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踏輕洋蔥鴨露營餐點準備 》戶外料理的創意搭配,露營美食新體驗
2024/11/17 16:23
瀏覽1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每次規劃露營行程,最讓我頭疼的就是餐點準備。露營不像在家裡,有現成的廚房設備和齊全的食材;在戶外,一切都得精打細算。

首先,必須考量到食材的保鮮問題,特別是夏天,稍不注意就可能導致食材變質。

而空間有限,我得想辦法把所有食材和調味料壓縮到幾個保冷袋裡,還要確保東西不會在路途中洩漏。再來是菜色的選擇,既要簡單易煮,又要符合大家的口味,才能在戶外快速完成一道美味的料理。

在有限的水源下清洗食材和餐具,也讓我得更加注意用水的節省。

以前光是備料,大概超市就買扛一堆東西回來,真的非常辛苦,這次的露營人數比之前多,大概3個家庭的人次,雖然食材可以分散給大家準備,但是事前處理(切菜,清洗)真的很繁瑣

所以這次大家決定直接用現成的料理包來處理,第一選擇就是火鍋啦;畢竟火鍋只要把東西放進去煮一煮就好,非常簡單,不用過腦,但是湯頭這件事就真的很看功力,所以就上網做了一些功課,發現可以滿足10人以上的鍋物,踏輕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很多平臺上面看到這個品牌的踏輕鍋物料理,讓我非常好奇,他有四道別出心裁的鴨式火鍋,有胡椒鴨、麻辣鴨、薑母鴨、洋蔥鴨,這幾道料理是外面鍋物店比較看不到的料理,除了冬天必備的薑母鴨外,其他都是很具特色的鍋物料理。

我特地上網做了一些功課,想看看其他人對這個品牌的試吃評比。瀏覽了不少部落客和食評家的文章後,我發現大家對踏輕的評價相當一致。

許多人都提到他們的湯底特別,冬天吃真的非常適合,而且不會過於油膩,這讓人即使吃完一整鍋,也不會感到負擔。而且,食材的新鮮度是大家稱讚的重點,尤其是鴨肉和自己買的蔬菜搭配,讓鍋物吃起來更有層次。也有人提到踏輕的湯頭有種自然的甘甜,這來自於食材本身的原味,而非依賴過多的調味料。這些評比讓我下定決心,就是他啦,這次兩天一夜的露營料理就是踏輕啦!

這次我選擇的就是胡椒鴨跟洋蔥鴨,感覺是最符合大家口味,所以只要再準備一些蔬菜,就可以快速搞定啦。

這次露營的地點選擇在南投埔里足跡民宿,外面有一個很大的露營廣場,整個環境都非常好,而且重點是沒有討厭的小黑蚊,就非常大推,而且帳篷用品,都已經架好,老闆服務真的很好

南投埔里足跡民宿相關聯繫方式

地址: 545南投縣埔里鎮福長路12巷75號

預約住宿電話: 0921 313 067

在露營的當天,我負責準備餐具,朋友則在一旁幫忙處理份量極大的洋蔥鴨,說真的,料理一定要看使用說明,一定要先解凍,不然我看屠龍刀也劈不開這個厚實的鴨肉。

看看這個分量,我已經用了10人份的鍋子了,還是滿出來了,都比小朋友臉還要大,這邊我們少做一件事,解凍後應該要先將整隻鴨都拆解好再煮,整隻鴨下去煮太不明智瞭,光是等水滾,大家可能就要餓肚子了。

所以加熱到一半後,感覺鴨肉沒那麼硬,就放到砧板二次處理,不然烹煮太費時了

洋蔥鴨的份量真的沒話說,應該是鍋物中的巨無霸了,果然就如官網說的,整隻鴨下去調理,真心不騙。

大家坐在一旁圍成一圈,看著鍋裡的湯頭逐漸變得濃郁。一位朋友忍不住偷喝了一口湯,立刻露出滿足的笑容,直呼「這味道絕對是今天的露營之王!」

露營的樂趣不只是享受美景,更是在這樣的互動中增添了無限的回憶。當香噴噴的洋蔥鴨上桌時,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舀了一碗,熱呼呼的湯頭暖入心脾,這一刻,我想,露營的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來做一個踏輕洋蔥鴨的簡單評比吧

露營中餐-踏輕洋蔥鴨調理包

**外觀** 
洋蔥鴨的調理包打開後,搭配一整隻的鴨肉,湯底有一股濃郁的洋蔥甜香。湯的顏色偏金黃,洋蔥的味道小朋友也可以接受。

**鴨肉份量** 
鴨肉份量豐富且厚實,每一片鴨肉都充分吸收了洋蔥的自然甜味,肉質細緻多汁,輕輕一咬,豐富的肉汁和,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更特別的是,踏輕將鴨肉處理得剛好,不僅軟嫩且不失彈性,,湯汁浸潤其中,整個口感層次瞬間升級。

**湯頭口感** 
湯頭非常柔和,洋蔥的甜味自然地融入湯底,帶來一種舒適的甘甜感,溫潤而不膩口,讓人不知不覺就喝了好幾碗。

**建議搭配的蔬菜與飲料** 
推薦搭配蓮藕、甜玉米和菠菜,這些食材的甜味與洋蔥湯底搭配起來是絕配。飲料方面,建議搭配檸檬水,既能解膩又能增添一絲清爽感。

第二天的中餐一樣是搬出踏輕另一個推薦鍋物-胡椒鴨,有了昨天的經驗,這次退冰後,有先稍微分解整隻鴨下去煮,畢竟人總是要有學習能力的啦XD

說實話,這鍋胡椒鴨的胡椒味真的相當濃郁,煮的時候香氣一飄散出去,連隔壁帳篷的朋友都紛紛探頭過來,好奇我們到底煮了什麼料理。當湯鍋滾開時,陣陣辛香帶著暖意撲鼻而來,朋友們調侃說,這鍋胡椒鴨恐怕成了整個營地的「香氣宣傳大使」。

