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幾年崛起的平價品牌Lativ,最近宣布將委外製造,不再遵守「台灣製造」的教條。消息一出,馬上引發討論,多數以負面攻擊居多。根據蘋果日報的報導,2011年發40個月的年終獎金(新聞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951700/IssueID/20120111),根據商業週刊的影像採訪報導,2010年年終獎金也可能是10個月(新聞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E_artmohewY)。
如果撇開「台灣製造」的標語,我們都會覺得Lativ實在是台灣優良企業,能賺錢,也願意與員工分享。但由於Lativ於2008年起家時唱起標榜「台灣製造」的高調,於是顧客群或粉絲群先入為主買它的理由不是款式、設計等與美感有關的元素,而是一種消費救台灣成衣製造業的心情,是一種支持「台灣製造」的意識型態,與服裝的美感無關。所以,當Lativ選擇「唱高調」的模式起家,消費者以「高調」來檢視它也就不為過了。
至於Lativ所消費的「台灣製造」與「保護夕陽工業」標語,基本上是商人特質,商人本來就是什麼都賣,政治口號也可以作為行銷策略,所以不驚訝。而經過實際商業實證後,證明台灣紡織業已經不能負擔這種平價大眾服飾,而應該以「特色、小眾」為訴求。但由於「特色」太冒險,不確定市場是否接受,且多數人習於快速賺錢,因此台灣紡織業多數不敢冒然改變,因為跟他們以往快樂賺錢的邏輯不同,他們也會怕。然而,若他們經營思維不改變,就只有接受淘汰命運。
幾年前,雲林的毛巾製造業者來台北抗議大陸毛巾傾銷,現在雲林業者發展出「蛋糕毛巾」,讓一條原本10元左右的毛巾變成「65元」的毛巾,就是一個轉型成功案例。同樣的,紡織業者、或成衣代工業者也必須思考轉型,畢竟消費者有喜歡廉價商品者,也有喜歡高價有品質商品者,就看業者以哪一種消費者為訴求了。
而另一個品牌Lanvin,原本是法國品牌,但被聯合報系家族成員買下,從此成為「台灣品牌」,而且是被西方時尚圈高度認可的「時尚精品」,但它的設計師是老外,它的生產地應該不在台灣,但它就是有名,價格高,照樣吃得開。基本上,它是「台灣品牌」,也算「台灣之光」。只是要將Lanvin的法國意象與台灣結合,似乎要花點時間。但最起碼,在歐美的時尚精品界裡,台灣因它而佔有一席之地。
從Lanvin看Lativ事件,我想台灣的品牌還是以「價格」為主要思考,比較少以「特色」為主,這也反映出台灣市場消費者的特質,就是「俗又大碗就好」,品質或美觀其次。當然,七年級、八年級的小朋友陸續長大進入社會,這些新一代的消費觀念或許可以拯救台灣品牌。
最後,希望大家朝「支持台灣品牌」方向,比如說,時尚品牌Lanvin與夏姿這兩個讓台灣站在國際舞台的品牌(新聞來源:http://m.cw.com.tw/article.jsp?id=5001709),就是該大力支持的對象。每年買一兩件台灣高價品慰勞自己,也是一種「愛台灣」的具體實踐啊!
- 9樓. chhars2014/01/27 01:21
還有也些文創的行銷很好笑
就是常常只打一個類似ABC這樣的名字
就活脫脫要世人都知道你在幹碼的,能提供什麼價值給人群!
鬼
誰會知道你門道賣什麼葫蘆
中油那麼大,也不敢把石油兩個字拿掉
全家那麼大,也不敢什麼都不講大家就會知道他是甘阿店~擱還你的家咧
文創偏偏就會這樣
一個LOGO就活脫世界的人都該懂,不懂的就是凡夫俗子
還不出門行銷,更別說誰會知道有這個名字
雲門也知道要放張舞者的圖,一堆文創卻是寫個創業名稱加一個浮雲~就以為能開賣了
暈倒
有哪一家的行銷敢在世人都不知道他是誰的情況下,敢這麼做的
王品在沒有知名度前,也是要打出牛排兩個字
而不是一開始就只寫兩個王品,然後要路人猜這是捨麼鬼東西八年後再來看您的留言,還是感謝分享行一 於 2022/09/26 16:58回覆
- 8樓. chhars2014/01/27 01:03
歐洲大街充滿美感,舉世無雙
它的立足點也是實實在在的可用建築
不然在美的建築一夕間倒
依舊很快消失在世上,更別說有人會去理睬~可能還被人告到翻路上死傷無數
在貴的衣服~也能穿上身
而不是買了掛在牆上,管你誰設計的依舊會消失在世界上毛巾業者懂行銷的重要性,求美之後更懂價格的重要性在哪
就像無印良品~重設計但價格卻是全民可消費的起,最重要的是那是可以使用的
而不是高價設計一個夢幻廚房,卻連一台烤箱也塞不進去
在來怪消費者有病,那設計者才是本末倒置的不切實際患者
等到賣不出去,在來怪消費者、怪政府,怨大家不識貨?
