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臺灣第一香—臺南西港慶安宮
2018/06/13 23:14
瀏覽3,68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有緣見識西港慶安宮戊戌香科轄域遶境第二天入廟繳令及送王的過程,對於地方自發動員的宗教活動能量印象深刻,但對臺灣第一香完全不了解,黃文博(2008)「臺南縣民俗活動西港仔香各庄廟有關文物調查報告書」第二章「臺南縣民俗活動西港仔香的歷史與發展」對其源流說明詳細,與所見若合符節,就感興趣的部分摘錄於下:

「西港仔香」係「西港仔刈香」的簡稱,「刈香」是臺南縣市特別是曾文溪南北兩岸一帶對大型的神明遶境的稱謂,其特色在於龐雜的陣轎、遼闊的香路、綿長的蜈蚣陣與地方人事的總動員等。臺南縣的刈香計有四地:西港慶安宮的「西港仔香」、佳里金唐殿的「蕭壠香」、學甲慈濟宮的「學甲香」和麻豆代天府的「麻豆香」;另有由「西港仔香」所分出的「土城仔香」,此香由臺南市土城仔聖母廟主辦。「西港仔香」由西港慶安宮主辦,曾文溪南北兩岸的「96村鄉」共同參與,每逢丑、辰、未、戌年的農曆4月中下旬舉行,主要內容分「刈香」和「王醮」兩大部份,屬「香醮型」的民間廟會,初期僅係「西港仔堡」境內的遶巡活動,後隨海岸線西移及台江陸浮而逐漸擴大香境,以至有今日的廣闊轄域。

一、西港仔

西港仔位處佳里鎮之南,曾文溪北岸,因在「直加弄港」(安定鄉)之西,乃稱「西港仔」,與「外渡頭」、「蚶西港」同為清代台江北岸的汊港。清中葉之後,台江逐漸陸化,「西港仔」遂失去港口機能,清道光15年(1835)正式設為「西港仔堡」。

西港玉敕慶安宮

西港玉敕慶安宮主祀天上聖母,同祀中壇元帥與境主公(城隍爺),後由天上聖母請旨、玉皇大帝恩准欽命代天巡狩,增祀十二瘟王,即子年張、丑年余、寅年侯、卯年耿、辰年吳、巳年何、午年薛、未年封、申年趙、酉年譚、戌年盧、亥年羅等。

日人相良吉哉昭和8年(1933)的「臺南卅祠廟名鑑」記載,西港慶安宮創建於清康熙51年(1712)6月1日,由「謝厝」謝大存(或云「打鐵庄」王長泰)首倡醵資1500元而草建完成。乾隆年間,境民合資首度重修;道光27年(1847)進行第二次重修。此次重修工程浩大,完成後舉行首科王醮,並議定此後三年一科,於丑、辰、未、戌之年舉行,為今日香醮之濫觴。

明治34年(1901)第三次重修;昭和5年(1930)進行第四次重修。民國34年(1945)玉敕代天巡狩南巡至臺南開基玉皇宮,受玉皇大帝敕封為「玉敕慶安宮」,此後,廟名冠以「玉敕」兩字。民國36年(1947)做戰後首度大重修,逐年修築廟貌,民國44年(1955)竣工,為第五次重修。事成,隆重舉行「乙未香科」(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83)。

民國60年(1971)董監事大會議決通過拆除重建,逐年進行工事,全廟以金箔安裝,民國76年(1987)完成「金大廟」與香客大樓之建築,並於同年10月7日舉行落成盛典,為第六次重建。

西港慶安宮地佔鯉魚穴,鯉魚在民俗乃高貴吉祥之物,可祐香境天地鍾靈、山川毓秀,可庇境民居家平安、豐收富貴,因此鯉魚成為慶安宮和善眾的崇奉靈祇和裝飾神物,是金大廟的一大特色。

三、「西港仔香」的發展

西港慶安宮每逢丑、辰、未、戌三年舉行一科香科大醮典,一般叫「西港仔刈香」,俗稱「西港仔香」。初期僅係「西港仔堡」境內的遶巡活動,後隨海岸線西移及台江陸浮香境逐漸擴大,今日的轄域橫跨曾文溪南北兩岸。

    西港慶安宮的香科大醮典,可分成七個階段:

階段

科次

時 

  名             

  備            

01

01-14

1784-1823

八份姑媽宮請水時期

‧1784年姑媽宮撿拾王船。

‧13庄→24庄→36庄。

02

15-21

1826-1844

慶安宮曾文溪請水時期

 