當我們終於盛上一碗熱騰騰的胡椒鴨湯,那辛辣卻不嗆口的胡椒味迅速在舌尖散開,每一口都是享受,這樣的香氣和滋味,應該要再把這道胡椒鴨列入菜單,甚至可能吸引更多朋友一起來享用。

露營中餐-踏輕胡椒鴨調理包

**外觀** 
胡椒鴨調理包打開後,整隻鴨的份量就是巨大,真的很適合露營大家圍爐一起吃,一餐就可以馬上腳絕。湯底的顏色清澈,帶著淡淡的琥珀色,透著一股溫潤的胡椒香。

**鴨肉份量** 
鴨肉的份量相當大方,肉質鮮嫩,煮得剛剛好,不會過老,胡椒的香味與鴨肉的自然甘甜完美融合。

**湯頭口感** 
湯頭清爽而不過於厚重,胡椒的辛辣恰到好處,溫暖而不嗆,但是辣度的感覺因人而異,可能有的人會覺得稍辣,整體口感很適合冬天圍爐。

**建議搭配的蔬菜與飲料** 
建議搭配高麗菜和金針菇,這類蔬菜的清甜能中和胡椒的辛香。飲料的部分,推薦搭配一杯清香的烏龍茶,讓整體風味更加清新。

踏輕鍋物線上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PEPPERDUCK

這次的露營旅程,讓我深刻感受到大自然與美食結合的那份純粹與滿足。洋蔥鴨和胡椒鴨這兩道鍋物,絕對是這趟露營的亮點。洋蔥鴨帶來的自然甜味,讓每一口鴨肉都充滿溫潤的滋味,溫和卻令人難忘;而胡椒鴨的濃郁辛香則為整個營地增添了熱鬧的氣氛,那種隨風飄散的香氣,路過的營友應該都非常羨慕我們。

這次和朋友們一起到南投露營,一邊享受暖呼呼的火鍋,一邊聊著天,笑聲和濃濃的湯香交織在一起,讓我明白露營的樂趣不僅僅在於美景,更在於與好友分享美味、共度美好時光的那種喜悅。這次露營,絕對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回憶,而這兩道鍋物,真的超值得,份量大,多人一起享用真的超劃算,省去備料的時間,也多了一些時間可以到處看看風景。期待下次露營,帶上更多美食,繼續這段美好的冒險。

 

 

踏輕胡椒鴨露營必備食材露營一直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放鬆時刻,但要讓整趟旅程更愉快,能品嚐到美味的料理絕對是關鍵。想像一下,在微涼的山林夜晚,和親朋好友圍坐在帳篷旁,微風輕拂下,熱氣騰騰的鍋物飄散出誘人的香氣,這就是露營的真正樂趣。而**踏輕鍋物**正是讓這一刻變得完美的秘密武器!

為什麼說踏輕鍋物是露營的最佳選擇?首先,踏輕的調理包不僅方便攜帶,操作也超簡單,只需要熱水煮沸,就能迅速變成一鍋香氣四溢的美味火鍋。對於不想在營地花太多時間備料、卻又想享受豐盛餐點的你,踏輕鍋物無疑是最聰明的選擇。胡椒鴨的辛香溫暖,洋蔥鴨的甘甜入味,再加上麻辣鴨的濃烈刺激,無論你是偏愛清爽湯底還是重口味,都能在踏輕鍋物中找到心頭好。踏輕洋蔥鴨試吃評價心得

除此之外,踏輕鍋物選用的都是新鮮食材,湯頭濃郁卻不油膩,讓你在戶外用餐也能吃得健康又滿足。露營時,溫度往往會較低,而踏輕的胡椒鴨和薑母鴨特別適合寒冷的夜晚,喝上一口辛香四溢的湯,暖流瞬間從胃部蔓延至全身,給你滿滿的能量。更棒的是,這些鍋物湯底不需要額外調味,天然的食材就能帶出豐富的層次感,不僅滿足了味蕾,也減少了準備的麻煩。踏輕洋蔥鴨適合露營團購

踏輕鍋物讓你在露營時省去繁瑣的食材準備與烹飪步驟,只需短短幾分鐘,就能讓所有人享受美味的火鍋料理。當你在帳篷旁,一邊看著星空一邊品嚐這鍋熱氣騰騰的踏輕鍋物,保證這次露營的體驗將成為你記憶中最難忘的一次。不論是好友聚會還是家人共遊,踏輕鍋物都能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歡笑與美食交織在一起。踏輕胡椒鴨露營食材分享

還在猶豫露營該帶什麼餐點嗎?立即選擇踏輕鍋物,讓你的露營之旅從此與眾不同,無論在哪裡,都能享受到如同餐廳般的頂級火鍋!現在就行動,為你的下次露營準備好這份滿滿幸福的美味吧!踏輕胡椒鴨適合露營團購

