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是一把萬能鑰匙,能打開一切存在的鎖。覺察的意思是你活在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當中,隨時都保持警覺,不但意識到自己,也意識到周遭正在進行的一切,並且隨著每個當下的發生做回應。
你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事情的樣子,你的反映是如此忠實,出於你的反映中的動作都會是正確的,因為它符合真實,而且與存在的關係是和諧的。你作為並不是由你決定的,因為並沒有做的人,它是從整個情境中所衍生的:事情的狀況、你自己和所有的一切,全都有參與,然後從那整個一切衍生出你的作為,那不是你的作為,不是你的決定。你沒有那樣想,以你的個性也不會那樣做,並不是你在做,你只是允許它發生。
就像你在早晨的時候去散步,日出還沒升起,你在半路上遇到一條蛇,你沒有時間思考,只能反映當時的狀況,你沒有時間去想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你立刻就跳開來!記下這個字眼「立刻」,連一秒鐘都不閃失,你立刻就跳到路的另一邊。
事後你可以坐在樹下想這件事情,回想發生了什麼事、你是怎麼做的,你可以拍拍自己的胸口,慶幸自己做的好,但是,事實上你並沒有做這件事,它是自己發生的,從整個情境中發生:你、蛇、死亡的危險、生命求自保的本能……:其他一千零一件的事牽涉在其中,是整個狀況導致了你的行為,你只是一個媒介。
這時候的行為是恰當的,你並不是做的人,套句宗教上的說法,我們說是神透過你在行事,那只是一種宗教上的表達方式,整體透過局部而表現。
這就是美德,你永遠不會感到後悔,這種行為真的是一種自由,當它發生後,它就過去了,你又是自由的,你的腦袋裏不會一直再去想這件事。它既不會成為你心頭上的記憶,也不會留下任何傷痕,就是這麼的自自然然,你將看不到一絲痕跡。這樣的作為從來不會演變成為 「業」,這樣的作為從來不會在你裏面留下任何印記。會變成業的行為不是真的行為,而是一種反應,反應是來自過去、記憶、由心想的,你是做決定、做出抉擇的人,那不是因為你的覺知,而是因為你的無意識,那全都是罪過。
我所要傳達的訊息是,你需要的是意識,而不是性格(character)。意識是真實的,性格是假的存在體,需要性格的人,是那些沒有意識的人。假如你有眼睛可以看的話,你不需要拿拐杖來幫你摸索著找路;假如你自己看得見,你不會去問別人:請問門在哪里?
之所以會需要性格是因為人們的無意識,性格只是潤滑劑,幫助你順利應付生活中的事。葛吉夫曾經說性格就如同緩衝器,在鐵路上,緩衝器被用來銜接兩個火車廂,以避免兩個車廂間的擦撞。或者它也像彈簧,車子裝了彈簧可以開得更順,因為彈簧有吸震的功能,所以又被叫做避震器,性格就象避震器。
人們被教導做人要謙卑,如果你學會了要怎麼謙卑,它就像是個避震器,你學會之後可以保護你對抗別人的自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對你造成太大的傷害,因為你是一個謙卑的人。假使你的自我很強,你註定會一再受傷害,因為自我是很敏感的,於是你用讓加工的毯子蓋在自我上面,這麼做能幫助你平順地經過事情,但是你沒辦法蛻變。
我的工作涵蓋著蛻變,這是一所教導煉金術的學院,我要你從無意識蛻變成有意識,從黑暗蛻變成光明。我不會給你性格,我只能給你洞見與覺知,我要你活在每一個片刻中,不是依據我、社會或教堂給你的一套模式,而是依據你自己意識的那一盞燈去過生活。
自然地去回應每一個片刻。出於性格行動的意思是,你對生命所有的問題都有準備好的解答,所以每當一個情況出現的時候,你根據既定的模式去回應。既然是根據準備好的答案回覆,那就不是真的回應,那只是反應。
出於性格的人反應,出於意識的人卻回應,他會接受當下發生的狀況,如實地反映出事情本來的樣子,再從那個反映中行動。出於性格的人被動,出於意識的人行動,前者是機械化的,像個機器人般行事,他腦子裏裝著一台充滿資訊的電腦,你問他任何事情,他能印出一堆已經準備好的答案給你。
有意識的人只是在當下行動,而不是出於過去或記憶,他的回應中有著一種優美與自然,並且他的回應也忠於事情所發生的樣子。出於性格的人永遠趕不上生命的腳步,因為生命不斷在變動,沒有一刻是一樣的,但你的答案卻總是一樣,沒有任何長進,答案是無法成長的,是固定僵化的東西。
小時候別人告訴你某件事,那件事還留在你腦海裏,在你長大之後,你的生活變了,但是那個由你的父母、老師、神職人員告訴你的答案還是在你裏面。要是發生了什麼事,你會因為那個五十年前別人告訴你的答案做出行動。在五十年的時間裏,無盡的水已流逝過恒河,你的生命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赫拉克萊特斯說:你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我告訴你:你甚至無法踏入同樣的河流一次,因為河流的速度是那樣地快。
性格是停滯不動的,就像一池發臭的水,意識則是一條河流。
