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1927-民國之死及共和崩潰
2019/07/29 21:03
瀏覽1,258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吳佩孚民族主義者

 

吳佩孚的民族主義思想,始於中日甲午戰爭的刺激,成形於『五四』運動之陶。五四前後,吳佩孚是北洋第三師師長,在湖南前線領軍作戰。在『大帥』林立的北洋系統中,他只是初露崢嶸的後起之秀,卻敢於通電全國,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聲稱,國亡於外敵,固軍人之罪;國亡於內亂,軍人之羞,並呼籲『文官不貪污賣國,武官不爭搶地盤』。一夜之間,『區區師長』成為內戰中人人稱道的『和平使者』。

 

當北京學生上街抗議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時,吳佩孚通電公開支持學生運動,嚴厲譴責中央政府的作為。

 

作為百分之百民族主義者,他不假思索的拒絕了日本方面的遊說。一九二七年冬,當吳佩孚喪失數十萬雄兵,退居四川,跌入人生最低谷之際,日本第一遣外艦隊司令荒城二郎與海軍駐滬特務機關長佐藤秀等十多名將佐,專程從宜興坐小型兵艦到白帝城拜訪。日方表示,願意借給吳現金一百萬元,贈送步槍十萬支,山炮五百門,機關槍兩千挺,以助其重振雄風。吳一笑了之:「本人過去有槍不止十萬,有錢不下百萬,卻仍一敗塗地,以至於今。可見成敗利鈍,和槍械金錢無關。中國事中國人了之,盛意恕不敢承!」

 

晚年的吳佩孚手書一幅對聯,掛在廳堂中自我勉勵:「得意時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國抱甕,真個是解甲歸田。」對聯中嵌入他標榜的『四不主義』。僅不入租界這一條,他就勝過國民黨和共產黨;共產黨中央則在租界內給各地黨部發號施令。對照之下,誰才是真正的愛國者呢?吳佩孚之表裡一致,連國共兩黨的元老都表示敬佩。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說:「子玉先生的品格,不論你政見怎樣,都是應該表示欽佩的。」共產黨元老董必武說:「吳佩孚在失敗時還能自踐前言,這是當時人都稱道他的事實。」

 

一九三七年北平淪陷,吳佩孚沒有南下避難。日本佔領軍希望吳佩孚出面在北方組織傀儡政府,與南方的汪精衛政府形成一文一武兩大系統。吳佩孚召開記者會,身穿中國傳統紳士的長袍馬褂,一字一句地聲明說:「唯有『平』乃能『和』,『和』必基於『平』。本人認為,中日和平,唯有三個先決條件:一日本無條件自華北撤兵;二中華民國應保持領土和主權之完整;三日本應以重慶為全面議和交涉對手。」說完之後,他厲聲命令秘書「斷乎不容更改」地將自「最後的政治宣言」翻譯成日文,告訴日方。

 

日本人知道無法讓吳佩孚屈服,對他動了殺機。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底,吳佩孚吃飯時被一塊骨頭傷了齒,此後齒發炎,疼痛不已。一名德國醫生應邀前來診治,告知可以去受國際法保護的東交民巷內的德國醫院動手術,吳佩孚為踐行「不入租界」(使館區形同租界)的諾言,婉拒之。

 

十二月四日,吳佩孚的老部下,已投靠日本人的前江蘇督軍齊元和一直尊吳為老師的日本特務機關長川本大作少將,帶著軍醫處長石田和護士匆匆趕來。石田不顧吳夫人的反對,強行為吳拔牙,結果割開吳的喉管,數小時後,吳佩孚蹊蹺死亡。

 

~摘自『民國之死』~

下次刊 <汪精衛>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