釣魚 文/黃奕喆 今天早上吃完早飯后,爸爸對我說:“走!我帶你去釣魚吧!”我聽了好開心呀!連忙幫著一起收拾碗筷,催著爸爸快一點去釣魚。 我和爸爸開車來到了鄉下的魚塘邊,停好車,拿著漁具找了塊有樹蔭的空地,就開始釣魚了。我先幫著爸爸一起拉伸魚竿、系線鉤、拌魚餌等準備工作……然后就每人一根魚竿坐在河邊釣了起來。 十分鐘過去了,我的浮標在水面上一動也不動,我無聊極了。趁著爸爸沒注意就輕輕地放下魚竿玩地上的小草了,這時,爸爸看見了,生氣地說:“釣魚要有耐心,《小貓釣魚》的故事你忘了,快好好釣魚!”我不情愿地坐下來,拿起地上的魚竿,重新系上魚餌放入河里釣了起來,又過去了二十分鐘,這次我一直堅持盯著水面上的浮標,突然,紅黃色的標向下一沉,我連忙用力提起魚竿站了起來,“好重呀!快來幫我!”我大聲對著爸爸喊,爸爸馬上放下手里的魚竿,過來幫我釣起了一條大鳊魚。爸爸笑瞇瞇地對我說:“是不是有耐心就有收獲了呀?”我慚愧地低下了頭,不過我還是很高興能釣到一條大魚。 我對爸爸說:“接下來我要好好地再多釣幾條魚!”。爸爸笑著向我豎起了大拇指。 我愛釣魚 文/余蘇杰 正如題目一樣,我酷愛釣魚。每到周末,我就會讓媽媽帶我到郊外池塘邊釣魚。 這個星期天也不例外,媽媽又帶我去釣魚了。我背著大包,跟著媽媽出發啦。實話說,我三年級就開始學釣魚了,所以我的釣魚技術也不賴。 到了目的地,我和媽媽下了車,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映在我眼前,清水漣漪的池塘中那碧綠的蓮葉襯著那淡粉色的蓮花,看著那池蓮花,使我想起了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我環顧四周,挑了一個合適的位置,整理了一下魚線,調好餌料,魚餌好香啊,我都想咬一口,魚兒肯定愛吃!開始釣魚啦!我把魚竿甩出去,優美的弧線,準確地落在了前面的位置,媽媽在旁邊贊許我,蠻有模有樣的,哈哈! 等啊等,等啊等,等了好久,也不見有動靜,我都開始浮躁起來,媽媽說不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釣魚就是培養耐心。終于,浮漂開始有動靜了,我記得“欲速則不達”這句話,又耐著性子等了10秒鐘,等魚兒放松警惕,開始享受美味時才迅速提竿,哈哈哈,魚兒在我的竿稍上亂竄,這感覺實在是太棒了,我為自己喝彩。這釣魚的過程比吃魚要享受一百倍,真的! 帶一把尺子去釣魚 文/曉光 丹麥人釣魚時會隨身帶一把尺子,每當釣上一條魚,都會用尺子度量一下,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生。有外國人不解其做法,丹麥人卻笑道: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丹麥人舍棄眼前的小魚,獲得的不僅是將來的大魚,更保持了一種良性的生態平衡,敞開了仁者愛物的豁達胸懷。看似放棄眼前唾手可得的實在利益,其實是一種更長久的更有意義的獲得。 帶上一把尺子去釣魚,你會嗎?棋場上丟卒保車的明智、戰場上輕裝上陣的果斷、商場上激流勇退的慷慨、官場上棄名遠利的通達……在這些富有智慧和勇氣的被棄背后都有一把尺子,這把尺子或許是良知,或許是正義,或許是責任,也或許是慧根和生命。 人生路上,帶上一把尺子。這樣,你才會棄小利,食大魚。 釣魚 文/楊艷 老李別的愛好沒有,就喜好釣魚。自兒子讀大學后,釣魚的時間就更多了。 這不,只要一到休息天,一大早就騎著他那張“電驢子”和幾個愛好釣魚的朋友跑幾十公里外去釣魚去了。釣魚講技術也要有好漁具,別人換了新漁具,老李看著真眼饞。老李早就想換套漁具了。可家里的經濟大權在老婆手里,要換漁具得老婆點頭才行。 老李向老婆申請了很多次,可老婆總是說:“釣魚是靠技術,你也買了不少漁具了,也沒見你釣多少魚回來,漁具能用就節省點吧。”別的釣友都有好幾支好竿,而老李只有一支而且還是好多年前就買的了。老李心里火起,幾天都不和老婆說話,老婆熬不過老李,只好拿出500元錢給老李。 老李看著手里的5張100元的鈔票心想,自己看中的是1000多塊錢一支的,這500元怎么夠呢。老李一邊想著一邊向門外走去。 要到吃晚飯時候,老李提了個麻袋回來了。老遠就對著坐在家門口織毛衣的老婆叫道:“呀!還不快來幫忙——提不動了,重得很呢!”老婆放下手里的活,趕快去幫老李提著麻袋的另個角,抻著脖子向麻袋里看:“哦!好大的魚啊,每條都有兩公斤吧?”老李一個勁地點頭:“有!有!”這天晚上老李的老婆可忙開了,提幾條送回娘家,又送兩條給姐家,送兩條給好朋友家,自己家還剩好幾條,腌了半洗臉盆。 晚上睡覺時,老李的老婆對老李說:“每回你都能釣這么多魚回,我們吃不完,還可以拿到菜市去賣呢!”老李見機會來了趕緊說:“這漁具還不算好,我看中了1000多點的魚具,那才叫好呢,要是換了那套,那可真牛了!”老婆想了想,從柜子里下拿出12張紅色大鈔遞給老李。 從這天后,老李再沒釣回那么大,那么多的魚回來,因為那天的魚是老李花500元錢從菜市場買回來的。 釣魚的樂趣 文/倪嘉瑩 上的一朵朵白云猶如一圈圈棉花,天氣這么好,于是我叫爸爸帶我去釣魚。 我和爸爸來到江邊時,真是心曠神怡呀,這里一棵棵高大的松樹像一位位草原上的士兵一樣,這里的江水黑得發亮,我被這美景給陶醉了,忽然,一條大魚從江水里跳了出來,才把我給喚醒了。于是我又迫不及待地對爸爸說:“爸爸,這兒魚肯定多,就在這兒釣吧!”爸爸答應了我,他拿出釣桿,給我一根,我學著爸爸的樣子先上好釣餌,接著用力把魚桿甩進遠處深水處,待浮漂豎起后,我就屏息凝視,目不轉睛地盯著浮漂。 十分鐘過去了,我仍然沒有看見我的浮漂有動靜,這時,爸爸卻是已經釣到了幾條鯽魚,我有點垂頭喪氣了,我問爸爸:“爸爸,你為什么釣到了魚,我卻一條也沒有釣到呢?”爸爸和顏悅色地說:“嘉瑩,釣魚是要有耐心的,要慢慢等,不要性急。”