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談談「螫」(sting)和「咬」(bite)的假新聞~~^^
2017/06/29 07:46
瀏覽2,40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有人說,大學生英文能力低落,是因為不夠用功或素質欠佳,但卻沒人質疑老師的用功程度和素質水準,看完以下某位網紅英語名師的教學內容,相信大家會有一些新的體悟。

 

名師在講解一則美國「黃瘋蟻」(tawny crazy ants)入侵的英語新聞時,將 biting fire ants 解釋為「咬人的紅火蟻」,並表示 stinging red counterparts 中的 stinging 也是「會咬人的」,如此一來,豈不是 biting 和 stinging 變成同義字了?這未免太神奇了吧!

 

接著,名師再將 sting 解釋為「螫咬」,但螫是螫 (sting),咬是咬 (bite),sting 既然是螫,就不會是咬,反之亦然,怎麼會兩者混為一談呢? 

 

更妙的是,名師還特別造句「I got a bee sting.」來做說明 sting,但中譯卻是「我被蜜蜂『咬』了」,顯然名師對「螫」和「咬」的基本常識毫無概念,而且偏好將「螫」(sting) 解釋成「咬」(bite),但越是無知搞笑,越受學生歡迎,大學生英文程度低落、素質欠佳,乃意料中事,不足為奇。 

 

螞蟻種類繁多,有些會咬人,有些會螫人,「螫」靠的是螞蟻尾部的一根「螫針」(sting/stinger),而「咬」則是由螞蟻頭部的一對顎狀口器 (mandibles) 負責執行,兩者一個尾一個頭,可說前後有別、功能各異。

 

換言之,不同種類的螞蟻,攻擊方式也不同,必須根據新聞內容做明確解釋,不能憑個人喜好胡說八道。舉例而言,某些黑色的螞蟻(如 carpenter ants),尾部沒有螫針所以不會螫人,如果要做攻擊,是以頭部的顎狀口器來咬人,而且傷口無毒性。

 

原文中的 stinging red counterparts,是指「紅火蟻」(red imported fire ants) ,尾部有螫針可刺入皮下注射毒液(蟻酸),患部除灼熱劇痛外,若引發嚴重過敏,會導致暈眩、昏迷,甚至可能造成免疫力急遽下降而致命。

 

該篇新聞的主角 tawny crazy ants,亦即 Rasberry crazy ants(瑞斯貝瑞瘋蟻),雖然沒有螫針,但攻擊時會先以口器咬住表皮,再透過腹部尾端的周毛或酸孔 (acidopore) 排出蟻酸,使患部產生輕微疼痛感。

 

由此可知,原文 biting red ants 中的 biting 是「會咬人的」,而 stinging red counterparts 中的 stinging 是「會螫人的」,至於名師的例句「I got a bee sting.」,應該是「我被蜜蜂『螫』了」 。

 

「形容詞」biting 和 stinging 可以視為同義字的情況,跟「咬」和「螫」都無關,而是「嚴厲的」之意,例如,biting criticism 和 stinging criticism,都是「嚴厲批評」的意思。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語言
自訂分類:精選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