真正的改變是經由你的本質核心,而不是在表面做做工夫而已。性格是一張表面彩繪的面具,意識才是你核心的蛻變。
當你一看到自己的錯誤時,那些錯誤就會像乾枯的葉子一般散落,然後,就不需要再做什麼,看清楚它們就足夠了。只要覺察到你所做的錯事,那就夠了,就在你的覺察當中,它們開始消失、揮發。
只有當一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才會一再犯同樣的錯。無意識是重蹈覆轍的必需要件,就算你試著想改變,也只是換個形式或樣子去犯同一個錯誤,你只是換湯不換藥。你將會改裝,或用替代品,但你無法丟掉它,因為你根本沒看出那是個錯誤,別人說不定會告訴你你的錯誤,因為他們看得出來……
那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多麼優秀、多麼聰明、多麼清高、多麼神聖,但沒有人同意他的看法!理由很簡單:當你看別人的時候,你看到他們實際的樣子,但對於你自己,你帶著夢幻、美夢。你對於自己的認知或多或少就像是個神話,與現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錯誤,一個根本上的改變就啟動了,所以,歷代的諸佛總是只教導一件事--覺察。她們不教你人格,人格是牧師、政客教你的,諸佛們教導你 「意識」(consciousness),而不是「道德良心」(conscience)。
道德良心是別人玩弄你的技倆,他們告訴你什麼是對與錯,將這些想法灌輸在你身上,而且是從小就開始灌輸你,那時你是如此地天真無邪、如此敏感、如此脆弱,要塑造你很容易。你從一開始就受到他們的制約,那個制約叫做 「道德良心」,那個道德良心控制了你往後整個人生。道德良心是社會奴役你的策略。
諸佛教導意識。意識是指你並不從別人那裏學習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不需要向任何人學習,你只要進入內在,單單是內在的個人之旅就足夠了,你走得愈深入,就會有愈多的意識被釋放出來。當你到達自己的核心時,你是那樣大放光明,黑暗根本不存在。
當你在你的房間裏點上燈時,你並不需要去趕走黑暗,眼前的燈已經足夠,因為黑暗只是因為沒有光的存在,你之所以失去理智,還有你的瘋狂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總是向外看,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看著所有人,除了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對別人的瞭解多過對自己的瞭解。我們對自己一無所知,不知道自己的頭腦是如何運作的,從沒有往內觀察自己。
你需要做一百八十度的轉向,靜心所做的就是這個轉向。你必須閉上眼睛開始往內看自己,剛開始你只會看到黑暗,許多人會嚇跑,因為表面的地方才有光。
是的,外面有光,不過那個光將無法讓你也一起發光,那個光一點也無法幫助你。你需要內在的光,那道光的來源是在你的本質裏,而且不會被死亡給熄滅,那道光是永恆的。你擁有那道光,你有那個潛能讓它燃燒起來!你天生就帶著它,只是你將它放到身後去,從沒看過它一眼。
原因在於,好幾世以來你只向外看,那是一個機械性的習慣。連你睡覺的時候,你都只看著你的夢,而夢是外面的反射。當你閉上雙眼在做白日夢或當你在思量些什麼時,那表示你的興趣也是在外面。這是你長期以來的習慣,期間甚至不曾有任何片刻的中斷,也沒有一扇小窗,讓你能看進自己的本質裏,看看自己是誰。
在一開始的時候,那是個艱巨的掙扎,是很困難,但並非不可能。假如你能果敢一些,假如你承諾自己要探索內在,那遲早就會發生。你只要不斷去下工夫,不斷地和黑暗奮鬥,很快你就會通過考驗,進入光明的境界。那時的光是真正的光,這比太陽或月亮的光還真實,因為一切外在的光都是暫時的。連太陽也會有耗竭的一天,不只是一盞小燈在經過徹夜燃燒後會在早上熄滅,就連能源巨大的太陽也每天在消耗當中,遲早會變成一個黑洞,不再有任何光與熱,不管它能活再久,都不是永恆不滅的。
內在的光是永恆不滅的,它既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
我沒有興趣告訴你去揚棄你的錯誤,然後去改進自己的性格,做一個好人,不,我一點都不想那麼做。我對你的性格根本沒有興趣,我只對你的意識有興趣。
讓自己變成警覺、有意識的,往自己的內在一直不斷地深入,直到你發現你存在的核心。你住在表層的地方,那裏是使你痛苦的地方。當你進入自己愈深,愈多的寧靜將會散佈開來,在那些寧靜、光明、喜悅的體驗之中,你的生活開始進入一個不一樣的次元,曾有的失誤與錯誤開始消失不見。
所以不用擔心那些失誤與錯誤,只要開心一件事、一個現象,將你的能量投注在一個目標,那就是要如何更有意識,要如何更覺醒。假如你將你一切的能量全部都投進去,它一定會發生的,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因為這是你與生俱來的權利。
OSHO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