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昶佑(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
中國大陸近幾年來一直面臨到經濟衰退的可能風險,除了每一季都要緊盯GDP成長率之外,另外最被大家關注的經濟指標,就是每個月的「貿易餘額」,還有PMI(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中文譯名為:採購經理人指數)。
「貿易餘額」是關於到中國大陸的出口情況,誠如大家所知道,出口貿易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之一,當貿易順差縮減、甚至由正轉負時,中國經濟就會面臨到衰退的風險。就像是在2008年以降,因為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使得歐美國家的消費急凍,連帶影響到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而迫使國務院緊急推出四兆振興經濟方案,以政府投資、基礎建設來彌補出口衰退造成的衝擊。
PMI
至於PMI,則是具有另外一層面的重要性。它的全名為「採購經理人指數」,也就是代表該指數的構成,是透過調查採購經理人對於未來景氣的預期,包含: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公、訂單交貨、出口訂單和進口...等項目。而且正因為各行業的採購經理人,對於該行業的未來景氣是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專業的判斷能力,所以PMI通常被視為「經濟預測的領先指標」。
在實際應用上,通常都是以50為基準,數據大於50代表該行業處於「擴張」階段,未來景氣看好;若是數據小於50,則代表處於「收縮」階段,景氣趨勢往負面發展。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根據50作為判定景氣發展方向的指標,還有短期幾個月以來的趨勢變化。
圖1:中國大陸的四種PMI/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繪製
中國大陸官方每個月所公布的PMI,有分為「製造業」與「非製造業」(也就是服務業)兩種,除此之外,還有民間版的匯豐中國PMI,同樣也是分「製造業」與「服務業」。
官方版與匯豐版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匯豐版的PMI,涵蓋了較多中小型企業的樣本;而官方版的製造業PMI,則是以大型企業為主體。因此當兩者數據出現逆向變動時,並不必然是數據或統計錯誤所造成,有可能是由於採樣對象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當然,正是因為兩者採樣對象具有差異,因此當我們把兩個數據放在一起分析比較時,更能清楚了解到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前景變化。
李克強指數
另外一個近年來常被大家提到的「李克強指數」,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2010年所提及,2007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在跟美國駐華大使會面時,曾提及關於衡量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指標,由於GDP常會出現「灌水」的情況,因此作為省級一把手的李克強,便以「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這三個指標作為經濟概況的判斷依據。
我們可以試想一想,中國大陸主要的產業結構仍然是以製造業為主體,當製造業的景氣越興盛時,就會直接反映在「鐵路貨運量」的提升,以及「用電量」的提升,這兩項指標是幾乎不可能造假,而且完全與經濟活動呈現高度正相關。至於銀行信貸方面,則是不管哪一種產業類型的經濟生產活動,在擴張經營或生產時,都會需要跟銀行進行貸款;所以「銀行信貸」具有全面性反應景氣熱絡與否的作用。
因此後來花旗銀行就推出「李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來衡量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以避免單看GDP所造成的偏差,當中是以25%的鐵路貨運量、40%的用電量和35%的銀行信貸,作為「李克強指數」的權重分布。
解讀當前中國經濟
如果我們來看當前中國大陸的上述相關數據,可以參考上圖1,中國大陸的匯豐服務業PMI持續維持在50以上,而且指標創下4個月來的新高,顯示出服務業表現是處於擴張的階段;相對之下,官方版的非製造業PMI雖然是54.5,同樣處於擴張階段,但是兩者在近幾個月來,擴張成長的趨勢已經逐漸減弱。
而在製造業的部份,匯豐版的製造業PMI已經呈現出5個月的下滑趨勢,而且也跌破了50的分水嶺,而官方版的數據則是在3月份有呈現止穩,但仍在50出頭附近盤旋,這代表中國大陸製造業的擴張速度遠比服務業來得慢。
從PMI看起來,不論是服務業或是製造業,都有走向衰退的可能性。這也正是近幾個月以來,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大陸今年是否能保住7.5%的GDP成長率的原因,當PMI的數字一直呈現成長趨緩時,外界自然就會對於經濟成長的目標有所疑慮。
當然,我們也是可以利用「李克強指數」來進行驗證,只是目前在該指數的應用上,目前並沒有特定的媒體或網站整理這三項數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或是「CEIC資料庫」抓取相關的資訊,自行加權計算出「李克強指數」,並且跟官方的GDP資料、甚至是PMI做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