我聽了爸爸的話,堅持全神貫注地釣魚,屏氣凝神地盯著魚漂,這時,我看見魚漂動了一下,我沒有急著提魚桿,而是等魚線晃得厲害時再用力一提,“哇,是一條大鯽魚!”我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我還舉起這條大鯽魚讓爸爸給我拍一張照片呢,這一刻,我真是興奮不已呀! 回到家里,我激動地把我釣魚的樂趣給媽媽分享,媽媽也對我贊不絕口。這次,不僅讓我嘗到了釣魚的喜悅,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我懂得了,無論做什么事,先要有耐心和信心,這樣才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次釣魚 五一節奶奶過生日,辦完宴席后,我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咱們去池塘里釣魚吧!”爸爸提議說。 “耶,太好嘍!”要知道,我可是從來沒有釣過魚呢! 這天下著蒙蒙細雨,我們父女倆拿上傘、魚竿、誘餌,便出發了。 “爸爸,怎么釣魚呀?”雖然我看過別人釣魚,但如果真要自己釣,那我還真是一竅不通呢。 “別著急,等我示范給你看。”爸爸和藹地對我說。 “首先,掛上誘餌。”爸爸一邊說一邊迅速地拿起一條蚯蚓掛上魚鉤,然后拋下魚竿。爸爸同樣地給我做了一遍示范,接著又說; “看見了那條彩色的豎條嗎?那叫浮標,如果浮標沉下去,那說明魚兒正在吃食,如果浮標一直不動,說明沒有魚兒上鉤。明白了嗎?”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下一步不用說你也明白了吧,那就是漫長的等待了。 釣魚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很快我就坐不住了,對爸爸說;“快讓我釣釣吧!”“別急,有付出才有收獲嘛。”聽到爸爸這話,我又識相地退了回去。 爸爸終于讓我自己釣魚了,我立即興奮地接過魚竿,開始等待那些可口美味的魚兒上鉤。 “嘿!”我突然猛地提起魚竿,然后看見了空無一物的魚鉤┅┉,我失敗了。 “加油!”我的背后突然傳來爸爸的吶喊聲,于是我又鼓起勇氣來嘗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啊!上鉤了!就這樣,我釣到了我人生中釣的第一條魚。 經過這次釣魚,使我明白一個道理;只要你堅持,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釣魚記 文/王夕霖 周末的一天,爸爸一大早把我從床上叫醒,興致勃勃地拉我陪他去釣魚。我很麻利地從床上一躍而起,飛快地刷牙洗臉,連媽媽準備好的早飯都顧不上吃,帶了兩個包子就和爸爸出門了。 我和爸爸每人騎一輛自行車,爸爸的車上帶了很多釣魚用的工具,魚竿啦、網兜啦、小凳子啦……一路叮叮當當很是熱鬧呢。我們歡快地騎著,終于到達了目的地——沙洲湖。只見湖邊已經有很多釣魚的人們,有的站著,有的坐著,大家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各自的魚漂,不放過任何的動靜。 爸爸找了塊地方,支好我們的小凳子,往湖中扔下一團魚料,然后不急不忙地在魚鉤上穿上魚餌,把魚鉤拋向撒下魚料的那片水面:“現在,就讓我慢慢等魚兒上鉤嘍!”爸爸就像姜太公穩坐釣魚臺,自信滿滿。 沒過多久,只見爸爸一個揮竿,一條鯽魚就被拉出水面,乖乖被釣上了岸。邊上釣魚的叔叔們也是不斷揮竿拋竿,釣得不亦樂乎,有時釣上一條大魚,還會引來大家陣陣歡呼。 我在邊上看得心里癢癢的,對爸爸說:“我也想釣會魚,可以讓我釣嗎?”爸爸說:“當然可以啊,不過釣魚可沒有你想象得那么簡單哦,一定要有耐心和技巧。” 接過爸爸遞給我的魚竿,我急切地等待著釣上一條大魚。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咦,剛才覺得爸爸和叔叔們釣魚是那么簡單,怎么到我釣魚的時候魚兒們都和我捉迷藏了呢?我正在納悶著,忽然魚漂動了起來,我趕緊拉竿,卻郁悶地發現,魚鉤上除了魚餌什么都沒有。 爸爸在邊上對我說:“釣魚需要耐心,剛才魚兒只是在試探,還沒有咬鉤,你要等到魚漂猛的一沉的時候迅速拉竿,才會釣得上來。” 我重新把魚鉤拋進湖中,這次我不再那么焦急。果然過了一會,魚漂又開始輕輕動了,但我還是一動不動,生怕驚跑了魚兒。突然,手中魚竿猛得一沉,我趕緊往岸上拉竿。哈,只見魚鉤上一條魚兒正活蹦亂跳呢! “爸爸快來,我釣上了一條大魚!”我興奮得大喊。我的歡呼引來附近釣魚的人們贊賞的目光,有人還給我豎起了大拇指,這讓我心里充滿成就感! 夕陽西下,我和爸爸收起漁具滿載而歸,今晚我們可以喝上鮮美的魚湯啦,其中還有我的一份功勞呢! 和爸爸去釣魚 文/嚴傾城 “起床啦!”爸爸興高采烈地喊了起來。我迷迷糊糊坐起來,嘟囔道:“今天不是不上學嗎,干嘛起這么早?”說完又欲躺下繼續睡。爸爸嫌棄地說:“不是昨天說好去釣魚的嗎?”我一聽立馬穿衣洗漱,然后來到了沙洲湖。 我們拿出魚竿,再拿出蚯蚓,把蚯蚓套到魚鉤上,把魚線拋進水中,最后再撒一些魚食在附近。我倆坐下來,爸爸信心滿滿地說:“只要等上十到二十分鐘,應該就能釣到魚了。” 過了不到十分鐘,爸爸的魚竿有了動靜,不一會兒,爸爸就釣到了一條大鯉魚。而我這邊,魚線一直紋絲不動。我按捺住自己焦急的心情,守著魚竿耐心等待。終于,魚線上的浮標微微動了起來,我頓時欣喜若狂,準備一把提起魚竿,爸爸連忙摁住我,小聲告訴我:“這是魚兒在探食呢!”稍作片刻,許是那魚兒實在是餓了,許是沒有覺察出美食中隱含的危險,在它一口咬住蚯蚓的時候,魚竿劇烈地動了起來。說時遲那時快,我迅速抓住魚竿使勁往回提,無奈我身高不夠,沒辦法把魚兒拎出水面,爸爸這時候連忙助我一臂之力,一拎、一甩,一條好大的魚落在我腳下。 看著戰利品,我頓時超有成就感,覺得釣魚真有趣,我又從中領悟到了一些道理。 >>>更多美文:好文章

