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不能說是「中式英文」,但絕對是怪英文~~^^
2017/10/22 20:55
瀏覽1,626
迴響2
推薦0
引用0

日前有網友詢問《天下雜誌》英文版的可讀性,於是隨機挑了一篇文章(標題如上圖)試讀,狀況非常不妙,經查原文出自 World Economic Forum 的 India Economic Summit,不知道是不是「印度英文」。排除個人英文閱讀品味和習慣等因素(讀起來真的很「卡」),僅提出文章當中一小部份的文法問題共同分享探討。

首先看原文第四段第一個句子(如下圖),「從屬子句」的「主詞」we 並無「先行詞」(「我們」到底是誰?),勉強從前一段猜測可能是 people in Asian countries(作者誤植為 Asia's countries),但「主要子句」的「主詞」it 又沒有「先行詞」,連猜都不知道要怎麼猜。

從前文最後一行 (. . . , we need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is cycle.) 得知,應該是想表達「如果無法創造有利此一良性循環的條件」(If we fail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is cycle,),那麼正確的寫法應該是: 

Failure to do so will not be down to a lack of technical for economic capacity.

再往下看,之後的句子 (The build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planning know-how and the financing mechanisms to realize large-scale green development exist today.) 不但跟前一句意思接不起來,和後一句也不搭嘎,承上啟下的功能完全消失,成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斷點」,這種文章怎麼可能看得懂呢?如果真的有高人看得懂,尚祈不吝指點迷津。 

研判應該跟前一句的「歸咎原因」有關,那就要寫成:

Failure to do so will not be down to a lack of technical for economic capacity or such things as the build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planning know-how and the financing mechanisms to realize large-scale green development that exist today.

再下一句也很扯,it is something that . . . 的句型用來強調 something 很常見,但 it 是「第三人稱單數代名詞」,「主詞補語」something 做為「同位語」也必須是單數型態(如下圖 Longman 解釋),可是原文卻出現「複數名詞」conditions,如果要跟前句邏輯相通,需改寫成:

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at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need to be reevaluated and reformed.

下一段的第一句更怪(如下圖),will 當成「及物動詞」的用法(亟欲)本來就少見,而且句型為 will someone/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亟欲某人/物做某事),並無 will something into something 的用法,因此需改為:

If we are to will this necessary future to become a reality, . . .

之後的句子也有用字邏輯的問題,relationship 指的是兩者或多者之間的關係,其後固定接「介係詞」between 或 with,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 或 A's relationship with B,接「冒號」(colon) 實在有點創意過頭。既然講的是 building standards 和 labour market management 兩者之間的關係,應該寫成:

Successful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depends on a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s i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in) labour market management.

如果真的非用「冒號」不可,也應該是:

Successful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depends on a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s: i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in labour market management.

最後附帶一提,作者是用雜燴手法寫這篇文章,也就是夾雜「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拼字,再用類似直譯方式拼湊而成的四不像,是英語學習和使用上的大忌。舉例而言,文章中的 labor/laborer 都堅持用「英式英語」拼法的 labour/labourer,表示是以「英式英語」撰寫,但是某些字卻又維持「美式拼法」,例如 realize 的「英式拼法」應該是 realise,而 urbanization 的「英式拼法」也應該是 urbanisation 才對。

換言之,作者只知道「美式英語」字尾 -or 在「英式英語」中是 -our,卻不知道「美式英語」字尾 -ize 的「英式英語」拼法是 -ise,表示對「英式英語」並不熟悉,那何不直接用「美式英語」寫作呢?烙 Queen's English 會比較高尚嗎?令人費解!

從新聞英文角度視之,會有這種飄忽不定的用字風格,已經不是專業度問題,而是連基本的英文觀念都模糊不清,文章的可讀性如果不是零,也趨近於零。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語言
自訂分類:精選文章
迴響(2) :
2樓. kevin
2017/10/23 17:05
了解了,那我知道怎麼做了,謝謝大師開示:)
OK~加油囉~~^^ Tutor_Mike2017/10/23 18:35回覆
1樓. kevin
2017/10/23 05:43
大師,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是,我曾請教過一位出過很多英文暢銷書的英文名師(黃XX),學英文方法,以及推薦的英文網站。


她說可以多閱讀台灣的英文新聞,有助於學習如何用英語表達台灣目前發生的事,也才能跟外國人更深入的介紹台灣,而不是只是跟外國人很膚淺的閒話家常。


我個人是覺蠻有道理,連自己住的台灣都沒有深入了解,也不會表達, 反而只專注國外的事,好像有點是假台灣人的感覺。


重點來了,台灣的英文新聞(報導台灣的部分),大多是台灣人寫的,有中式英文的疑慮,那這樣不是學到不道地的英文?但不讀,又不知如何用英文表達台灣事件,那怎麼辦?


大師,請教您同意這老師的觀點嗎?又怎麼看台灣英文新聞中式英文的問題?或是有解決方法? 

任何老師出發點都是為學生好,這點要給予肯定,但老師講的話還是要先考慮邏輯通不通,再決定是否照著做。

寫國內新聞的人很多,從學英文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優先選擇母語人士寫的,再考慮非母語人士寫的,這是大原則,如果有分辨能力,再做篩選汰弱留優,自然不會讀到怪英文,才不會英文越學越爛。

你們老師以為老中才懂老中的新聞,老外寫的都是國外新聞,有可能不知道怎麼讀報,要不然就是沒有國際觀,可以請她來報名上課,我試看看還能不能救。

以本人為例,絕對不讀「中式英文」,因為根本看不懂,但從沒發生過無法用英文介紹台灣事物的狀況,如果你們老師會發生這樣的怪事,恐怕英文程度有問題。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並無對老師不敬之意,提供您參考囉~~^^

Tutor_Mike2017/10/23 11:09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