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詩、文的平仄問題
中國字分平仄,平仄是聲調的兩類。假如在文句中能把平仄調配得很和諧、
很好,則文句可有異常的聲律美,這是中國文學的特色之一。
中國文字的聲調,可分四類。在國音中,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
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這在學過國音的人都知道的。但元朝
以前,國字的四聲則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舊四聲與現代四聲的差別,就
在於現代四聲沒有了入聲。過去的入聲字分配到平、上、去三聲了。而現代音,
又在舊四聲的平聲字中,區分其較小的差異,而分出陰平、陽平。
在分辨平仄的時候有了困擾。其實也不難。國音第一聲(陰平)、第二聲(
陽平)自屬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自屬仄聲。舊四聲的平聲仍
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自屬仄聲。
新文學當不甚講求平仄,唯舊文學講求之。然,舊文學慣用舊四聲,則現代
人不諳舊四聲者當生困擾。為破此障,我主張用國音四聲來分辨就行了,因為現
代人都熟國音。
在文字排列的感覺上,平聲與仄聲念起來,感覺就是不一樣。把感覺不一樣
的平聲與仄聲,適度地調配好,念起來就是有美感。一種音節與音律的美感。這
就是本文討論的重心。
在對聯中,是一定要講求平仄的。(不一定要講求押韻)至少一副獨立的對
聯,上下聯的末一字一定要講求,否則是最大的敗筆。這很簡單的。面對著對聯
,右邊的是上聯,先念;左邊的是下聯,後念。上聯最後一字是仄聲(三、四聲
),下聯最後一字是平聲(一、二聲)。完了。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一副對聯,連這起碼的規矩也不遵守,那就真正是外行。如果一副現成
的對聯,請你拿去貼,你只要注意末一字是仄聲的那一張貼右邊,末一字是平聲
的那一張貼左邊,就不會錯。如果這都搞不懂,那人家會笑你,不但不會作聯,
甚至連現成的對聯也不會掛,真是太遜了。
那對聯其他部分的平仄怎麼辦?是否每一字都要追究?我以為能力弱的,只
要能守前述的規定,就是很好。如行有餘力,當可往下談。其實,任何對聯也不
需要字字講求平仄的。只要講究「讀」的地方就好。任何一個長的對聯,都可以
看成一字至四字的短聯組合而成。只要注意這些短聯最末一字的平仄,也就是「
讀」,那就OK。如
霸王 軍營,亞父 丹心 撞玉斗;
平 平 仄 平 仄
長安 酒肆,洞仙 狂興 換銀龜。
平 仄 平 仄 平」
這一個對聯,除了王與安,都是平聲,不對外,其他都平仄相對。遇到不對
的時候,有兩個解釋,一是古今音的問題。(某字古人念平今人念仄,或古人念
仄今人念平);另一可能就是作者的疏漏。疏漏太多固然不好,但是一點小地方
的疏漏也可不必太過計較。
假定把上聯的平仄,看成
仄 平 仄 平 仄
平 仄 平 仄 平
可以發現平或仄是不會過度集中在某一區域的。簡言之,就是要把平或仄適
度的穿插,並使上下聯相對位置的字能互相相反,而夠成音律的變化之美,那就
對了。
其次講到詩的平仄。古詩的時代,尚未發現平仄,白話詩要自由,不講平仄
,那就不說。近體詩講平仄,五言絕句基本句法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是五言律詩,則再重複一次;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是二、四、六、八句押韻。如果第一句也要押韻,則首句(律、絕同)可
改為:「仄仄仄平平」。
這是仄起,如要平起,則首句可作「平平平仄仄」。如果第一句也要押韻,
則首句(律、絕同)可改為:「平平仄仄平」。
至於七言律、絕,很簡單,只要在五言詩每句的前面,遇平平者加仄仄,遇
仄仄者加平平二字就行了。
近體詩分律詩、絕句,五言、七言,押平聲或仄聲,平起或仄起,首句入韻
或不入韻,所以共有二的五次方(三二種)格式。另外還有凹韻凹救等技巧,其
複雜可以想見。如果一一記住這些格式,然後才能寫詩,那真是一件要人命的事
。何況還有押韻,古韻跟今韻又不一樣;還有文字的障礙,必須用現代人都不太
熟悉的古文去寫,難怪會寫的人會越來越少了。
友人張仁青教授,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許多繁瑣的寫詩規矩,最後又列舉了
數十種大部頭的書籍,認為不如此不能寫詩。我看了一下,乖乖,這還得了!不
要說一般知識份子作不到,就是大學的中文教授又有幾人能做到?照此要求大概
全天下只有你張仁青一個人作得到了。
我作一個調和:這些規定我們不是不知道,但是如果在這些限制下,我一個
字也寫不出來,那就暫時不講限制(平仄規矩),先作出來的好。不過最起碼的
規矩還是要的:
獨立的對聯,上聯最後一字平,下聯最後一字仄。近體詩,雙數句子末一字
押韻,押平聲則一律平聲,押仄聲則一律仄聲。不押韻的句子末一字,要與押韻
的句子末一字平仄相反,以求變化。這就好了,行有餘力,再遵守全部的規定。
其實近體詩的平仄也是可以商量的。譬如每句「一三五(字)不論,二四六(字
)分明」。而更精密的說法是:每句一讀之字,要講平仄就對了。五言律絕是二
字一讀、三字一讀;七言律絕是二字一讀、二字一讀、三字一讀。只要在這「讀
」的地方講究平仄就很好了。
我作詩可不顧這麼多,只守最起碼的規定,寫出最富詩意的句子,寫好後,
念一念,音韻不美之處再調整一下,經過幾次試驗,寫出的詩也漸漸能暗合較嚴
格的規律,同伴的肯定也越來越多。
最後,談文章的平仄。如果是散文,只要念起來平仄好聽,也就可以了。文
中如偶用對仗,就遵守獨立對聯的平仄規律。如果是駢文,因為是把對聯組合起
來所造成的文章,不是獨立的對聯,故末後一字允許平、仄,仄、平;仄、平,
平、仄交互運用。當然如果是仄、平,仄、平……一路到底,也未嘗不可,只是
缺少了錯綜穿插的變化,在美感上有所欠缺而已。至於「題詞」一般是四個字,
第二字如仄,第四字就平;第二字如平,第四字就仄。而祭文、頌詞等,四字一
句的韻文,每句末一字,則應該是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一
路排比下去。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