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一版高中基礎地球科學重點整理(填空部分請用滑鼠拉反白看答案)
第一章 地球起源與歷史的探究
1-1地球的起源
中國古代宇宙觀
宇宙的定義 漢代《淮南子》註記:「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以喻天地。 蓋天說 天圓地方 渾天說 漢代張衡製「渾天儀」,指「天地像雞蛋,天如蛋殼,地如蛋黃」。
西方宇宙論發展
人 名 | 提出年代 | 想 法 與 貢 獻 |
亞里斯多德 | 西元前340年 | 宇宙是球狀構造,日、月等天體圍繞居中不動的地球運轉。 |
托勒密 | 西元1世紀 | 地心 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
哥白尼 | 1543年 | 日心 說:《天體運行論》一書中提出,宇宙中心是太陽。 |
伽利略 | 1609年 | 開始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支持「日心說」。 |
牛頓 | 1687年 | 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宇宙中各星體彼此間運動的關係。 |
一哈伯一 | 1929年 | 經由 星系運動 的觀測,發現遙遠的星系彼此的距離都在擴大,表示宇宙正在 擴張 ,因此宇宙是一個動態系統。 |
加莫夫 | 1948年 | 大霹靂學說:宇宙約在150億年前誕生,是由一個溫度極 |
太陽系及地球的形成
1. 大霹靂 造成了擴張的宇宙,經過長久的時間,星球多次生生死死,逐漸演化出了星系。
2. 銀河系是一個 星系 ,包含太陽等約兩千億顆恆星。
3. 太陽系的生成:一團包含氣體及塵埃的 星雲 收縮
→ 萬有引力使雲氣不斷向中心聚攏,且由於旋轉而成為 扁盤狀星雲
→ 雲氣中央溫度上升至可進行核反應,便形成太陽
→ 扁盤中的塵埃彼此凝聚,形成為數眾多的微行星
→ 微行星 彼此碰撞
→ 原始行星形成
4. 太陽系內的太陽、行星(包括地球在內)及其他物質大約在46億年前同時生成。
地球的演變
1. 固體地球:地球形成之初,是熔融狀態的火球,之後慢慢由外往內冷卻,輕的成分上浮,逐漸形成 地殼 。
2. 大氣圈:原始地球上火山活動劇烈,噴出大量的氣體,包括 水氣 、 二氧化碳 ,形成原始大氣層。
3. 水圈:隨著地球表面溫度逐漸降低,水氣開始凝結並降雨,形成地球的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