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昭明文選易解及欣賞》自序
2013/11/11 14:24
瀏覽1,744
迴響0
推薦0
引用1

《昭明文選易解及欣賞》自序 

      原作者:梁昭明太子、蕭統

    《昭明文選》,簡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死後謚「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

    「選學」在唐朝與《五經》並駕齊驅,盛極一時。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謠曰:「文選爛、秀才半」。延至元、明、清,有關《文選》的研究亦未嘗中輟。

     原版是宋代淳熙年間尤袤所刻之李善(630年-689年)註本,他是廣陵江都(今江蘇 揚州市)人。唐高宗時期學者。

     以後有五臣注(唐玄宗開元年間,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和李周翰五位文臣所注)合原來的李善注本,則稱六臣注。

     原為三十卷,加注之後,因為字數太多,所以分成六十卷。清代胡克家之《文選考異》共十卷附在後面,那是不同版本、文字考察的參考資料。

    《昭明文選》的文章,非常漂亮。可是自從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後,不要說能懂、能欣賞的人很少,就是一般的文言文,專學國文的,也不見得精通。

    文章當然要講究華美,也就是藝術化。這是《昭明文選》選文的特色。可是太注意詞藻的華麗,反而忽略了內容、意思與氣勢的完美,那也不對。所以韓愈「文起八代之衰」(三國、魏、晉、宋、齊、梁、陳、隋),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只注重內容、意思與氣勢的完好,而反對文章的華美和藝術化,更是不對。所以古文運動也是矯枉過正。而民初的白話文運動,就鬧得更不像話了。至於台灣曾經有的「去中國化」,那連中文都要打倒,就非搞到亡國滅種不止。

    《昭明文選》好懂嗎?真不好懂。不看註解當然不懂,看了註解更加不懂。原因是,歷來註解的人,並不是直接解釋文章的意思。而是提供一大堆參考資料,像是百科全書或類書一樣。你看了以後,對於前後文意,全然無法貫串。所以越看越不懂。

    所以,現在大家研究《昭明文選》,都是從雞毛蒜皮的問題,寫上千萬字洋洋大文,看來很唬人,真正懂的,實在不多。

    研究《昭明文選》的正路,是要能讀懂,能欣賞,能體味,能背誦,甚至可以寫出像《昭明文選》一樣優美的文章。只研究,又似懂非懂,那只有自欺欺人。我看現在註解的書,大概沒有一本可以達到這樣的境地。

    這麼好的文化遺產,被遺漏了,實在可惜。筆者希望鼓其愚勇,用最簡單易解的文字,加以詮釋,並指出欣賞的路徑,你只要對照我的講解,立即瞭解。希望不要你浪費時間,而能快快地上路。而好學之士,能夠由其中得到好處。

    解讀古書、古文,看來容易,但是如不能精通原文又精通白話,是不容易辦得好的。有的人講解古書,什麼意思?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懂。這樣的人我見多了。筆者研究、教學中文逾四十年,自認為稍有心得,懂得門道的人,就知道,這講解與那講解就是不一樣。喜歡文章、熱愛中華文化的人,盍興乎來!

    中華民國102年孟冬,歲次癸巳,國家文學博士遼北張成秋序於台灣新竹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