月餅里的秋愁 文/魏益君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又逢中秋,我又聞到了月餅的香味,想起了當年母親自己制作的那個月餅,心中,便彌漫起淡淡的秋愁。 我的記憶里,中秋節對于農村并不隆重,秋收秋種,人們忙碌在收獲里,耕種在田間里。在意的人家能吃頓水餃和月餅,大多數家境不好的人家忽略了這個節日。我們家就是這樣,七口之家,父親身體不好,只有母親和姐姐是田間的勞力。 那年暑假開學,沒多久就到了中秋節。那天,村里的二胖拿著月餅到學校顯擺。二胖他爹在縣城上班,算是村里有錢的人家。月餅的香味把我們饞的不行,中午放學后回家,看母親正在院子里翻曬大豆,我說:“今天中秋節,咱們家也吃月餅吧。二胖他們家都吃月餅了,真香!” 母親看看我,好像很是愕然,爾后頭也不抬地說:“二胖他爹吃工資的,可咱家沒錢,月餅很貴啊。” 想到月餅那濃濃的香氣,我較真說:“人家過節都吃月餅,就咱家哭窮,玉米、大豆、高粱,賣了不都是錢嗎?” 母親看我這樣,停下手里的活,愁苦地說:“孩子,你知道什么,雖說是秋天收成了,可糧食能不能接濟到來年春上,還不知道呢。你爹有病,常年吃藥,那得花錢啊。一家人口一家天,咱跟人家不一樣。” 聽著母親的話,我不再說什么,低頭邊走邊嘟囔:“我就想吃回月餅!” 晚上放學回家,弟弟妹妹們就跑告訴我說,咱家有月餅吃了。我趕緊跑進屋,桌子上,幾個黃燦燦的月餅擺放在盤子里。我回身看看母親,母親笑著說:“咱自己做的,嘗嘗好吃嗎。” 我拿起一個,咬了一口,雖然沒有二胖他們家的月餅酥軟得掉渣,但很甜很香。 母親做的月餅用白糖和面,里面放了核桃,花生,杏仁等,這些都是我們家有的。月餅大小不一,形狀還不規則,但吃著卻很香。 看我吃得香甜,母親就柔情地說:“以后每年都讓你們吃上月餅。” 母親的話讓我一陣神傷,弟弟妹妹們或許只吃出了月餅的香甜,只有我吃出了別樣的味道,一種秋天的愁緒。 果真,后來每年我們都吃上了月餅,母親自制的月餅。每吃一回月餅,就添一份秋愁,就有了一份對這個家庭的擔當。 再后來,日子好了,月餅的樣式也五花八門,但不論月餅怎樣翻新,每吃一回,我就會想到農村人家對秋收的期盼和對日子的算計,吃出的仍然是淡淡的秋愁…… 中秋月餅 文/程云海 月兒漸圓的日子,收到幾份友人贈送的月餅。那月餅包裝精美,外盒套內盒,沉甸甸的。拎著這份份心意興沖沖歸家,打開,五仁、豆沙、蛋黃、榴蓮、鳳梨……應有盡有。 輕輕掰開一塊兒五仁月餅,放到嘴里,咀嚼,甜得發膩。牙本來就千瘡百孔,自然禁受不住糖衣炮彈的侵襲,不一會兒疼得我皺眉苦臉,再難下咽。 作為一種傳統美食,月餅雛形最早出現在唐代。起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聯系起來,寓意家人團圓。 俗話說得好,“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北宋大詩人蘇軾曾詩詠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有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夜,品餅賞月,吟詩賦文,那畫境情趣,讓人百味雜陳。 在詩人筆下,圓圓的月餅融合著水的“神韻”,經歷了火的“考驗”,多了柔情溫情,成了家族團圓的象征,也見證著和諧生活的美景。 兒時的記憶中,每過中秋,父母一定要讓我們吃到月餅,雖不是高檔美食,但一定要滿足我們一年一次的愿望。 記得一年中秋節時,父親去外地出工,工地發了兩塊月餅做午餐。父親捧著月餅聞了聞,那油香餡味透過包裝紙沁入心脾,他細心地將月餅放進衣兜,又用手摁了摁,咽了口唾液,然后喝了一大杯涼水,空著肚子就去干活了。下了工,父親急忙吃口飯,請了假,走了幾十里路匆匆趕回家,將揣在懷里帶著他的體溫的月餅掏出來,遞到我們面前。眼看著我們哥幾個狼吞虎咽地分吃了那兩塊月餅。母親含淚聽父親說了事情的經過,埋怨父親餓肚子干活,不顧惜身體。父親笑了:“今年過節沒空兒買月餅,別讓孩子留啥遺憾……”吃了碗剩飯,父親下半夜又急忙趕回了工地。 那是我記憶里最好吃的月餅!父親也曾嘗試著自己給我們做月餅。買來模具,和好面,用花生仁、瓜子仁、芝麻、青絲、玫瑰等加油攪拌成餡,包好后放入模具中,制成生餅,沒有烤箱就用大鍋烙。那烙制的月餅,說實話,沒有買的月餅好吃,但省錢。我一邊在灶口燒火,一邊聞著烤餅香味,充滿了渴望…… 長大了,手里有了錢,生活境況越來越好,不僅過節,平時想吃啥,到超市也能買到。中秋節前,妻子問,買點月餅吃不?我還未開口,女兒已嚷嚷,不買不買,沒人愛吃。我笑問,你小時候喜歡吃蛋黃餡的呢?她搖一搖頭,早厭了…… 月餅是吃不動了,還有正月十五的湯圓,五月初五的粽子……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佳節還有多少象征符號讓人記得? 淡淡的惆悵涌上心頭,抬頭望望漸升起到中天的皎潔明月,我摘了兩粒葡萄放入口中,又咬了一口月餅,細細地品著…… 已是中秋,天漸涼了,心卻蕩起陣陣漣漪…… 四十二個土月餅 文/劉亞華 那一年,我調到一所偏僻的小學教英語,一個年輕的女老師幾乎是哭著對我說:“這里的孩子都不好帶,我真的呆不下去了。”從她的話語里,我知道我遇上了難題。 學校考慮到我有些教學經驗,特意給我安排了教初二的一個班。說實話,一走進那個鬧哄哄的課堂,我就知道這群孩子不是一般的調皮,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英語對于他們的重要,所以態度很是輕慢。 第一堂課,我給他們描述了大學里豐富多彩的生活,第二堂課,我給他們講述了英語在將來生活中的作用,第三堂課,我給他們描述了底層打工人員的艱辛生活,第四堂課,我給他們描述了一番只要努力讀書,就能擁有精彩人生的美好前景。孩子們個個睜大了眼睛,靜靜地聽著,眼睛里流露著向往的神采。 兩個星期后,再走進教室,教室里便鴉雀無聲。孩子們專注地聽我講課。那一年的期末考試,那個班的英語取得歷史上最好的成績。 很快就進入了初三,中秋節那天早上,我一打開抽屜,就見里面擺滿了一抽屜的月餅。上面有張紙條:“老師,謝謝您帶領我們走進知識的殿堂,中秋節快樂。”我的眼睛瞬間濕潤,要知道,在那個電話也不通的年代,遠在異地他鄉的我,連條祝福的信息也沒有收到。 那天,我幾乎是哽咽著講完了課。 下課后,我數了數,一共有四十二個月餅。月餅都是普通的土月餅,用一層油紙包著,薄紙上畫著仕女的圖案。想必這些孩子,為了買這些月餅,一定省了好些天才攢到錢。月餅那時候多難吃到一個呀,可我一個月擁有了四十二個月餅,突然間覺得自己掉進了蜜罐里。 