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流動..如千花影裡..逝去如斯.. .
文本
Cassirer認為人是文化的動物和符號的動物,非一般自然存活的動物可以堪比,作為物質與精神不斷翻閱書成的人生,當他的肉體脫離之時,他的靈魂依舊是流動的信仰..回到生命的初始..
C.Wright Mills所著的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更加清晰的提示,生命流動的形式是社會的構成根底,它以一種靈動的能量驅力,使得文化、信仰得以持續的凝聚、運作下去..個體倚附的複雜社會因生命流動的本質而賦予二個組成範疇,一個是神聖的世界,另一個是世俗的世界。
神聖世界裡的信仰、神話、教義傳說都具有一定權威性的真諦本質,這些本質所象徵的儀式體系嵌入個體的世俗生活中,常常會讓我們的想像超越了時間及空間;在時間上,自我只是身處歷史長河的一栗,當下的世俗生活深刻受著過去歷史的影響,自我所能意識到的,以及想去做的事,無一不框限在巨大典範所形成的規章尺度裡。
在空間上,現代快速變動的影像,讓個體意識延滯後發.. 感覺與思考的舊方式已然瓦解,然而新的思維架構卻是撲朔迷離;「失序狀態」(anomie)的意味,自我覺得難以面對「大社會」,與他人交互間的溫度無感應,在日復一日縝密規劃安排下的生活,就像被釘板在「重複撥放」那個按鍵一般,日子是倦怠無聊的重複節奏?或是像缺了氧..玩厭了的老狗心態?
世俗世界的生活,是一個理性計算的經濟社會,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個算術問題,亦可被化約成為金錢來對價。主體間相互的關係可用積分或微分來演算,相互的距離是以金錢來測量;社會性質重視交換價值「量」的多寡,輕蔑社會關係「質」的價值,生活在經濟、職業和計價關係紐帶緊扣的脈絡中,這是一個被掏空內容的生命狀態。
生命的流動,如千花影裡,逝去如斯.. .我感嘆在精確計量的內陸社會裡生活,此處直接支配主體行為的是物質上的利益為先,而不是神聖世界裡的信仰與理念,在地人際關係衍生的目的或動機皆有強烈的經濟性傾向,此現象已是內建於陸民意識中的一個常數了。每當我為了工作在各省的候機室裡暫停.. .鍊接..行進著.. . 我的心是處於流動不安的狀態,自問:「處於這樣的情境,過日子有什麼意義?」答案往往是個無解的謎題。最讓我深恐的是屬於個人的獨特性與本質上的完整性似乎漸漸消蝕中.. .遺留下來的只是為了工作、生活而被保留或被定形的東西..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5樓. yaduo2008/11/13 00:09價值問題很難一言以蔽之
很高興能在這裡交換個人的感受及經驗,你所談到的韋伯,略有涉獵,但不深入,只對他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討論稍有了解,有空會對你所建義的部份加以努力,首先謝謝你的不吝賜教!
但總覺得各種社會學的理論皆有其局限性,無論從宏觀的結構功能學派理論到微觀的部落社會調查觀察,都顯現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現象,所以對一個社會整體的評斷,很難一言以蔽之,特別是在現象、意義與價值之間總是呈現著複雜的關係。
中國在19世紀末開始面對的西文化的衝擊,在挑戰與回應的過程中一直都步履蹣跚,自鴉片戰爭以降,中國文化面臨著存續的問題,一時間,全盤西化論有之,中體西用論有之,立憲與革命、姓資與姓社等各種社會動員與爭論,終致生靈塗炭!
在文化大革命中,社會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改變,有論者謂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已花果飄零,但自改革開放後,一切又重現生機,反而有人反過來探討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與儒家文化之間的關聯,並謂在基督新教倫理之外,儒家文化是另一個與資本主義精神契合的例子。
概而言之,中國經濟富裕的沿海地區,以經濟為動力的精微算計,在台灣的發展過程中也不乏例子!也許正如古人所言,衣食足則知榮辱,中國由貧窮走向小康,尚有遠路,社會價值的重建,要假以時日!曾有一機緣向某社會學教授請教相關問題,當下該教授給我點示是「文化的問題不會立竿見影,它需要時間,可能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實在是太心急了,西方經歷一兩個世紀的現代化過程,我們希望濃縮在二三十年間一蹴而就!其實西方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劇烈的陣痛,法國革命的爆發是對君權的反動,社會主義的興起,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價值的反思與批判。
yaduo
野渡 / 原鄉人客棧
謝謝您的指導,很高興能與您互動交流!
