出來。父親解開上面系著的細細的紙繩子,扯掉淡黃的草紙,上下兩層八個大小相同饅頭似的月餅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圓圓的,厚厚的,有酒瓶底那么大,我們都很興奮,早已有些急不可耐了。父親示意我催促一下正忙碌的母親,我一腳門外,一腳門里的大喊:“娘,快來呀,吃月餅嘍!”母親答應著,就放下手里的活,加入了我們…… 父親用事先準備好的刀,在月餅上橫豎比劃兩下,然后按十字型把一個月餅均分成四塊。當我們異常興奮地拿起要往嘴里送時,卻被父親叫住了。父親說:“不要慌,先給爺爺、奶奶吃!” 于是,哥哥們把剛剛拿在手里的月餅,遞給了兩位老人。爺爺、奶奶笑著說:“讓孩子們吃吧,老了,咬不動嘍!”。我拿起一塊遞給了身后的母親,母親說:“我不愛吃這東西,給你爸吃罷!”我轉臉遞給父親,父親正忙著,讓我先吃。 讓來讓去沒讓出去,只好奉命吃了。那時的月餅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是冰糖五仁的、青紅絲的、豆沙醬的,冰糖五仁的確實很甜,但不好嚼,死硬死硬的,只能把冰糖摳出來等到最后吃;青紅絲大多是曬干的瓜菜做成的,糖一浸,香甜可口,非常好吃。 記得當時吃著月餅,望著天空中不很圓的月亮,奶奶就開始為我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從前有一個名叫嫦娥的美女,向往月宮,偷食了仙丹,落得個守著一只兔子和一棵樹孤單寂寞,據說連她自己也后悔了……奶奶最后總結為哪里都沒有世上好,讓我們好好學習。待故事講得差不多了,屬于我們的月餅也早已吃完,當然也包括摳出來放在桌上的冰糖粒,又一粒一粒的撿回吃了。 我懷念當年坐在一起吃月餅的情景,雖然那時生活貧窮,物質匱乏,過節一個人才分得一小半月餅,甚至還吃不上一小塊月餅,但親戚、鄰里、親人之間那其樂融融,勤儉質樸的感情讓我今生難忘。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餅卻已經不再是那樣的月餅,現在花樣翻新,品種多多,包裝精美的月餅,卻拉不近你我的距離。我真誠的希望感情還像當年那樣的真摯淳樸。月餅飄香,永記心中…… >>>更多美文:好文章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母親是一位農村婦女,沒有文化,但她聰慧明理,心高志遠。母親對讀書求知有一種樸素的高尚的認知,在那個困難的年代,她不假思索,將我們五個兒女,全部送入學堂。看到母親一天料理家務,非常辛苦,好多人都建議母親留一個女娃幫她干家務,但母親卻說:干活累了可以休息,要是不讓孩子上學,耽誤了娃的前途,那可是一輩子的大事。母親的這種思想和做法,奠定了我們人生的基礎和方向。也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幸運。當時,我們全家七口,僅靠父親微薄的工資收入來維持,沒有母親的精心計劃安排,是無法運轉和維持的。 我小學畢業沒考上初中,被民中錄取,情緒低落,一時失去了上學的信心。加之民中的高費也會給家里帶來新困難,我更加悲催。這種情況下,父母不但沒有指責和批評我,反而耐心地給我做工作,特別是母親,要我鼓起精神:“上民中,考大學!”后來我被延安大學錄取,因為不理想,我哭著鬧著不愿去。母親又勸我,只要好好學習,不管哪個學校都能學下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在母親的勸說下,我最終還是去上延大了。 “少年讀書不用心,不知書里有黃金;早知書里黃金貴,夜店明燈下苦心”。這幾句話,我最早是從母親那里聽到的。她要求我們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刻苦讀書。逢寒暑假,她總要給我們做出安排,學習、干活、休息,非常規律,幾乎像上學一樣,井井有條,使我們較早地養成了一種好的學習習慣,不敢有絲毫懈怠。期中期末考試,母親把我們從學校拿回來的各類獎狀,都認真地貼在屋里的正墻上,她覺得那是無上的榮光。也就是這個時候,我總能看到她老人家一臉的笑容和發自內心的喜悅。正是母親這種高興的表情,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力量,激發了我們發奮讀書的決心和信心!我們兄妹五個,其中四個從高校畢業,學有所成,走向社會,為人民服務,母親的功勞當數第一。 母親心地善良,處事大方。她教育我們:“做人要實,處事要長。不要貪占便宜。”她還說:“和別人共事打交道,不要怕吃虧,吃虧是福。”左鄰右舍或其他人,只要向她開口,有能力她就慷慨地去幫;若一時有困難,也要想辦法幫。一次我們家的一個朋友因急事向她借錢,家里一時拿不出,母親二話沒說就出門了,跑了好幾家,借來五元錢交給了來人,朋友拿上這五元錢,感動得不知該說什么好。人常說,一分錢難倒英雄好漢,在上世紀60年代,這五元錢該是多么的重要。母親就這樣一宗宗、一件件不知幫了多少有困難的人。左鄰右舍一說到母親,便個個伸出大拇指稱贊:“劉大嫂人真好!” 