月餅散發著好聞的味道,我不禁嗅了嗅鼻子,夸贊道:“好多的月餅呀,這么多月餅,我怎么吃得完呀?” 我突然靈機一動,讓他們趕緊進教室來,并且說有一項重要的作業要給他們做。 孩子們都端端正正地坐著,一個都沒有少。我把四十二個月餅一一鄭重地發到他們手中,我讓他們趕緊把月餅吃掉,并且一點月餅渣都不能掉。 孩子們都驚呆了,他們對這項特殊的作業,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我再三的命令之下,大家輕輕地咬著月餅,細細地品嘗著。每個人臉上都綻放著幸福的笑容。 那個中秋節,是我有生以來最難忘的中秋節。因為到最后,四十二個學生全部站了起來,向我深深地躬了一個弓,同時說著:“老師,我愛您!” 很多年過去了,每到中秋節,我都會想起那四十二個土月餅帶給我的感動。那不僅僅是四十二個月餅,更是四十二顆純真向善的心靈。 月餅里的鄉愁 文/崔向珍 月餅是中秋節必備的美食,想著那秋風微涼的夜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美味的月餅,沉浸在美好的氛圍里,一陣一陣的歡笑聲在如水的月光里蕩漾開去,是多么的幸福和快樂的事啊! 童年的日子清苦,月餅是絕對的奢侈品。在我剛記事兒的時候,父親總是買來三塊月餅,用菜刀切成六塊,我們兄妹四人一人一塊,奶奶一塊,父親和母親分食一塊。我們往往先把香味四溢的月餅放在鼻子下,貪婪地嗅上一會兒,然后再輕輕地咬一小口,慢慢品味…… 再后來,母親就學會自己烙月餅了。母親先把面粉和成面團,放在一邊發著;接著把花生仁、瓜子仁和芝麻分別放在大鐵鍋里翻炒出誘人的香味;然后把晾干的冬瓜絲和胡蘿卜絲放到小盆子里,倒進糖水和涼涼的果仁腌漬一會兒,再倒入豬油和清水攪拌均勻;最后倒入粘小米粉使勁揉,直到把餡料揉到軟硬適中。 不用母親吩咐,我們早已經把細碎的麥秸和麥糠抱到灶門口,準備點火,眼巴巴地等著母親包月餅了。母親包月餅并沒有任何技巧,她只是像搟餃子皮一樣把面皮搟薄,接著把餡料包進去,團成圓球,放進做花饃饃的模具里印出好看的花紋。 母親將包好的月餅放在涂了一層油的大鐵鍋里,我們燒火,母親烙。等到月餅的兩面都微黃了,再用小刷子刷上一層油,一來是為了上色,二來是防止糊皮。剛烙熟的月餅金黃油亮,香氣四溢,饞得我們圍著鍋臺,直咽口水。母親說涼涼了才好吃,我們就心急火燎地等。 那時候物質相當匱乏,母親一次也就只能做十幾個月餅。晾涼了的月餅,母親讓我們先送給奶奶一塊,再切開兩塊分給我們,剩下的留到中秋的晚上全家一起享用。 中秋節的晚上,我們把桌子搬到院子里,奶奶拖出她自己用玉米皮編織的大蒲團,盤著腿,坐在上面。涼爽的秋風吹得院子里的向日葵和門前的柳樹葉颯颯作響。金黃色的月亮從東方緩緩升起來時,淡淡的光暈便裹起小小的村莊,如夢如幻。 等到月亮升高,越來越亮時,我們的中秋“晚宴”就開始了。父親照例是要吟誦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母親照例要給我們講“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 一盤自家樹上結的棗子,一盤母親炒制的葵花籽,一盤金黃噴香的月餅,一人一碗用母親曬制的菊花瓣泡的糖水菊花茶,我們一家人邊吃邊說邊笑,興奮地不得了,下半夜躺到炕上還在回味,滿滿的幸福充溢在心里,久久不能入睡。 現在想來,母親做的月餅是有一點干硬的,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月餅的香甜滋味,因為月餅里有母親的體溫、有父親的汗水,更有濃濃的親情和無限的向往與期盼,每每回想,甘之若飴。 生日月餅 文/王社珍 小時候,一到八月十五,媽媽就會說,二丫頭在中秋節月亮最亮的時候出生,她是饞呢,聞到月餅的味道,搶著來吃月餅的。我會馬上接過媽媽的話大聲說:“那一定要多分給我一個月餅的,算作生日禮物。”那時窮,能吃上月餅是件奢侈事,多分一個月餅比過年都興奮。 打我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兄妹三人分月餅,我都會說:“媽,今天是我生日,再給我一個。”于是我就比他們多分一個,即使那時人小月餅大,吃不完也像寶貝樣拿著。 小時候的月餅都是母親蒸的。記得中秋節那天,母親上午把面和好,傍晚時開始做月餅,先揉好面,分成饅頭大小的面團,再按壓成餅。媽媽拿起小面餅,把摻了面粉的紅糖放在面餅上,兩手一擠,再一揉一壓,一個面餅就做成了。母親像個雕刻師,在面餅上刻圖案,有蓮花圖案,象征和善,有牡丹圖案,象征富貴,再配上一兩個紅棗,涂上幾點粉紅顏色,象征喜慶吉祥。 家蒸的月餅,一如農家人的樸實大氣,雖然一個月餅我是吃不完的,但我總是再向母親伸手要“生日月餅”,母親會笑:“二丫生日,再給一個。”這由頭名正言順,小哥姐都沒意見。哥吃完自己的會說:“二丫,你吃不完明天就壞了,掰給我一塊,我讓你看小人書。”于是我的“生日月餅”就被哥哥騙去一半,我拿著另一半也不好放,糖會流出來,姐姐說:“我幫你吃了吧,你看糖都出來了。”我的“生日月餅”每年都被哥姐瓜分,但下一年我還會向母親要“生日月餅”,像玩一個游戲,這讓我長大后一直懷疑“孔融讓梨”的真實。 八歲那年,父親出差帶回兩包酥皮“細月餅”。“細月餅”是家鄉人區別農家自做月餅的說法。第一次吃“細月餅”,酥酥的皮,月餅里有青絲玫瑰,糖也比自家蒸的月餅甜,記得姐姐說:“唉喲,要甜掉牙了,咯咯咯。”那個中秋,我把多分得的一個“細月餅”用紙包了,放在抽屜里,是誰也不給,自己也舍不得吃,當寶貝收藏著。結果,發霉,我偷偷地扔給了小黑豬。 十三歲那年,父親去廣州,帶回兩盒月餅,包裝盒極精致,一個大盒子里四塊月餅,安靜地躺在黃色的絲綢上,像藝術品,讓人難生入口之意。我問父親:“多少錢一盒?”父親說:“在廣州這是便宜的,一盒12元。”我驚訝:“一個三塊啊,三元在咱家能買一堆!”媽媽逗我:“二丫今年生日可要賺大了。” 面對這么貴重的月餅,我慷慨地把多得的一個月餅,一分四份,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一人一份。爸爸夸我,媽媽親我,哥哥姐姐給我鼓掌,我心里比多吃一個月餅還高興。當哥哥說“孔融回來了”時,我才發現,哥哥姐姐一人分得一個又四分之一,而我只有一個。“生日月餅”賬,我是永遠“算不清”的。 如今的月餅,質地、做工和原料比小時候強了百倍,但人們的月餅情結好像越來越淡了,月餅已不是口舌之歡的美食,而是中秋節的一個象征,或者說是一個符號。唯有我的“生日月餅”,是中秋節兄妹間必拿來侃的笑談,親切而溫馨。 