因為全球化不可抗拒的趨勢,會產生全球一體化與分歧化交織在一起的必然現象,例如一面消費著西方高級的奢侈品,一面宣示發揚傳統溫、良、恭、儉、讓之文化美德。也就是說,在這種雙重意識相對的牽扯趨力中,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必須面對的是大陸社會人心更為複雜及多元的轉變。從上述面相回歸到您所說的文化非一蹴而就的問題,引用人類學者Firth對文化的詮釋:「長年累積的資源,包括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的構成要素,由某群人所繼承、使用、轉化、增添與傳遞,它是透過社會學習的方式所習得的行為。」這個概念意味著有一套共用的象徵系統,與社會群體內部息息相關,此象徵系統是具有累積性的,不斷地向前推進,同時也持續地包含與建構。換言之,象徵系統所彰顯的文化即是國土內群體的生活方式與態度。所以,我們討論的重點不在"一蹴而就"達成目標這個意識上。關鍵是大陸群體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問題,在近年最為警世之例,是源於中國已經有2500多年的端午民俗歷史,在2005年由韓國申報“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成功。另外,韓國在2008年末之前,將完成”整體風水地理”專案等的準備工作。其心了然若揭,在於攫獲我漢文化之精隨,即“易經”與中醫、風水等文化瑰寶。反思上述我悠久文化之不斷被他國覬覦,再看看擁抱資本主義的這裡人民,當他們大部分人已先富了起來,可以將生命的意義由生存的溫飽質化為生命價值的發揮,但是,令人悲憫的是貪婪之心依舊常存在斯,所以,這是生活方式與態度是否普世的問題,因為文化本身即是具有累積性,不斷地向前推進,同時也持續地包含與建構,其本質非"一蹴而就"。
冏冏 於 2008/11/13 18:33回覆 - 4樓. yaduo2008/11/12 00:38在神聖和世俗中擺蕩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世俗與神聖中擺蕩!
沒有理想的追尋,沒有價值的信守,沒有制度與法律的堅持,我們就淪落為生物層次的存活,唯物得像一頭野獸,人世間只是再現叢林法則!
沒有世俗的歡愉,沒有生物層次的溫飽,沒有物慾的滿足,我們就被抽離得像一尊神,不食人間煙火,沒有血也沒有淚!
我在大陸工作過兩年,那邊廂的人給我的感覺與理解,不全然是一個經濟人,他們也是在神聖與世俗之間擺蕩,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血有淚有生命的故事,有理想也有堅持,只不過我們彼此之間因成長社會文化的差異,交集不多,彼此的誤解倒不少!不過與基層工人相處的經驗,他們如果剛到城市打工,那種質樸、勤奮及單純與台灣的農村子弟很相像!
yaduo
野渡 / 原鄉人客棧
以系統/環境的差別做為觀察社會的角度,以及省思的方法,大陸社會的落差非常之大,您所說的質樸、勤奮及單純的個體指涉是a local phenomenon,這是內陸大西部不乏存有之現象,與沿海"唯物主義"的文化相對,產生社會矛盾的多元性及複雜性,有關具體的歷史宰制關係之分析,不妨參酌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的中國圖像敘事,在此書中指出理念與理想可以成為引發社會經濟變遷的真正獨立自發的動力;而在中國經濟突飛與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須觀察的是文化深層意識的觀照,著重在社會結構中的"價值"規範是如何落實在大陸民眾生活中的行動為要。
冏冏 於 2008/11/12 20:52回覆 - 3樓. joycelinlin愷悅2008/11/07 08:46謎
似乎,文末是疑問。請問您在尋尋覓覓追問有無答案嗎?一卷長生譜..誰知是,唯心問之.. 冏冏 於 2008/11/09 00:40回覆 - 2樓. 傑森2008/11/03 19:37同感
大致瀏覽文章,很能引起共鳴 , 很有見地
謝謝你的支持
冏冏 於 2008/11/04 19:54回覆 - 1樓.2008/10/31 13:58覺知生命
覺知生命
學習佛法
練習觀察感受
覺知無常
精進佛法
開啟智慧
了知生命
離苦得樂
明白生命真義
平安吉祥
無欠無餘的人生... 冏冏 於 2008/10/31 23:1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