03

22-24

1847-1853

慶安宮香醮請水時期

‧1847年首建王醮。

04

25-30

1856-1871

慶安宮往媽祖宮仔請水時期

‧1856年改往鹿耳門媽祖宮請水。

05

31-52

1874-1937

慶安宮往鹿耳門請水時期

‧1871年媽祖宮毀於洪水。

‧1874年改在舊廟址水路請水。

06

53-59

1940-1958

慶安宮往土城仔請媽祖時期

‧1940年因交通不便改往土城仔請媽祖。

07

60-

1961-

慶安宮往天后宮請媽祖時期

‧1958年西港與土城仔斷香,改往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

相傳乾隆49年(1784)某日,今西港東方八份姑媽宮陳姓庄民於曾文溪畔「十八欉榕凹湖仔」發現一艘書寫「代天巡狩」的王船,據傳係放自安定鄉蘇厝村長興宮,庄民共議迎回供奉。由於神威顯赫,乃聯合附近村庄舉行遶境活動,分別是姑媽宮、八份、荔枝林、烏竹林、雙張廍、下面厝、管仔寮、檨仔林、後營、土庫、下宅仔和打(拍)鐵庄等十三庄,並議定三年舉行一次。遶境以至王船泊靠地「十八欉榕凹湖仔」請水為主,是為第一階段「八份姑媽宮請水時期」(郭慎德,1979、黃丁山,1980、陳主游,1983)。「八份姑媽宮請水時期」參與的村庄逐漸增多,由初期的十三庄擴大為二十四庄,再擴大為三十六庄。

二十四庄加進了西港仔、堀仔頭、南海埔、茄苳腳、瓦厝內、田仔墘、頂中洲、下中洲、蚵殼港、中港和東港等十一庄;三十六庄又加進了外渡頭、檳榔林、鎮山宮、潭底庄、海寮庄、大竹林、大塭寮、新港庄、蚶寮庄、芋寮庄、蘆竹崙和劉厝等十二庄(方淑美,1992)。

道光3年(1823)7月,曾文溪大水,傳說中皇敕「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下馬樟牌」被洪水沖走致香火中落,無法再辦遶境請水活動,三十六庄長共同擲筊請求神示,同意由三十六庄之一的西港仔慶安宮接辦。「八份姑媽宮請水時期」前後共辦十四科,第15科起便由玉敕慶安宮接辦,此後即進入第二階段「慶安宮曾文溪請水時期」(黃文博、黃明雅,2001)。

嘉慶、道光以後的台江,日漸陸浮,向西移墾者日多,八份姑媽宮因洪水而庄衰人遷,無力舉辦遶境請水活動;而西港仔在此時已形成街市,為三十六庄的中心,遂由其接辦。

道光6年(1826)西港仔慶安宮接辦三十六庄的遶境事宜,沿舊例前往曾文溪畔「十八欉榕凹湖仔」請水,前後七科。道光27年(1847)慶安宮因廟宇重修落成舉行慶成王醮和擴大遶境,由此科開始有王船祭典,形成香醮合一的信仰形態,也是慶安宮逐漸整合「西港仔堡」(1835年設)的開始,進入「慶安宮香醮請水時期」的刈香第三階段。

「西港仔堡」在道光15年(1835)設堡,轄二十四庄,刈香以二十四庄為香路應該較為可靠,庄頭名稱依同治年間的「臺灣府輿圖纂要」記載,分別為:姑媽庄、八份寮庄、荔枝林庄、烏竹林庄、雙張廍庄、檨仔林庄、後營庄、土庫庄、打鐵庄(以上九庄為「姑媽宮請水時期」之十三庄內者);西港仔庄、堀仔頭庄、南海埔庄、中洲仔庄、蚵殼港庄(以上十四庄為「姑媽宮請水時期」之二十四庄內者);外渡頭庄、海寮庄、大竹林庄、大塭寮庄、蘆竹崙庄、芋寮庄、蚶西港庄(劉厝)(以上二十一庄為「姑媽宮請水時期」之三十六庄內者);謝厝寮庄、沙塵仔庄、太西庄等二十四庄。

由於庄頭並稱或合併的關係,「姑媽宮請水時期」的三十六庄,大致和「西港仔堡」的二十四庄重疊,香境範圍頗為一致。第三階段的「慶安宮香醮請水時期」,大致在三科之後便發生變化,主因是「請水」地點的改變,由「十八欉榕凹湖仔」改往北汕尾鹿耳門媽祖宮(天后宮),時間大致是第25科的咸豐6年(1856),此即「慶安宮往媽祖宮仔請水時期」,屬第四階段。

前往「媽祖宮仔」請水前後維持了六科,同治10年(1871)7月28日曾文溪改道,媽祖宮廟被大水沖毀,同治13年(1874)改在北汕尾媽祖宮仔舊廟址水路(鹿耳門溪)請水,進入第五階段的「慶安宮往鹿耳門請水時期」,前後二十一科,是整個發展過程最穩定的一個階段,橫跨清末、日治時期,時間最久,香路的擴展也最廣、最迅速,「72庄」便是在這個階段形成,大大小小庄頭約有七十七個,名稱如下:

蚵殼港、大竹林、外渡頭、中社仔、蚶西港、新港庄、學甲寮、溪南寮、土城仔、十份塭、公地尾、三股仔、七股寮、九股仔、五塊寮、沙崙腳、虎尾寮、鄭仔寮、青草崙、海寮仔、中州角、郭份寮、蚵寮仔、義合庄、北槺榔、破坪庄、樹仔腳、竹橋庄、三合寮、十一份塭、太西庄、檨仔林、東竹林、八份庄、七十二份、烏竹林、雙張廍、下面厝、姑媽宮、荔枝林、後營庄、沙凹仔、新寮庄、福安庄、謝厝寮、土庫庄、打鐵庄、三五甲、大寮庄、番仔塭、三合仔、西港仔、瓦厝內、茄苳腳、堀仔頭、管寮庄、海寮庄、公親寮、中港庄、東港仔、南海埔、中州庄、檳榔林、新吉庄、下宅仔、田仔內、大塭寮、麻豆寮、竹仔港、塭仔內、蚶寮庄、許厝庄、劉厝庄、港墘仔、鹽埕地仔、東勢寮、埔頂庄。

