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網紅英語名師在介紹 meteor(流星)時,做了以下解釋:
meteor 講的是流星的意思,那麼在口語中也可以指的是隕石喔~~可是另一個相關的字提供給大家,講的是 meteorite . . . 其實它們指的都是同一種東西喔~~指的是太陽系當中飄浮的屑碎,可能裏面是石頭也可能含有金屬的成份,而在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之後呢,就會被稱為是流星,講的是 meteor,可是假設是觸及到地面,也就是它在經過大氣層還沒有完全被消耗還可以倖存下來,最後觸及地面有可能造成傷害,這個時候中文叫做隕石,英文比較明確的說法叫 meteorite。
乍聽之下可說是鉅細靡遺、言之有物,其實魔鬼藏在細節中,一般人稍不留意很容易誤信謠言。此處名師所指「流星和隕石是同一種東西」,甚至 meteor(流星)在英語口語中也可以是隕石 (meteorite),實乃子虛烏有、指鹿為馬,是一則典型的「假新聞」。
首先要知道,「流星」(meteor) 並不是有形的物體,一般而言是指「流星體」(meteoroid) 高速通過地球大氣層時,在中氣層與大氣分子碰撞釋放熱能,於飛行路徑上發出可見光的階段,因此在定義上,「流星」是一種「現象」(phenomenon) 而不是「星體」(celestial object)。
「流星體」通常是「彗星」(comet) 或「小行星」(asteroid) 分離出的一小部分,有些則是其它星體(月球或火星)碰撞後所產生的碎片,直徑介於一微米到一公尺之間。
其次,「流星體」穿越大氣層撞擊地球表面的殘餘部份稱為「隕石」(meteorite),勉強可說此兩者是「同一種東西」,但「隕石」(物體)跟「流星」(現象)則是風馬牛不相及,當然不會是同一種東西。
然而流星產生的原因,不見得一定是流星體,也有可能來自於彗星或小行星,且流星體的體積較小,多半在通過大氣層的過程中便揮發消失,就算能掉落地面也小到肉眼不易察覺;換言之,大到可以被發現的隕石,絕大多數並非來自直徑不到一公尺的流星體,而是小行星或其它星體。
由是觀之,流星、流星體和隕石三者間並無絕對關係,不知名師「meteor(流星)在口語中也可以指隕石 (meteorite)」的謬論,依據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