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拍攝於 2012-9-2印尼
中文名稱: 山苦瓜
英文名稱: Kakorot, Balsampear(苦瓜)
學名: Momordica charantia Linn. var. abbreviata Seinge
科名: 葫蘆科 ( Cucurbitaceae)苦瓜屬(Momordica)
別名: 野苦瓜、野生苦瓜、短角苦瓜、假苦瓜、小苦瓜。
原產地: 原產熱帶亞洲。
分布:
在台灣現已馴化為野生植物,中、南部
中、低海拔山區、野地、路旁、荒廢地經常可見。
用途:
1.食用:瓜果可當野外救荒野菜。
2.藥用:果實含有高成分「苦瓜鹼」,有促進食慾、解渴、清涼、解毒、
消腫、袪寒的功效。
性味:全株:苦、寒。效用:果實:清暑滌熱,明目,解毒。
治熱病煩渴引飲,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癰腫丹毒。
莖:
草質藤本,莖綠色,全株被柔毛,莖多分枝,細長,柔弱,有稜,捲鬚不分叉。
葉:
葉互生,具長柄,葉片輪廓心形或近於圓形,5~7 深裂,裂片卵形或倒卵形,
不整齊疏鋸齒緣。
花:
雌雄同株異花,花單一,腋生,黃色,均具細長梗;雄花萼鐘形 5 裂,
裂片卵狀披針形;花冠 5 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 3 枚;
雌花子房下位,紡錘形,具突起疣瘤,先端有喙,花柱細長,
柱頭 3 枚,胚珠多數;春至夏季開淡黃色花。
果實:
果實長卵形或卵形,兩端呈尖嘴狀,表面有疣狀突起及軟刺,
十分玲瓏可愛,果體長 3~8 公分,約只有一般苦瓜的 1/10~1/15 大,
未成熟果皮為濃綠色,成熟果皮為橙黃色,果熟透後,常自然裂為 3 瓣,
向外翻卷而露出被有深紅色假種皮的種子;種子鑲於肉質假種皮內,
橢圓形,扁平,兩端均具 3 小角齒,兩面皺紋,味苦而帶甜。
花果期近週年。
特性:
一年生或多年生瓜科(葫蘆科)苦瓜屬蔓性攀緣草本植物,分枝繁茂,
蔓具有捲鬚和毛茸,可攀緣,全株具有特異的臭味,瓜形比一般栽培種苦瓜小,
果實顏色由綠至深綠,果長 3~8 公分,果寬 2~4 公分,
果型由橄欖型至長橢圓型,果面肋條狀突起,部分具刺狀。
苦瓜含苦瓜素,故帶有苦味,煮後轉成苦甘味,
有促進食慾、解渴、清涼、解毒及軀寒之效用。
參考資料山苦瓜
- 2樓. 靜ㄚ宜2013/03/16 10:03懷念的滋味~~
這煮湯很好吃,以前我爸都會在後院採集很多,用刀子把小小的山苦瓜對切,去籽裝成一袋冰在冰箱裡,要吃時再拿出來煮湯,這湯苦後回甘,我好愛啊。後來我爸突然離開了,我奶奶一傷心,把後院的山苦瓜苗全拔掉了,不想睹物思人吧。隔年起,後院就再也長不出足夠煮成一鍋湯的山苦瓜份量了。很想再喝一次這個湯啊~~
懷念的滋味~~
想當年,靜ㄚ宜也是一朵花。
不過現在就——是一朵比較大朵的花!看過妳寫的這篇文章,很棒的文章,懷念的滋味!謝謝來賞花! 曳白(李碧娥) 於 2013/03/17 19:43回覆 - 1樓. *花ㄦ2013/03/14 22:07美麗細緻
山苦瓜美麗細緻 令人喜愛......
傳統市場裡有賣曬乾山苦瓜可以煮湯很好喝的! 曳白(李碧娥) 於 2013/03/15 13:4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