至昭和15年(1940),已頗為龐大的「西港仔香」因鹿耳門溪的請水交通相當不方便,適時溪北的「土城仔」方面表示歡迎,遂決議改往「土城仔」保安宮進香,易「請水」為「請媽祖」,迎請「土城仔」媽祖(當時稱「鹿耳門媽」)回西港鑑醮看熱鬧,進入第六階段「慶安宮往土城仔請媽祖時期」。此期時間不長,前後只有七科,民國47年(1958)的「戊戌香科」,慶安宮循例到「土城仔」請媽祖,同時到北港朝天宮迎回「北港媽」,兩方媽祖的位階問題引起「土城仔」方面不悅,兩地因而斷香。

民國50年(1961)起的「甲辰香科」便改往北汕尾媽祖宮仔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直至今日,此即第七階段的「玉敕慶安宮往天后宮請媽祖時期」。此期因「土城仔」的退出,連帶周邊庄頭亦隨著退出,也有新加入的,民國77年(1988)已增至「78村鄉」,民國80年(1991)再增至「90村鄉」,近年再增為「96村鄉」,為今日香境名稱。以下詳列「96村鄉」庄頭名稱,並約略說明加入時間及原因(方淑美,1992):

(一)西港鄉境內

1.慶安村(五角頭/慶安宮):姑媽宮24庄時期加入。

(1)西港仔街

(2)瓦厝內

(3)南海埔

(4)堀仔頭

(5)茄苳腳

2.慶安村

(6)中州(妙玄宮):姑媽宮24庄時期加入。

3.竹林村

(7)大竹林(汾陽殿):姑媽宮36庄時期加入。

4.劉厝村

(8)劉厝(聖帝宮):姑媽宮36庄時期加入。

(9)蚶西港(保安宮):姑媽宮36庄時期加入。

(10)中社仔:約在清末加入。

5.檳榔村

(11)檳榔林:姑媽宮24庄時期加入。

6.南海村

(12)中港(廣興宮):姑媽宮24庄時期加入。

(13)東港(澤安宮):姑媽宮24庄時期加入。

(14)溪埔寮仔:姑媽宮24庄時期加入。

7.新復村

(15)新港(同靈宮):姑媽宮36庄時期加入。

(16)溪埔寮(安溪宮):民國53年(1964)加入(之前屬「蚵殼港」)。

8.永樂村

(17)大塭寮(保安宮):姑媽宮36庄時期加入。

(18)大塭寮溪埔。

9.港東村

(19)雙張廍(保天宮):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

(20)下面厝(慈聖宮):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

(21)烏竹林(廣慈宮):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

(22)八份(姑媽宮):姑媽宮13庄時期起主辦。

10.檨林村

(23)東竹林(保安宮):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

(24)中周寮:日治初期加入。

(25)三合寮(三安宮):清末加入。

(26)檨仔林(鳳安宮):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

(27)太西(北極殿):姑媽宮36庄時期加入(舊名「潭底」)。

11.後營村、營西村

(28)後營(普護宮):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

12.金砂村

(29)施寮仔、中社仔:清末加入。

(30)砂凹仔(金安宮):清未加入。

(31)新寮仔(新安宮):清末加入。

(32)學甲寮(進興宮):清末加入。

(33)下宅仔: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

(二)佳里鎮境內

1.龍安里

(34)外渡頭(厚德宮):姑媽宮36庄時期加入。

(35)塭仔內(永昌宮):清末加入。

2.蚶寮里

(36)蚶寮(永昌宮/福安宮):清末加入。

3.通興里

(37)埔頂(通興宮):清末加入。

(38)港墘仔(港興宮/龍安宮):清末加入。

(39)東勢寮(通聖宮):清末加入。

4.建南里

(40)南勢(九龍殿/慈聖宮):日治初期因「蕭壠香」停辦而加入。

5.鎮山里(三五甲)

(41)鎮山宮:日治初期因「蕭壠香」停辦而加入。

(42)鎮南宮:日治初期因「蕭壠香」停辦而加入。

(43)青龍宮:1926年以後「頭庫」庄民所建;加入時間約在日治後期。

(三)七股鄉境內

1.看坪村

(44)西北寮:民國80年(1991)加入。

(45)頂看坪(福安宮):明治34年(1901)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46)下看坪(城隍廟):明治34年(1901)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47)十一份仔:明治34年(1901)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2.玉成村

(48)七股市場(南千宮):民國80年(1991)加入。

3.大埕村

(49)鹽埕地仔(永興宮):日治初期加入。

(50)三合仔(佛龍宮):日治初期加入。

(51)番仔塭(隆明宮):日治初期加入。

4.大寮村

(52)大寮(龍安宮):清末加入(「洲北場」遷建)。

5.竹港村(德安宮):本村庄頭約在清末加入。

(53)頂竹仔港

(54)麻豆寮

(55)下竹仔港

6.樹林村:本村庄頭約在清末加入。

(56)林投內

(57)樹仔腳(寶安宮)