母親熱愛集體,時時處處把集體的事放在首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家的廳房長期無償提供給生產隊作庫房,里邊經常堆滿了糧食、棉花,從來無人擔心糧會少一粒,棉會少一朵。因為大家相信父母的人品。我們家有口井,吃食堂時,食堂就在我家對面,用水全部從我家挑。因為用水量大,冬天我家半個院子都成了溜冰場……因為子女多,我們住的門房盤的是滿間炕,文化革命中,村里就在我家開會,三天兩頭開會,特別是晚上,炕上炕下坐滿了人,人多事多,開一次母親就得打掃一次,生性喜好干凈整潔的母親對此毫無怨言,一直堅持了十余年。 母親勤勞儉樸,治家有方。盡管我家經濟拮據,可她總能克勤克儉,精打細算,想各種辦法使全家人度過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日子。特別是低標準那段日子,由于孩子多,嚴重缺吃,母親想著法子把糠、菜給我們做成吃食,讓我們填飽肚子。她自己總是勒緊褲腰帶,把僅有的一點糧食省下來給孩子們吃,由于長期營養不良,母親經常貧血。那時我正在上高中,背的饃就是糠窩窩,吃起來真是難以下咽。就是那糠窩窩也不足,每周都吃不到星期底,母親看我吃不好,便用酸菜和少許玉米面給我烙成餅子,讓父親送到學校,我吃著那溫熱的菜餅,覺得香極啦,關系要好的同學嘗后也贊不絕口。幾年前,我曾試做了幾次這種餅,但始終做不出母親的味道來。 母親生于1915年,經歷了大革命、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因而她對毛主席懷有特殊的感情,當別人夸贊她教子有方時,她總是這樣一句話:都是毛主席的功勞,我們都享毛主席的福哩!因而她常叮嚀我們,不論在哪里上班,不論干什么事情,一定要好好為人民服務,多為人民辦事情。母親頭腦清醒,好學善思,講迷信又講科學,守傳統又與時俱進。因為工作家務繁忙,我們難免失去耐心打罵孩子,她就對我們說:“每個孩子的特點和性子都不一樣,什么娃要什么對待,才能把他們教育好。”有一次她看見我愛人又在打罵孩子,當時沒言語,過后批評他:“大小人都有脾氣哩。你打孩子娃不敢說,要是把氣憋在心里,時間長了會憋出毛病的。”愛人折服,從此再未出現這種情況。父親去世后,母親經常在我家生活,我愛人對我母親特別敬重,總覺得她身上有學不完的東西。因而常對我們的幾個孩子講:你婆雖然沒有文化,但她的所作所為,一點不比文化人差。當初她若能上學,學理很可能成為一位科學家;學文能成為一位政治家。記住,她永遠是你們學習的好榜樣。 母親顧全大局,處事若定,是我們的總后方。1967年我大學畢業走向社會,先后從教育轉入公安,又從公安走進政府、市委,最后到政協,經歷了多個部門,擔任了領導職務多年。期間,我遇到各種事情,碰到各種大小困難,母親用她樸實的、正確的三觀和智慧幫我度過難關。特別在一些關鍵節點,是母親幫扶著我前進的。我記得當我從外地調回韓城,到公安局工作后,一切都得從頭學起,而且時間不長,我有了大女兒,生活似一團亂麻,在母親的鼓勵和幫扶下,我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和工作。但緊接著,我又有了老二、老三,生活和工作的雙重擔子壓得我幾乎喘不過氣來。這個時候,母親挺身而出,使出了全身力氣,幫我照管幾個孩子,一管就是10余年。有一次我回到家里,看到母親坐在炕上,左手抱著我姐的小孩,右手抱著我的孩子,幾乎喝不上一口水,累得她老人家眼睛都快睜不開了。我快快接過孩子,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1986年,我父親去世,當時我剛到市上任職,正逢剛推行火葬,對父親的后事處理,成了擺在我面前的最大難題。火葬父親,怎么對母親說?正在為此事犯難時,母親把我們兄妹幾個叫到一起說:“你父親的葬埋之事,一切都要按政策去辦。尤其是愛玲在市上剛擔任領導不幾年,不火葬,影響不好。”母親的大道、理解和支持,解了我的難題。在之后的好多事情上,母親都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力量。 2010年元宵節,我那95歲高齡的老母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七天后,我們在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的幫助下,將敬愛的母親與父親的骨灰盒合葬在了老家的公墓里。 “外婆生于農歷七月初七,卒于正月十五。七夕和元宵,一個美好的開始,一個圓滿的結局,不僅僅是巧合。我相信,那是因為她畢生追求完美,她本身亦足夠完美。”這段話是我大女兒在母親的悼文上寫的,也是對我母親一生最好的評價和概括。 >>>更多美文:親情文章
ED881RTTRTCDC454
大園美顏針中醫診所技術比較
后里美顏針中醫診所技術比較 》想改善輪廓線條?台中大雅廣和中醫中醫的美顏針值得一試平鎮美顏針中醫診所費用比較 》廣仁堂中醫的美顏針在桃園很熱門,建議先預約龜山美顏針中醫診所心得文 》廣和中醫中醫的美顏針療程一次次都讓人更有自信
下一則: 台北中山少女針淚溝推薦 台北101附近童顏針m可以徹底代謝嗎 台中大雅微整形診所推薦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