不能用的東西硬要買來用才真的叫不識貨,更會被人傳承千古笑話
- 7樓. chhars2014/01/27 00:57
設計時尚講白的
不能貼切在人們的生活中,一切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空談
就像明知行銷很重要,還是關起門來不談行銷
沒有哪個知名文創是沒靠行銷才站出來,不應該只要大家盲目接受掛一個文創
就顯得文創高高在上,實際上是脫離現實之作
設計開宗就是掛在需求之上
不是設計一個如夢似幻的東西,賣不出去在來怪消費者不懂美學是什麼
沒有哪一個全球知名的美學,是虛幻摸不到不能用的
不然隨便找一個幼稚園的來都能畫出抽象畫,跟現實意義又何在?
這才是文創真正的盲點
講白的乞丐也比文創人才強,因為乞丐還懂要出門去行銷自己才能討到飯吃
有哪個乞丐躲在家中就能天上掉下零錢,台灣的文創就是躲在家中希望天上掉下零錢
實在話,比乞丐還不如~卻幻想自己是仙人!
自我感覺良好還要怪沒有伯樂來賞識
話講的有點白~請見諒
- 6樓. little2012/02/13 23:45台灣製?
剛剛看到最新的新聞,lativ 決定把產地標放回去我有點點搞不清楚相關法律規定,是說廠商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在自己的商品標示產地嗎?感覺消費者不被尊重耶lativ吸引我的原因就是標榜台灣製造ㄚ˙現在的狀況讓我覺得買net, hang ten,giordano 都一樣,不是嗎?台灣的人力成本根本不適合再往幾十萬件的便宜貨發展(這是大部份人都可以體認的事實)我們當初被打動是因為看到一個有理想性的商人生想做一些事 ,所以lativ吸引的消費者應該有一部份是像我這樣的人-買衣服+愛台灣‧ 幾年後成就一個年收40億又傲慢對待消費者的廠商,實在是當初矢未料及啊。消費者不被尊重很久了,因為這個標是可以造假的。
再者,若真的買到「英國製造」也不必高興,因為那是在東倫敦的印巴孟三國移民的血汗工廠來的。
Net跟Hang Ten是台灣牌,Giordano是香港商,且材質稍微好一點。
商人的理想是在理性算計中產生的,就像政客說的口號一樣,不能太認真。
至於Lativ的傲慢,是它的公關部門出了問題,相信它學到了這一課。
行一 於 2012/02/14 21:38回覆 - 5樓. 安歐門2012/02/11 02:11台灣時尚?
愛就愛,不愛就不愛,純粹個人高興,和「台灣」有什麼關係?
台灣人一天到晚強調「台灣之光」,因為稀有嗎?其實相當無聊。
走向世界必需依賴實力,吹噓宣傳是沒有用的。
台灣土生土長的一流國際水準人才(例如曾雅妮),
那才叫做台灣之光,扒著外國的「台灣之光」有什麼意義呢?
沙塵人間滌心垢.虛擬世界洗真情.
先講大的概念部分,細節部分再談。
首先,「本土認同」或「台灣瘋」,基本上是「衣食足知榮辱」的循環。馬斯洛的六大需求也是這樣的概念,從基本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求等一步一步上去。
而「台灣之光」是多數在台灣的人沒辦法在國際上被看到,且又有「加入聯合國」、「國際化」的政治意識,因此看到跟台灣人有關的人事物被歐美媒體報導,便會有一種心理投射,產生與有榮焉的心理。
如安老大所說,實力是真的,吹噓是假的。
文化創意產業也很弔詭地,將民生議題與文化認同結合在一起,也是一種「我們應該順著自己的生活習慣與傳統文化來設計、生產相關商品」的概念,突然又有「認同感」問題產生了。
順著安老大的用詞,台灣人忽然發現:我們好像沒有發揮自己的「文化實力」。
國際化難道是一張「東方模仿西方」的單程車票?
吃滷肉飯與吃漢堡是兩個不同文化認同的消費模式。換個角度想,一個美國白人,會想吃滷肉飯嗎?美國漢堡賣到台灣,台灣人接受,為什麼台灣人不賣滷肉飯給美國人?或者為什麼美國人不容易接受滷肉飯?台灣人有在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努力行銷「滷肉飯是一種休閒飲食生活文化」的廣告嗎?台灣人有像麥當勞那樣瘋狂地撲天蓋地投資數百億資金來做漢堡的廣告嗎?