7.義合村

(58)頂義合(保安宮):日治初期加入。

(59)下義合(保興宮):民國53年(1964)加入。

8.槺榔村

(60)北槺寮仔(玉安宮):日治初期加入。

9.竹橋村

(61)竹橋(慶善宮):清末加入。

(62)七十二份:清末加入。

10.十份村

(63)十份仔(正王府):民國53年(1964)加入。

(64)九塊厝:民國53年(1964)加入。

(65)金德風:民國53年(1964)加入。

(66)五塊寮(聖護宮):七十二庄時期加入。

11.三股村

(67)三股仔(龍德宮):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12.永吉村

(68)公地仔(吉安宮):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69)三百二萬(三和宮):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四)安定鄉境內

1.新吉村

(70)新庄仔(保安宮):清末加入(為「蘆竹崙」所建)。

2.海寮村

(71)海寮(普陀寺):姑媽宮36庄時期加入。

3.管寮村

(72)管寮(聖安宮):姑媽宮13庄時期加入。

(五)安南區境內

(73)外塭仔(和濟宮/崇聖宮):民國77年(1988)因「西港仔香」路過而加入。

(74)中洲寮(保安宮/太子壇):民國74年(1985)因「旗牌官」為本庄人而加入。

(75)新寮(鎮安宮):民國53年(1964)因「西港仔香」路過而加入。

(76)十二佃(榕王武聖廟/南天宮):民國53年(1964)因「西港仔香」路過而加入。

(77)本淵寮(朝興宮):民國53年(1964)因「西港仔香」路過而加入。

(78)媽祖宮(天后宮):民國53年(1964)因「西港仔香」至此請媽祖而加入。

(79)新十二佃:民國53年(1964)因「西港仔香」路過而加入。

(80)公塭仔(萬安宮):蚵殼港的5角頭之一,姑媽宮24庄時期加入。

(81)溪南寮(興安宮):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82)學甲寮(慈興宮):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83)十份塭仔(清安宮):慶安宮72庄時期加入。

(84)公親寮(親水寺):民國83年(1994)加入。

(六)堡外部分

1.堡外轄廟

(85)高雄仁武七顯寶寺。

(86)高雄楠梓代天府。

(87)屏東里港代天府。

2.南巡轄廟

(88)臺南縣仁德鄉土庫興安宮。

(89)臺南市公園路慈雲寺。

(90)臺南市開元路聖安宮。

(91)臺南市東豐路恩隍宮。

(92)臺南市逢甲路慶福堂。

(93)臺南市逢甲路開封府。

(94)臺南市永華路黃帝宮。

(95)臺南市新孝路弘安宮。

(96)臺南市大港寮大興宮。

就上述96村鄉分析,村庄結構大致有四:其一,庄頭與庄廟合一;其二,多庄共有庄廟;其三,一庄多廟;其四,有庄無廟。退出「西港仔香」的村庄,除了土城仔及其周邊庄頭是因斷香而退出,其餘村庄的不再參與,皆是因洪水或人少廢庄。

刈香過程中亦曾發生過不愉快的事件:

「翻排事件」:昭和3年(1928)的戊辰香科,西港鄉太西北極殿由今安定鄉管仔寮渡曾文溪北上至下面厝時,因溪水暴漲,渡溪竹筏不慎翻落,涼傘被溪水沖走,感到顏面無光,而從此未再參與刈香,直至民國71年(1982)新廟落成後始再參與。此事發生時,「樹仔腳」康王的王馬,趕返西港仔慶安宮通報,慶安宮神職人員率領大隊人馬前去救援,致無人傷亡;其後眾人咸認康王有功,認為康王應膺選為「駕前」,不過如此一來將與原擔任「駕前」的「頂下寮」(大竹林、大塭寮)郭聖王(廣澤尊王)有所衝突,致「樹仔腳」有受辱之感,乃放棄原先的北管陣,改組宋江系統的武陣「白鶴陣」參加刈香,原欲名「薛仁貴征東」(「頂下寮」在「樹仔腳」之東),大有與「頂下寮」(「大塭寮」原組「打獵陣」,民國35年(1946)改組為「五虎平西陣」)互別苗頭之勢。

「國姓大橋事件」:辛未香科(1991)請媽祖後,所有香陣集結於國姓大橋南側準備過橋,因香陣間距太長,早到的埔頂通興宮宋江陣感到不耐,有部分成員忽然「起乩」,帶領宋江陣和神轎越陣衝過國姓大橋,此一動作引發擔任「開路先鋒」的烏竹林金獅陣之不滿,雙方互起衝突。事後西港仔慶安宮的處理,不為埔頂滿意,乃「賭氣」不再為王船添儎;因中港楊府太師分靈自埔頂通興宮,兩廟淵源密切,雖挺埔頂,但仍於甲戌香科(1994)前往添儎,不過西港仔慶安宮未予安排添儎位置,引發不滿,楊府太師適時「起乩」,將添儎之物悉數帶回,並於廣興宮廟前當場火化,從此退出為王船添儎之舉。

