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大廈難養群花,大哥送來一盆蘆薈,分芽極快,不消幾個月就一分再分,今年初的分支,到了四月間,乾脆用盆子集中到頂樓。起初還上去澆過兩次水,後來就不管死活了,看它自生自滅,只對門前那母株按時澆水。
暑假後還上去一兩次,那時看得出這幾棵果真看天活命,剩一息尚存,但到了前天,再上樓去,卻見株株趁這波冬雨綿綿,已是葉片肥厚勝於母株,茁壯無比,最粗壯者居然開出難得的花柱,在空中搖曳。
這時,家人還在屋裡讚賞:上個月初買的蝴蝶蘭非常持久,都快五十天了,依然動人,只少了幾片,有如款款蓮步走完它的花期,對於一週回來兩次的我們,正好可以感覺它是在凋零,但,不會很快。
北市議員批判市區各圓環花卉採外包,因為訂有保活及更換期,於是壹點五到三個月一期,時間一到就全部鏟走,宛如拋棄式花卉,有浪費之嫌。也有民眾覺得和在地環境不合,是反環境教育。此時「人文關懷為科技發展核心,為人才培育之本」的聲音,正在首都大放特放,那麼,我們需要怎樣的圓環植栽?以草花為布置的花毯,又象徵了怎樣的人文關懷?
如果不願練習開啟心靈的窗戶,人人還在熱議不老魔女,整型訂做如意器官,那麼做為都市櫥窗的圓環花卉,要的就是讓你看不到花開花落、花謝花飛,而是以百卉不謝當做城市亮點和背景,何況又對產業有益。這是和「用空調控制室溫、以燈光讓我們永晝」同一個思維的產物。於是我們要求經濟成長率只能往上不能往下,產值!產值!產值!朝野官民都說:請用產值說服我。
我們剩下產業至上--養活花卉產業,花要幾時開,也要全照日期來;要優雅,也可以,請先轉換為商機;要懷舊,也可以,請先轉換成觀光;要關懷,也可以,請先換成點數;要浪漫,也可以,請先轉化成流行……人文關懷也可以是奢侈品、贖罪禮,有機生產,本來代表對必要波折風險的認同,但在有些場合卻被標榜為昂貴和階級;然後業務員用最溫婉的話跟你說:不要對抗風險,風險可以分散,悲劇不再令人凝重,你保險、我們有再保險,環環相扣,大家都有生意做。哈哈哈!3C產品周期短到讓人沒有憑弔的空暇,種種成住毀空都可以包裝成可販售……。
不知怎的,哼起西風的話,想念那個「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的青衿年代,是啊,我們喪失了對幸福感創造力,歌聲是在對自己招魂。
頂樓的蘆薈花,在空中搖曳不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