沒有,台灣人有苦幹實幹的實力,但似乎沒有像歐美行銷吹噓騙人的能力。
提到流行時尚,如同前面Nothing Special的留言(上一篇),這是強國、甚至歐洲貴族才有定義流行文化的權力,歐美媒體一面倒地為自己(白人國家)吹捧塑造出「時尚」這個意識型態,它貫穿電影及媒體工業,讓西方美學及服裝款式(如西裝、洋裝)主宰整個市場供應鍊裡。早期台灣製造的出口品,也是洋人定義的款式與格式,一點都沒有台灣人生活習慣的影子。
於是,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刺激了這一塊空白,於是台灣興起一股「尋找台灣風格」的過程。當然,說的人多於做的人,甚至說的人自己也沒買多少「具有台灣生活文化與風格」的設計商品。畢竟,這種創新,要做,不難,但要賺錢,很難。多數人(包括台灣人)選擇比較容易的賺錢方式,也就是幫西方人做他們想要的東西,賺勞力代工錢。至於「台灣之光」,就因為有少數的台灣人不畏艱難地去實踐他們的理想或夢想,在國際上被看到時,大家又來一窩瘋地讚美。這是一種自卑與自大糾結出來的讚美,但這也是西方文化霸權下的無奈。
但話也講回來,要玩籃球、高爾夫球玩到拿國際比賽冠軍,才會被西方媒體吹捧;但玩具有漢文化特色的扯鈴、踢毽子,也無法被西方媒體讚美(了不起當雜耍特技這種花邊新聞),因為西方人不玩這些東西。
這是一種不公平~
至於更多可以寫的,等候面幾篇再說。比如說扯鈴、踢毽子這種個人遊戲,也可以當作「禪」的精神,哈哈哈
安老大有任何其他想法,歡迎留言。各位的留言,不論是贊同或質疑,都是刺激我動腦寫作的動力。
謝謝光臨
行一 於 2012/02/11 21:49回覆 - 4樓. 墨蝶2012/02/10 14:53E
金字塔分三層
台灣人口偏低
美學基礎教育不足
台灣設計並非最優秀
但看看德國 IF 比賽台灣得獎的產品亦可見逐已進步
所謂時尚,都是包裝出來的,
時尚最大市場的欺騙者是品牌商,消費者僅是追隨罷之。
努力培育台灣新設計概念的願景,需靠專業支持啊!謝謝來訪
但美學有因地區歷史及人民生活習慣而有所不同的觀點。當前在以西方知識為基礎的年代,台式美學無法流通西方世界。一如兩百年前,中國以自己的知識系統為主,也不流行歐洲美學。
至於IF比賽,看領域而有所差異,當時在倫敦混的時候,由於多以平面設計、金工等相關朋友居多,因此對IF接觸不多,倒是台灣似乎很熱中這個獎項。但我相信這機構會特別針對台灣等亞太國家想「國際化」的心理,提高申請費用。這是西方霸權一貫的模式。
至於「時尚」,是一個由一小撮人,聯合貴族及文化工業(電子傳媒為主,出版為輔),所創造出歌舞升平的假象。這也算是行銷成功的地方~所以西方人鼻子長不是沒道理的,會騙人啊~哈哈哈
行一 於 2012/02/10 21:39回覆 - 3樓. nothing special2012/02/10 11:16我錯了
我太早掀底牌的 ...
(總共不就是52張牌 學數學的人真無趣
所有的排列組合 都在腦裡想一遍
就沒興趣 下場玩一把了.
麻將的組何複雜些 可也是可以想像的
難怪 我們家人都不愛和我玩 -- 老是不按牌理的要掀底牌!!) - 2樓. nothing special2012/02/10 10:42時尚產業
是由奢華的皇室、貴族 歿落之後(法國大革命也) 走入民間的
這時尚風 由上流階級流殤到平民 也是走了百多年
臺灣 有沒有這時尚的背景、條件? 有沒有夠強 創造出這產業的文化?買下一個廠牌 就能走入國際?
Yes or No 兩者皆有可能
不必然就是Yes.華人在時尚界有name的
大概是 王薇薇&王治剛 (am I having his name correct?)
兩人都不是臺式的本土風
你想想看 這是甚麼道理呢?老大,你真的一針見血啊,我還在慢慢創造這個結論的氛圍哩~哈哈哈
這結論太快出來,會有許多人不解的
因為在台灣遠觀,體會不到這些歐洲沒落貴族的威力~
沒想到你在美國可以體會到耶~佩服佩服~
你講的兩個人是否是Vera Wang與Jason Wu(吳季剛)?
但我喜歡Alexander Wang,比較有個性些~XD
行一 於 2012/02/10 11:07回覆 - 1樓. blue phoenix 賀瓏做錯的事-渣男養成記2012/02/10 07:49不好意思
這兩個牌子
我一個都沒聽過
blue phoenix
Lanvin在2001年被王效蘭女士購買前,是個快關門的品牌。一如Fendi也曾快掛掉過,後來也是起此回生。Lanvin就是被王女士妙手回春的。所以,沒聽過也很正常,因為之前快掛了,是這十年又慢慢爬起來。再者,不記得也是好事,代表妳沒被媒體灌毒,哈哈
至於Lativ,是台灣新興的網路購物的國民品牌,也是這四年的事,不知道也正常~我之前在倫敦也不知道...
行一 於 2012/02/10 10:2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