四、請媽祖

慶安宮於道光3年(1823)接辦請水遶境活動後,整合三十六庄香境,初期沿舊例前往曾文溪畔「十八欉榕凹湖仔」請水及遶境,前後31年,計達十一科,包括道光27年(1847)因廟宇重修落成而舉行的慶成王醮和擴大遶境。咸豐6年(1856),請水有了重大改變,首度前往鹿耳門「媽祖宮仔」請水與刈火,為天上聖母尋認祖家,以示飲水思源,前後僅進行六科,同治10年(1871)7月28日曾文溪改道,媽祖宮廟被大水沖毀無跡,同治13年(1874)甲戌香科時,改在北汕尾「媽祖宮仔」的舊廟址水路(鹿耳門溪)請水,象徵「請媽祖」,前後二十一科。

其間,隨著台江陸浮與擴墾,現今臺南市安南區漸次開發,香境擴及72庄。至昭和15年(1940)的庚辰香科,因鹿耳門溪的請水交通相當不方便,適時「土城仔」方面的歡迎,乃決議改往鹿耳門溪溪北的「土城仔」保安宮進香,易「請水」為「請媽祖」,迎請「土城仔」媽祖(當時稱「鹿耳門媽祖」)回西港鑑醮看熱鬧,並奉為「主壇」(供於上桌),此為「請媽祖」之濫觴。

民國47年(1958)戊戌香科時,因為在戒嚴時期,廟會活動必須向警察機關申請;刈香香陣數量龐大,武陣刀械眾多,申請時遭刁難。當時總裁郭泰山為求順利舉行,提議到北港朝天宮迎請「北港媽祖」前來參醮,藉其名聲影響官廳,此為西港仔歷來科香之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迎請北港媽祖蒞臨西港,供祀於醮壇頂桌上座,視為主壇,原祀於主壇的「鹿耳門媽」,因每天要恭請出香,擔任會計的李長榮認為「鹿耳門媽」如同自家人,建議採權宜措施,將其安奉在下桌,進出較為方便。

如此「易首為次」的改變,引發「土城仔」方面的不悅,大起爭執,神轎猛發不能遏止,最後帶回媽祖,揚言從此不再參加西港的刈香活動。事後,慶安宮總裁郭泰山偕同監察人周牛攜帶2000元紅包及壽金、八仙綵等禮品,專程前往「土城仔」向媽祖參拜致意,並向地方老大說明解釋,但遭冷言熱諷,既不諒解也不甚友善,場面極為尷尬,兩地從此暫時「斷香」。

民國50年(1961)甲辰香科起,請媽祖的活動,改到鹿耳門溪南岸的北汕尾「媽祖宮仔」(臺南市安南區顯宮里)「鹿耳門開基天后宮」迎請,直至今日。

請媽祖的活動,由於和慶安宮的關係較為密切,所以早期都僅由五主會和「五角頭」(西港仔街、瓦厝內、茄苳腳、堀仔頭、南海埔)出陣出轎參與,場面極為簡單,昭和12年(1937)丁丑香科以前的鹿耳門溪請水活動,都就地向「媽祖宮仔」的庄民借一張八仙桌,備好香案、牲醴後,由道長主持請水科儀。一直到前往「土城仔」請媽祖才漸見排場,參與香陣漸多,尤其民國73年(1984)鹿耳門開基天后宮舉行49天的羅天大醮之後,請媽祖的香陣益形龐大;民國77年(1988)戊辰香科起,在慶安宮的全力獎勵下,同時作路經庄頭的遶境,各庄各廟皆踴躍的參與請媽祖,場面已和正式的3天刈香不相上下了。

請媽祖的香路,大抵由至鹿耳門開基天后宮請媽祖後即固定化,成為現今請媽祖的模式。其路程由慶安宮出發,跨越曾文溪向南轉西,於午前到達臺南市安南區「媽祖宮仔」北汕尾開基天后宮,在此舉行請媽祖儀式;回程向北再跨曾文溪進入七股鄉境,沿途遶境巡庄後,返回玉敕慶安宮入廟安座。

如此香路,大抵以曾文溪下游出海口的南北兩岸庄頭為主,即南岸的臺南市安南區和北岸的臺南縣七股鄉兩地,全程達70公里,一般被視作「刈香」的一環。

「請媽祖」雖以迎請「鹿耳門媽」為主軸,基本上是進香行為,但沿途「逢庄遶庄,逢廟拜廟」,兼有出巡遶境的複合形態是玉敕慶安宮請媽祖活動的重要特色。全部行程一天完成,因路遠庄多,採「入庄步行,出庄車行」的方式,即便如此,也得「早早出香,晚晚才入廟」。

西港仔刈香以請媽祖路程遙遠,為讓陣頭有較充裕的時間在各庄廟操演和拜廟,採陣、轎分離的方式,陣頭脫離神轎,自行遊走於各庄各廟,一庄演過一庄,一廟拜過一廟。香陣組成與順序,與三天刈香近似,比較重要的文武陣頭有:

蜈蚣陣--公塭仔和溪埔寮仔(合組)。

宋江陣--八份、大塭寮、後營、新庄仔、檨仔林、中社仔、大寮。

金獅陣--烏竹林、大竹林、管仔寮、塭仔內(與「蚶寮」合組)、溪南寮、竹仔港。

白鶴陣--樹仔腳。

八將家--三五甲、瓦厝內。

天子門生--七十二份、頂下義合、鹽埕地仔。

跳鼓陣--蚶西港、砂凹仔、蚶寮、太西、下面厝、三合寮、雙張廍。

此外,還有海寮的八美圖、新港的水牛陣、南海埔的水族陣等等,每科都幾近七十陣,香陣龐大。

五、刈香

「刈香」是指大型的遶境活動,為整個香科大醮典的主軸,香境96村鄉全體總動員,每科皆自農曆4月16日起至4月18日一連舉行三天;在這之前,於農曆2月間舉行關係香陣組成、順序的「抽轎號」。

(一)刈香儀程

「西港仔香」行之有年,已建立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三日刈香由「請旨領令」開始,接著「拜廟出香」,然後依路關圖「出巡遶境」,最後返回西港仔慶安宮「入廟繳令」。

1.請旨領令與拜廟出香

刈香是千歲爺銜命下凡出巡,負有靖綏與清淨地方之責,因而擔負特殊使命的掛帥宮廟主神及其陣頭,在出香之前,必先請旨領令和領大旗,使出巡師出有名,依令行事;其時間,三日刈香皆在清晨5時。

當慶安宮「押陣三轎」(王轎)的「主神陣」準備出香時,旗牌官及其儀仗隊(排班喝路)依禮恭送出庄,俟王轎離開西港後,再返回王府巡庄或查夜。旗牌官是明清舊制,掌王命旗牌便宜行事的朝廷命官,在「西港仔香」中屬「中軍府」的象徵,負有維護香境安寧、王府安全及糾察的責任。依傳統,慶安宮皆在刈香科年的元宵節擲筊選定;旗牌官膺選之後,即密集參與相關活動,從南巡、請王、請媽祖到三日刈香、送王,都騎馬全程參與,執行任務。在請媽祖日,旗牌官恭送王轎出香後,即逕至鹿耳門開基天后宮,於午前王轎駕臨時至庄口恭迎王轎入廟,並參加請媽祖之儀;之後,返回原籍地遶境,以示「光耀門楣」。在三天刈香中,旗牌官每天早上皆需恭送王轎出庄,然後返廟不定時巡庄(五角頭)和查夜各一次,並在王轎入廟前,至庄口恭迎入廟。其間,在第二日香午後,依俗返回原籍地「豎旗祭祖」。另在第三日香的下午「點艙」後「驗船」,為王船的添載器物做最後檢查。

在王轎出香的迎送禮中,除了旗牌官外,另有「掛枷」的善信,他們都是自願而來,或許願或還願。在出香前「掛枷」,由工作人員為其上鎖,表示待罪之身;之後,恭送王轎出香,直至王轎離開西港仔後,才各自返回西港仔。依俗,「掛枷」者得隨王轎出巡,但工商社會囿於工作限制,無法全程參與刈香,乃變通為僅行送行之禮,其後即自行取下,俟入夜王轎進入西港仔準備入廟時再掛上魚枷,至庄口恭迎王轎入廟後才取下魚枷;如此三天,才算贖罪完成,功德圓滿。

與「掛枷」者同樣迎送王轎的,尚有掃香路和「擔馬草水」的善信,後者的「馬草水擔」送走王轎後,皆排放於玉敕慶安宮廟後,蔚為一景。

2.出巡遶境

刈香的主軸在於出巡遶境,逢庄遶庄,逢廟拜廟,對香境96村鄉展開為期三天的巡遶,一方面希冀藉由媽祖與千歲爺的蒞臨,收瘟除疫、鎮庄祈安;另一方面則藉此達到各庄各廟間的聯誼,促進西港仔香境的團結。

(1)香路

三天的香路遼闊,超過130公里,範圍大抵是以慶安宮為中心的幅射區域,亦即清代「西港仔堡」和台江陸浮後拓墾諸庄的曾文溪南北兩岸為主,三日各有不同香路和村庄。

遶巡方式採「入社步行,出社車行」的步車混合式,以節省在路上行進的時間。雖已無完全步行的傳統刈香方式,仍可見農村機具動力的總動員,一般將神轎桿置於車後,入庄前鬆開,人員便可推(扛)轎遶庄;出庄後,再將轎桿繫掛於車後即可前進,這樣的方式只有農村常用的交通機具和小貨車可以勝任。不過,百足真人蜈蚣陣仍以步行的方式,完成三日的刈香。

三日刈香(含「請媽祖」)香路,路線如下:

第一日香(4月16日):以西北村庄為主,計有:西港鄉西港、慶安、竹林、劉厝等四村,七股鄉看坪、大埕、玉成、大寮等四村,和佳里鎮龍安、蚶寮、通興、建南等四里。

第二日香(4月17日):西行轉南,計有西港鄉南海、新復、永樂等三村,七股鄉竹港、樹林、義合、槺榔、竹橋等五村,佳里鎮龍安里,安定鄉新吉、海寮、管寮等三村,和臺南市安南區公親里等。本日香路,先遶巡慶安宮南邊的庄頭,於「大塭寮」遶境拜廟結束後,沿曾文溪北岸堤防下產業道路東行,跨過西港大橋南下轉西,再沿南堤岸下產業道路進入溪埔寮仔和公親寮遶境;之後北上遶巡安定鄉的新吉、海寮和管寮等庄,結束後跨西港大橋返回慶安宮入廟。