最昂貴的月餅 文/藍狐 一個窮苦孩子的一個小小心愿,有時竟會是那般的昂貴。 雖然她可以背著二十幾斤玉米,走上十幾里鄉路,只為變賣到一盒火柴;雖然她可以把政府接濟給家里,料理父親喪事的六百元錢再次送到村上,只是覺得“借人家的錢一定要還”;雖然她可以拒絕好心人的收養,甘愿留在智障的媽媽身邊一直照顧下去……但是她卻依然希冀著,用人們捐助給她和媽媽的六萬元錢,去買兩塊月餅。 兩塊月餅啊,成了這個窮苦孩子一個天大的心愿。 她說,月餅是媽媽最喜歡吃的東西,自己也喜歡吃,那么甜。 她說,以前,都只是買一個的,自己吃一口,剩下的就給了媽媽。 她說,現在有錢了,可以買兩個了,我和媽媽一人一個。 一邊這樣說著,八歲的倪東艷笑了,像是已經吃到了月餅,那么甜。 八歲,似乎連天真都顯得那么簡單的年齡,在倪東艷心里卻不得不變得繁雜起來。爸爸突發腦溢血,那么匆忙地走了,她不得不去照料一直癱瘓在床,并且患有智障的母親。每天,天還沒亮,她就起床了,做好了一天的飯,再去喚媽媽起床,等到媽媽吃下了早飯,她才又匆匆往學校里趕。中午一放學,她又得急匆匆返回家來,再為媽媽弄些吃的。下午,放學之后,她也同樣要重復著燃起一縷炊煙…… 然而,炊煙里沒有月餅,只有爸爸的叮囑:照顧好媽媽! 這叮囑該是多么的酸澀,而她那心愿又是多么的甜美。 偏偏,在酸澀和甜美中間,小東艷掩藏下了一個孩子天真爛漫的笑臉,反而把爸爸的一句叮嚀和媽媽的一日三餐四季平安,做成了一塊大大的月餅,時刻高高地懸掛在自己的心空上,那么圓,那么甜。 或許,那該是世上最昂貴的月餅。童心的面,親情的餡,她和媽媽一人一個,品咂到永遠…… 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被小東艷打動了,紛紛向她和媽媽伸出了援手,人們捐款捐物,真情滿滿。可是,八歲的小東艷并不曉得數錢,她惟獨時常盤算的,仿佛只是照料媽媽的日子,還有柴米油鹽的如何打點。甚或,在她幼小的心靈深處,即便擁有再多的錢,也要最先買下爸爸臨終的叮嚀,最先買下媽媽最愛的甘甜。 她的心愿如此清貧,卻又如此昂貴。只因為啊,只因為不是所有的月餅都值六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舍得像小東艷那樣,以六萬的價格去為媽媽買回幾口日子里的香醇和甜美…… 兩塊月餅,要你出資六萬,肯么? 中秋月餅又飄香 文/張照準(臨商銀行) 隨著中秋佳節漸漸臨近,大街小巷各色月餅又擺上了街頭、超市。現在的月餅花樣翻新,品種多多,再加上各種精美包裝,簡直都成了“藝術品”。而作為食品的本色卻在慢慢退化,當今真正喜歡吃月餅的人是也越來越少了。現在生活好了,“三高”人群成倍增長,有人嫌含糖太高,有人嫌油脂太高。每每中秋過后,垃圾箱里總是堆滿了人們吃剩扔掉的月餅,讓人不免覺得可惜…… 每到這時,就讓我不由想起小時候在鄉下老家吃月餅的情景。那首膾炙人口的歌謠,又不由回響在耳畔,“八月十五月兒圓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啊,我為爺爺把歌唱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沂蒙山區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比較貧困的。中秋節能吃上一塊香甜的月餅,是每個孩子最真實的渴望…… 那時候,月餅一般要在走完親戚,送完禮之后才能吃。要等到全部該走的親戚都走完了,從親戚家押回之后才能吃。這時月餅經過長時間的“旅行”,已經變得又干又硬。即使這樣,能吃上一塊香甜月餅,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如果不小心,吃上一塊剛打出來,熱乎乎的月餅那將是一件多么高興地事情。 中秋夜,吃過晚飯收拾停當。一家人就開始圍坐一起,正兒八經地準備吃月餅賞月的事情。記得當時在我家,吃月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簡直就像參加一次盛大的儀式。吃過飯,父親提前搬來一張小方桌,放在院子中央。我們兄弟幾個,早早地搬上小凳子圍坐在方桌周圍,等待這場“盛宴”。 過了一會,只見父親從緊貼后墻土坯壘成的條案上的箱子里,拿出一個用舊報紙裹著的方方的東西。抖開報紙,一個浸透了油漬的粗糙的黃表紙包顯現出來。父親解開上面系著的細細的紙繩子,扯掉淡黃的草紙,上下兩層八個大小相同饅頭似的月餅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圓圓的,厚厚的,有酒瓶底那么大,我們都很興奮,早已有些急不可耐了。父親示意我催促一下正忙碌的母親,我一腳門外,一腳門里的大喊:“娘,快來呀,吃月餅嘍!”母親答應著,就放下手里的活,加入了我們…… 父親用事先準備好的刀,在月餅上橫豎比劃兩下,然后按十字型把一個月餅均分成四塊。當我們異常興奮地拿起要往嘴里送時,卻被父親叫住了。父親說:“不要慌,先給爺爺、奶奶吃!” 于是,哥哥們把剛剛拿在手里的月餅,遞給了兩位老人。爺爺、奶奶笑著說:“讓孩子們吃吧,老了,咬不動嘍!”。我拿起一塊遞給了身后的母親,母親說:“我不愛吃這東西,給你爸吃罷!”我轉臉遞給父親,父親正忙著,讓我先吃。 讓來讓去沒讓出去,只好奉命吃了。那時的月餅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是冰糖五仁的、青紅絲的、豆沙醬的,冰糖五仁的確實很甜,但不好嚼,死硬死硬的,只能把冰糖摳出來等到最后吃;青紅絲大多是曬干的瓜菜做成的,糖一浸,香甜可口,非常好吃。 記得當時吃著月餅,望著天空中不很圓的月亮,奶奶就開始為我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從前有一個名叫嫦娥的美女,向往月宮,偷食了仙丹,落得個守著一只兔子和一棵樹孤單寂寞,據說連她自己也后悔了……奶奶最后總結為哪里都沒有世上好,讓我們好好學習。待故事講得差不多了,屬于我們的月餅也早已吃完,當然也包括摳出來放在桌上的冰糖粒,又一粒一粒的撿回吃了。 我懷念當年坐在一起吃月餅的情景,雖然那時生活貧窮,物質匱乏,過節一個人才分得一小半月餅,甚至還吃不上一小塊月餅,但親戚、鄰里、親人之間那其樂融融,勤儉質樸的感情讓我今生難忘。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餅卻已經不再是那樣的月餅,現在花樣翻新,品種多多,包裝精美的月餅,卻拉不近你我的距離。我真誠的希望感情還像當年那樣的真摯淳樸。月餅飄香,永記心中…… >>>更多美文:好文章

