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年代(1930年代)初期,移民陸續由台灣各地移入池上開墾。而李約典、林來富夫婦,也在這一時期由台北三重埔遷移到池上並居住在池上火車站前,昭和15年(1940年)起開始在池上車站月台上販賣番薯餅,此為池上飯包的前身。二戰之後,李約典夫婦改賣月桃葉包飯糰,即是第一代的池上飯包。
之後李約典夫婦之子李丁保在車站任職,李約典夫婦於是便將飯包便當帶到火車上賣,而在李約典夫婦之後,由李丁保的妻子李陳雲繼承家業繼續從事賣便當的工作。而當時在花東地區鐵路行駛的是蒸汽火車,由花蓮到池上必須花費七個小時,池上到台東則要五個小時,旅客途中無法下車購買食物而必須挨餓,於是李陳雲開始改飯糰為飯包,一方面補貼家用,一方面服務旅客。
初期的池上飯包是以月桃葉包裝,配菜有魯肉、黃菜頭、烤肉乾、豬肝、瘦肉片、一小塊蛋餅、小蝦和麵粉油炸成的炸蝦餅及梅子,售價為新台幣1.5元。1962年起,池上飯包由原來的月桃葉包飯糰改以用木片盒裝飯,為今日所廣為人知的池上便當。
傳統上池上便當有三大特點:必須是使用池上米、用木盒裝盛、乾式便當。但目前並不是所有販售以池上飯包招牌作招攬的店家皆以池上米製作。許多連鎖經營店家會以其他花東地區生產之米替代池上米使用。
池上米則因池上便當而發揚光大,池上鄉也因此聞名,目前全台灣打著池上米旗號的便當專賣店約有三千多家。較知名的店家品牌有悟饕,全美行,大地,家鄉等。 目前台鐵池上站月台販售的鐵路便當由全美行取得販售權經營。悟饕則在店家二樓經營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大地則是第一間取得"使用認證池上米"證明標誌的池上便當業者。
資料出處:維基百科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電話: (089)862-326
復古的台鐵車廂有2節,可以在裡面用餐,車廂內加裝冷氣,很舒適。
滷排骨便當1個75元,附免費熱湯自助取用,這次有活動換到一個手機小吊飾,池上飯包的飯包爺,臉型是米粒的模樣。米飯好吃,感覺有比其他連鎖店的悟饕好吃。
一樓內有賣場、便當購買部、座位區,周圍有許多復古的擺設。
手動的剉冰機我家也有,MEOW小時候阿嬤開冰店,
記憶中阿嬤努力轉轉手把,讓冰塊經過刀片削成雪花淋上糖水的甜甜畫面,
現在變成靜態的陳舊古董。
賣香菸的日文招牌,是日治時期的年代
二樓是文化故事館展示部
打稻穀機這台在古厝家裡還有,在MEOW年紀很小的時候曾看過,
爺爺跟一些長輩收成時,用腳踩踏板,轉動葉片,
把稻穗從稻梗上打下來的工具。
展示著池上飯包的演變
二樓另一區是桌椅區,大家在吃飯不是在上課唷~
吃完飯還可以洗洗手
廁所在一樓外面,男廁、女廁、淋浴間
貓咪在樹下舒服的呼呼大睡(還用雙手當枕頭,愜意)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電話: (089)8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