第三日香(4月18日):以東北村庄為主,計有西港鄉西港、港東、檨林、後營、金砂等五村,和佳里鎮鎮山里。本日香路是三日香中最短的一天,但由於入廟關係,各庄各廟反而最晚回到自己的庄頭。

(2)香陣

三日刈香的香陣依抽籤轎號排序。以「前鋒陣-鬧熱陣-主神陣」的香陣結構來觀察,免抽籤者的1至6號轎、陣可視作「前鋒陣」,其後到「副帥」前的單位是轄境各廟與交陪廟宇,屬共襄盛舉的「鬧熱陣」,「副帥」之後到「押陣三轎」(王轎)為係「主神陣」。其間,排列在副帥之前的「特號」蜈蚣陣,則自行遊走於香陣中,不受約束。

刈香香陣基本上是由神轎、陣頭和人所組成。由於每日香路長遠、庄多廟多,再加上「車行」關係,所以各庄各廟的陣頭,大多不隨神轎遶境,而是各自依序至各庄廟拜廟表演,只在距離較大村庄間的過庄時,才略為整隊入庄。如在開館已拜過者,則跳過逕往下一個村庄,神轎則大致上皆依轎號順序遶境。

陣頭的組成方面,各庄各廟大多依原有陣頭組陣,亦即早年是什麼陣頭,今天大致也是這種陣頭,如烏竹林的金獅陣、外渡頭的宋江陣、三五甲的八家將等等;即使人遷庄變,仍想辦法盡量維持,如溪埔寮仔與公塭仔的蜈蚣陣、新庄仔的宋江陣等等,因此,西港仔香境仍維持相當數量的庄頭性陣頭,更因移墾與交陪關係,還形成「腳巾」組織,成為此地的一大特色。

刈香當日的每一個庄頭,幾乎都是從清晨熱鬧到傍晚,或午前到入夜,時間超過8個小時,主因是香陣綿長、陣轎分離之故。陣頭逐一先到庄廟表演,簡單者行拜廟之禮,遇有武陣廟宇者則幾乎都是全套表演,一陣演過一陣,一廟拜過一廟;陣頭表演之後,神轎魚貫入庄拜廟,其間又有蜈蚣陣的圈廟遶庄;押陣三轎(王轎)的蒞臨更是高潮,大庄頭更為熱鬧,如第一日香的大竹林、鹽埕地仔,第二日香的樹仔腳、海寮,第三日香的後營、三五甲。

各庄皆備豐盛餐點,香陣走到哪裡吃到哪裡,印證此地古諺:「西港仔刈飽香」。許多庄頭更會在刈香當日,辦桌宴請親友,蔚為一大特色。

3.入廟繳令

西港仔刈香採「出香-遶境-入廟」的模式進行,入廟是每日刈香的完成式,各庄各廟依路關圖遶巡香境後要回到西港仔慶安宮入廟,再返回自己庄頭,並在自己庄廟入廟安座。因香路遠近不同,便會影響入廟時間,通常第一日香在午夜11時過後完成,第二日香則在凌晨1時,第三日香到清晨4時才能完全結束。

每天愈來愈晚完成入廟的原因,除了路程之外,就是入廟模式的改變。慶安宮對香境各庄各廟的「公約」規定,第一、二日香(包括請媽祖日)入廟時,除了開路先鋒、左右先鋒、刀兵教主、頂下寮、媽祖宮、百足真人和駕前副帥外,其餘各庄陣、轎一律在衙門前行三進三退之大禮即可,不得進入衙門內,避免出入衙門造成堵塞及時間拖延,所以入廟時間不致於拖得太晚。第三日香的入廟允許各庄各廟陣、轎入衙門內,各庄各廟接受結綵披紅,以致入廟時間頗長,整個西港街面及其周邊熱鬧滾滾。第三日香入廟是科醮刈香的最後一天,象徵整個刈香的功德圓滿,各庄各廟都很重視,此地俚諺:「三日氣力,一暝盡展」,即指第三日香的入廟情形。

六.送王

西港仔香科大醮典的兩大主軸,一是刈香,一是王醮;王醮以「請王」為始,以「送王」為終。「請王」就是迎請值科千歲爺代天巡狩西港仔香境驅瘟除疫、祈安保境,每科迎請三尊千歲爺。

請王之後,一方面正式啟建王醮,一方面則是俗民活動,展開一連串的請媽祖和刈香遶境。刈香第三天從王府到王船廠,開始接續為「送王」做準備,先有「宴王」、「點艙」,再有翌日清晨的「拍船醮」、「千歲爺登舟」和「送王船」,最後以「送媽祖」結束香科大醮典的所有儀程。