每天把早上看見你和陽光都在,就是我想要的未來。不是因為我執著,而是zhi因為你值得。你的過去我未dao曾參與,你的未來我愿奉陪到底。我不是一個溫柔的人,但是我為了你,可以做盡溫柔的事。想成為你這輩子,不管過了多少年,遇見了多少人,以后回想起來還會覺得妙不可言的人。海綿不能沒有寶寶,蠟筆不能沒有小新,櫻桃不能沒有小丸子,我不能沒有你。你是遠方的風景,我是游走的旅人,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只為看你一眼。我若在你心上,情敵三千又何妨。你若在我身旁,負了天下又怎樣。十句搭訕,百句晚安;千句閑聊,萬句廢話;只為有一天在婚禮上聽到一句我愛你。你是我溫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帶著陽光味道的襯衫,日復一日的夢想。愛鬧情緒的人都渴望存在感,故意說反話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你要知道,那些別扭又違心的嫌棄,都是說不出口的喜歡。一張嘴就是你的名字,一閉眼就是你的樣子。我拿余生與你舉案齊眉,請別讓我皺眉,也別讓我心如死灰。 >>>更多美文:隨感

看陽光一直走世界,知道要人生改變命運。重走自己擁抱藍天,沒有變雙手續寫故事。 >>>更多美文:自創詩

QW155CW58PKM14



踏輕洋蔥鴨湯底辛香濃郁 》輕鬆準備露營晚餐,享受無憂無慮的營地時光踏輕洋蔥鴨口感濃郁推薦 》享受大自然的同時,如何快速準備露營晚餐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