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發起「巢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打蛇隨棍,日昨在臉書上說,「居住,是擁有幸福的權利,不應成為沉重的負擔」。
而高房價確實是時下受薪階級的沉重負擔,但對蔡英文個人來說,會是種沈重負擔?這點留待後面討論。
北部之所以房價貴翻天,除了因交通建設相對方便造就炒作話題外,國內外游資充斥,雙北好地段越來越少難覓,拉高了建商購地成本,再加上低利率,使得炒房者有侍無恐,都是不斷推升房價高的近因。
民國90年後,李規扁隨,扁政府時期也延用同樣方法救房市,注入超過兩兆以上資金救房市,替建商去化成屋,這兩兆資金最後多流到建商口袋,也幫銀行打消呆帳。
而民國92年後,在政府鬆銀根救房市下,原已奄奄一息營建業又生龍活虎,建商挟雄厚資金競相標地,拉高了購地成本,影響建屋成本與售價,又聯合售屋廣告公司炒熱了房市,寬鬆銀根讓投資客子彈充足,到處炒房,投資客賺到了錢又拿去買房,相對也養肥了建商,以逸代勞提高售屋價格,這樣惡性循環下,讓台灣房價一路堆高上去。
而當過行政院正副院長的蘇貞昌、蔡英文,也曾是此救房市政策推手之一,最後救了房市,卻苦了無殼族。到馬政府上台,此2000億低率購屋放款政策才喊停,改以青年第一次購屋低率貸款替代,縮小放款對象來抑制房價。
但2008年國際爆發金融海嘯,美國政府採取量化寬鬆的QE政策,接著歐洲又爆發歐豬風暴,同樣印鈔救市,低利率是整個國際趨勢,錢擺銀行利息跟不上通膨,股市也跌跌不休,過多資金無去路,買房成「保值」最佳工具,利率低,借錢都要買房子投資,整個資金往房屋市場跑,只要敢的人都賺到錢,但也將房價拉的更高、更貴。
對仍一路繼飄房價,逼得執政者不得不出重手打房,在供給面,如課徵奢侈稅,降低購屋貸款成數,限定建商土融額度等,來抑制房價;於需求面,大量興建合宜住宅,以降低中低收入的無殻蝸牛們負擔;在交易售價上,推動實價登錄政策,讓房市交易透明化,避免建商拉高預售價,更擬推動實價課稅,但仍無法壓下房價。
高房價形成高民怨,成為執政黨頭疼的棘手問題,每到選舉,便被拿來當話題,形成是種執政包袱。
話說2010年蔡英文出來選新北市長,被抓到住陽明山,未居住在新北市,於是編個理由刻意說:「新北房價一坪40多萬元,自己買不起」,企圖凸顯房價貴去挑撥無殼蝸牛族來怪罪執政黨,以擄取選票。
蔡英文嘴嫌房價貴,她買不起,結果馬上被新聞媒體打槍,同時間她一出手,卻在新北市永和買水岸豪宅兩戶,合計超過100坪,當時一坪40萬,今天可能從60萬起跳,蔡英文也算是搭上了房價上漲列車的受益者。
蔡英文為不落人話柄,想到新北市來住買房子,無可厚非,有錢並不是罪惡,也不是不可買房。至於她的房事所以被拿放大鏡檢驗,始作庸者是自己,邊罵房、邊買房的「嘴嫌手買」矛盾行為。
蔡英文陽明山有別墅、北市有房子住,她要是認同新北市,想進駐新北市,大可租個房子便可解決,砸重金買房子,就如要喝牛奶去牽頭母牛回家養,沒道理。說穿了!還不是看準當時新北市房價會繼續漲,這是整個房市供需趨勢,任誰都無法壓制,購屋是她個人投資理財的工具之一,她才會去買房。
諷刺的是,如今蔡英文可能認為選民都是淡忘的,她曾罵「房價貴,卻又買貴房」的往事已船過水無痕,得了便宜又在賣乖,在年低七合一選舉,又拿房價當選戰工具,左手「買房」投資當提款機,右手「罵房」當提票機,玩的出神入化,可謂「兩手策略」的高手,高高手。
- 9樓. 橡皮圈2014/10/06 21:20
樓下老石頭兄:
那是「夜總會」之地 怎敢與「好兄弟」爭討居住正義嘛
當然要找塊最貴之處「鬧」才有效果呀
- 8樓. 老石頭-old rock2014/10/06 02:22這些人怎不到蔡英文老爸的大墓園去夜宿,討居住正義?
- 7樓. rosy2014/10/05 10:55在帝寶旁蓋一樣大樓 便宜到每坪15萬就可以了
看不得別人好不如讓別人住得覺得貴 - 6樓. 還有2014/10/05 10:30《自由時報》每天高呼居住正義,實際上卻在炒房;利用媒體大搞反中,
但旗下的聯邦銀行卻大開人民幣定存的方便之門,大賺兩岸和平的紅利。他認為,若林榮三真的愛台灣,
就應將瓏山林所有建案,依照帝寶落成前的房價賣改台灣人民。 - 5樓. pbl2014/10/05 10:28民進黨公職人員哪個不是房價上漲的受益者?難怪都噤聲
- 4樓. 哼哼2014/10/05 10:151999年國民黨李登輝處理黨產,將中廣土地售給宏泰建設,即是自由時報林榮三的三重幫,才有了帝寶,揭開十多年來炒地炒房與房價高漲的序幕。
- 3樓. ㄚ部拉2014/10/05 09:52抱歉哼哼
抱歉!因貴回應行太長,使得部落格整個版面跑掉,故刪掉貴回應,可調整段落後,再回應。 - 2樓. 蘇信2014/10/05 07:36他老頭的墓地就佔地兩甲!
- 1樓. frank0606062014/10/05 06:29
2000年,蔡英文出來選新北市長?
謝謝提醒,已更正 ㄚ部拉 於 2014/10/05 08:5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