在送王船途中,信眾齊力拉動底部裝設輪架的王船前進,好似陸路行舟。過程中,立於船上的主委、王船長、大副、二副、造船師傅、副案公和內班人員,沿途拋撒金紙供民眾搶拾。此為借路之俗,原為向沿路好兄弟借路,後漸轉變為撒金紙做為平安符供人撿拾保平安。

七、送媽祖

王船火化同時,內班人員與「瓦厝內」八家將、烏竹林金獅陣先行返回慶安宮,準備「送保生大帝」與「送媽祖」。各地各家在入醮前送來鑑醮的鯉魚公與王令等神物,開始領回。前來領取者,每人各捧盛籃,依編號領取鯉魚公或王令。

內班人員備轎迎請青龍宮保生大帝、鹿耳門媽祖上轎,慶安宮媽祖以地主身分陪同送行。送行香陣依序是:開路鼓-瓦厝內八家將-慶安宮將爺團-烏竹林金獅陣及其神轎-保生大帝轎、媽祖轎。

先到佳里青龍宮「還」保生大帝。青龍宮保生大帝自「南巡」迎請到慶安宮後,參與一連串的香醮祭典,至此時始恭送返還。安座後,簡單拜禮,即上車前往鹿耳門開基天后宮。香陣約在午後到達鹿耳門,鹿耳門開基天后宮諸執事在廟埕接香。人神寒暄後,迎請鹿耳門媽祖下轎,恭送大殿安座;畢,在此舉行簡單的安座拜禮,一來感謝鹿耳門媽祖庇蔭香路、鑑醮增加光彩,一來對鹿耳門開基天后宮主委與諸執事老大表示感激與謝忱。

每科香科醮典暨代天巡狩出巡96村鄉,在「送媽祖」之後,劃下句點。

八、特色

(一)、香醮合一:「西港仔香」的主要內容是刈香的遶境和王醮的祭儀,兩者雖由不同人不同地點展開,其意義卻殊途同歸,兩者結合為一,由「請舟參」起頭,遶境達到高潮,而至燒王船做結束,香境之間皆有密切關連,尤其遶境前的「請王」,千歲爺蒞臨始能展開「代天巡狩」(出巡遶境),千歲爺升天後則表示香醮全部結束。

(二)、出香入廟:不論請媽祖或刈香,每日皆由慶安宮出發,遶境之後再回到慶安宮。前者即為「出香」,凡是「掛帥」之廟,其執事及陣頭可入王府請旨領令和領大旗,具有無上光榮;後者即屬「入廟」,一般廟宇在衙門內接受披紅結綵,「掛帥」廟宇還得再入王府完成繳旨繳令。這些禮俗,西港仔慶安宮嚴格執行,傳統舊俗得以維持。

(三)、步車混合:「西港仔香」由於轄境遼闊,廣及五鄉鎮區,橫跨曾文溪南北兩岸大小庄頭,香路既長且遠,傳統的步行遶境無法施行,只好以車子協助,變成今日遶境模式:「入庄(社)步行,出庄(社)車行」,即使這樣,不論南巡、請媽祖或三日遶境,每日返廟舉行入廟時,都已是午夜。與農村交通、生產或搬運有關的交通工具,幾乎全部出動,展現濃厚的農村性格。

(四)、蜈蚣獨行:臺南地區的刈香,蜈蚣陣都列屬前鋒陣,走在香陣最前頭,發揮開路功能,唯獨「西港仔香」的蜈蚣陣是遊走於香陣中,不與香陣「同進退」,單獨自行,儼若獨立香陣;更奇特的是,這支蜈蚣陣定額在60至66人之間,由「公塭仔」和「溪埔寮仔」兩庄共同合組,代表兩庄的歷史淵源與情感,為他香所無。

(五)、庄頭陣頭:民間廟會逐漸成為職業陣頭競技場,「西港仔香」仍保存由庄頭自組陣頭的傳統風格,更特別的是,諸庄諸陣中,除「入館」、「開館」和「謝館」的傳統禮數相沿成俗外,還因血緣、拓墾、聯庄或師徒關係,發展出臺灣僅有的「腳巾組織」。

(六)、香境宴客:請媽祖與三日刈香中,凡香陣所經之地,各庄各廟皆備豐盛點心招待,印證「西港仔刈飽香」的俗諺;另一方面,許多庄頭更在刈香之日「辦桌」宴請親朋好友,由此可略窺香境諸庄對刈香及慶安宮的認同與歸屬。

 

資料來源:

方淑美(1992)。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師大: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縣政府民政局(1983)。台南縣的寺廟及神明。新營:台南縣政府。

相良吉哉(1933)。台南卅祠廟名鑑。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郭慎德(1979)。台南縣西港鄉八份玉敕姑媽宮神靈簡介。西港:八份玉敕姑媽宮。

黃丁山(1980)。八份玉敕姑媽宮。西港:八份玉敕姑媽宮。

黃文博、黃明雅合著(2001)。台灣第一香-西港玉敕慶安宮庚辰香科大醮典。西港:慶安宮。

黃文博(1994)。南瀛刈香誌。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黃文博(2008)。「台南縣民俗活動西港仔香各庄廟有關文物調查報告書」。新營:台南縣政府。

陳主游(1983)。西港鄉八份玉敕開基姑媽宮沿革。西港:八份玉敕姑媽宮。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