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已消逝的台北市街景﹝中﹞
2010/05/25 08:50
瀏覽1,943
迴響1
推薦1
引用0
提到中華商場,有些生意是其他地方少有的,像是做錦旗、喜帳、輓聯;也
有裱字畫的,這幾家店較靠近長沙街那一頭,至於台北車站這頭比較多的是音響
店、電子器材等等,還有一家西褲大王開在中段,捧場過幾次,離這個大王不遠
之處還有家「西瓜大王」,那時不覺得自稱大王有何不妥就和今日自稱「旗艦店
」是一樣的。
車站要到了。火紅巨大的霓虹燈多少也象徵著台北的繁華與熱鬧,而在彼時台灣其他的地方都是「鳥不生蛋」
之處。
幾家比較顯眼的商家是漢城餐廳﹝沒有造訪過﹞、順添號,看板上寫的是賣豬肉乾、牛肉乾,再過去就
是「中國書城」。
談起中國書城就有一大堆往事。這是它的舊址,新址﹝以現在而言並不新,很可能早就收掉了﹞,是在中
山堂正門的左側,一個較偏僻的位置。賣書的大概都賺不了幾個錢,所以是設在地下室,在當時是圖書最為
集中的書店,每家出版社都設一個攤位,讀者可以以逛超市的心情遊走。
有一位高中學長在此賣過一段時間的書,似乎沒多久就收掉了。後來到了光華商場才知道什麼樣的書才能
好賣、賺錢,然而自從網路發達之後,連花花公子都搖搖欲墜,這個想法又不得不改了。
當時我到西門町幾乎都會光臨此處,夏天享受冷風,冬天則躲避寒雨,看書不要錢,店員也不會在旁促
銷,所以是最為實惠的消遣。雖然學問不曾因此增長,但是回憶卻如此而長烙。
鏡頭前景的三部腳踏車騎士,雖然車型相似,但是在快車道上還是比較像快車,而身著藍衫的慢車道騎士
,可以看得出心情是休閒十分地。
有看到冷氣機嗎?
吧!
再來半天高的廣告看板,寫的是「蜜斯佛陀化妝品」,下一行是「固靈玉牙膏」,怕你不知道它們的來頭
,之上還有一行字,寫的是「美國名牌 世界性產品」,在此兩種產品之間的英文字是「MAX FACTOR」,那
時英文的普及程度不是今日可比!
牙膏還好,但是化妝品用簡圖畫個形狀,簡直不是今日用銅版全彩印刷,放一隻美美的腿或是露一大片身
材的模特兒廣告所可比擬。我在想,如果今天有哪個廣告代理敢這麼做,大概要冒被大卸八塊的風險。
右邊古老的建築就是中山堂,也是國民大會會所。那時的國民大會是制憲、選總統的機構,理論上是代表
全中華民國的最高權力機構,請注意是全中華民國。然而在這張相片裡看起來就已經相當地陳舊了,無論是外
觀、氣勢都和國大這個機構內涵無法相匹配,當個博物館還強差人意,或許這真是當時當權者的用意。
中山堂前的紅色電話亭,或許是當時許多人約會的注明地點。這種紅色電話亭可能是仿效倫敦的電話亭設
計的,我是指顏色,看到它時還覺得有種驚喜的感覺。或許當初也曾在那裡和某人約會吧!我的初戀?可能不
是,那時的行情只能跟某校某班,辦個班際郊遊之類的,會參加這類活動多數是班上的滯銷品,滯銷品對滯銷
品往往更認清自己是庫存品罷了。
右邊兩部背向的巴士是公路局的車子,也就是出台北市區的公車;而左邊這部黃色的公車則是市公車。那
時的公路局車輛座位是非字型,和現在市公車的座位排列方式相同;而市公車則是左右邊一整條長椅,個子小
、體型瘦的乘客可以多擠幾個,至於胖的又用手提袋佔個位子的,那就坐不了多少個人了。
雖然說當時民風較為純厚,不過在搭公車時和鄰座親密接觸的程度卻又匪夷所思。冬日之際還好,夏日短
袖短衫,加上車上又擠那真是肉貼肉。然而其中綺情的部分卻甚少,當時車上不要說冷氣,連電風扇俱缺,外
頭三十多度,車裡再加的六、七度,貼的肉多數是濕濕黏黏地,如果添加上異味、噪音及廢氣夾攻,我想是沒
有人願意多留在車上享受這份「擠油渣」。
上陸橋的人不少,而逕自穿越馬路的也是大有人在,中間窄窄的安全島其實只是一串不到膝蓋高的半圓形
鐵環圍著,美觀的作用比隔離的要多。彼時車少,雖然駕駛決不禮讓行人,卻也人車相安。
左邊中華商場的幾面看板,分別是「小通天」、「羅夢珍」﹝女相士,這個名字比較像舞國花名﹞、「大
羅夭」﹝?﹞,這些是問卜算命的;還有兩家理髮廳,看店面規模只夠擺兩張理髮椅,稱為「廳」還不如「店
」來得貼切,一家眼鏡行。
這是二樓以上的商店,絕大多數都只是三、四公尺寬的店面,而深度只有建築物的一半,因為後頭還有一
家另一面向的商家。不過其中有一家有六、七家店面長,兩家店面寬的餐館,那就是「真北平」,整個中華
商場生意作得夠霸氣的只有這一家。
真北平是風水學的活教材,它右邊座落在中華路來向車道的位置,而左邊則是面向火車南下列車,左右兩
線車流動時,前頭平交道的車流是靜止的;而左右兩線車流靜止時,前頭的車流又是由白虎入青龍,所以只要
店門一開,氣流財源不斷,老闆只是拿麵粉換現金而已。
我怎麼知道這些?大羅夭說的。
─未完,待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 1樓. 捷克叔叔2010/06/03 09:35台北市公車
看到早期的台北市公車,尤其車頭凸出一塊,像美國校車的那種公車,記憶特別深。記得司機負責前門,在他旁邊有一個轉子,感覺有點是機械連動的,轉子往外推,門就開,往內推門就關,司機旁邊有一個類似墓塚的東西,是引擎的某部分,嚴格規定那是禁區,更不用說可坐在上面,但有一次我看到一會和司機熟識的人坐在那裡和司機聊天,我懷疑那是VIP特別座位
那時有車掌,而且一定是小姐,車子右轉時一定伸出頭手,一邊揮手一邊吹哨,有時公車人多,小姐叫大家往內擠,但沒人配合,他就會有怨氣,因為從右轉吹哨的音調就可以感覺到
唯一我覺得以前公車的一項設備很值得保留,可惜現在都沒有了,就是下車的拉鈴。他用很簡單的兩條線牽到拉鈴器,我覺得簡單又容易保養,而且幾乎人人都可以拉到,現在設成按鈴,你非得要到按鈴的地方,而且如果故障,線路都在車體裡面,維修又困難,大概這是科技帶給人的迷思,感覺好像有進步,但有些事大可不必如此大費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