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怎样“消化”高铁技术的?(上)

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最近在上海时,曾在中国制造的子弹头列车前留影。这一场面的历史象征意义可不一般。
这位“终结者州长”当时正在亚洲进行“购物游”,为升级加州铁路网、建设高速铁路的计划物色列车、技术和资金。加州铁路网很大一部分是在19世纪由中国劳工建造的。
施瓦辛格在上海说:“我的所见所闻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我们期待中国也能与其他国家一道参与竞标过程,让我们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建设高速铁路。”
在国家控制的中国铁路企业为国内外新建铁路大量制造高速列车之际,北京方面恐怕很难为“和谐号”高速列车找到更好的名人代言了。
然而,对于曾为中国高铁计划提供大量技术的欧洲、日本和北美企业而言,施瓦辛格的访问突显出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
在许多跨国公司的高管看来,这是对其他行业的警告。这些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向政府背景的合作伙伴“转让”或销售技术,以换取市场准入,但他们得到的回报却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日益缩小,因为中国的国家政策向本土产业倾斜。
这些公司现在发现,自己的高速铁路技
术已被“消化吸收”。按照政府的定义,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包括购买引进国外技术、在现成
的平台上创新,再(由当初的中方合作伙伴)以国内品牌销售。此外,外国公司还发现,在全世界竞标时都会遭遇中国企业短兵相接的竞争,中国企业以折扣价格销
售消化了的高速铁路技术,往往还得到国有银行廉价信贷的慷慨支持。
短短几年间,中国国内的高速铁路产业便像雨后春笋一样成长起来。虽然中国企业尚未向成功向海外销售,但行业专家指出,首笔交易可能很快就能达成,买方可能是加利福尼亚州,也可能是众多渴望高铁技术的国家之一。
高铁行业发展的推力是国内铁路网的扩
张。分析人士表示,这项浩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几乎肯定是自美国建设铁路网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铁路系统
老化造成的瓶颈问题,严重限制了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而这些空前的建设规划对于解决瓶颈问题十分关键,也构成了2008年出台的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
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还计划到2020年扩展到目前的约三倍,超过1.6万公里,总长度足够从北京延伸到伦敦,再从伦敦折回北京。
政府已经决定未来几年每年安排逾1000亿美元的预算,用于建设新铁路线和升级陈旧的铁路网络。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计,这个数字预期将占同期全球铁路投资金额的一半以上。
这块诱人的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大铁路集
团。10多年来,北京方面欢迎德国西门子(Siemens)、法国阿尔斯通(Alstom)、日本川崎重工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和加拿大庞巴迪(Bombardier)等集团与国有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激烈竞争之下,技术转让成了一项要求。
2002年,为了挑战外资主导地位,铁道部推出了国有制造企业完全利用自主知识产权、花费1.4亿元人民币研发的高速铁路系统“中华之星”。然而不到两年后,铁道部便宣布其核心技术“不成熟”。
中华之星悄悄驶入侧路后便被遗忘,政府鼓励国内企业转而加紧消化国外技术。与此同时,铁道部也在不断提高“国产化比率”的要求。
铁道部拒绝回答英国《金融时报》针对此类要求提出的问题,但官员们曾多次公开表示,任何铁道工程都必须有至少70%设备由国内企业生产。其结果是,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
2002年,中国在有外国公司参与的高速铁路市场(包括车厢、信号设备和其他高科技轨道交通组件)中投入近40亿欧元,当时外国公司在其中占据了
70%的市场份额。行业数据显示,今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达到了170亿欧元,而外国公司仅占15%至20%的市场份额,盈利与八年前大致相当。
铁道部2007年庆祝本土组装的高铁列车问世之时,避而不谈那些列车是在川崎重工提供的日本技术平台基础上制造的,而只是强调在消化外国技术方面取得的国家成就。铁道部高调宣称,国有企业以“明显低于”标准的成本,成功吸收了高铁技术。
在
东部港口城市青岛一间熠熠生辉的厂房里,“消化再创新”计划的最新成果正在接受测试。中国南车四方(China Southern Railways
Sifang)正在建造的子弹头列车最高时速达380公里,将行驶于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定于2012年底竣工。在预览中曝光的这些列车,与日
本最新推出的新干线(Shinkansen)子弹头列车不可思议地相像。
南车四方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罗斌解释道,他所在的公司向川崎重工购买了使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的原始技术后,已不再与川崎合作。“这是我们以消化 吸收的技术为基础所做的创新设计,”罗斌指着测试轨道上光亮的新机车这样说。“完全是我们自主设计的成果,与庞巴迪、西门子无关,与新干线更加无关。”
日本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
(Central Japan Railway)运营高速铁路服务,并参与新干线系统的一部分开发工作。其会长葛西敬之(Yoshiyuki
Kasai)透露,他曾警告川崎重工不要试图达成最终会造就低成本竞争对手的合作协议。他3月份对英国《金融时报》说:“他们没有听取我们的建议。我想这
对他们是一个苦涩的教训。”
“他们当然愤怒,但也知道与中国政府作对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无济于事,”一位十分熟悉向南车供应列车的项目的日本高管表示。“一开始日本人和欧洲 人都感觉未来恐怕会发生这种情况,但并没有意识到会这么快。中国的赶超如此迅速,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要(与中国人)竞争美国的合同。”
外国铁路企业的经历,在许多人看来对航空、汽车、信息技术乃至绿色科技行业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分析人士在这些行业中观察到正在显现的行业战略,具有国家背景的企业利用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前景,争取到外资企业转让宝贵的技术,使自己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全球竞争者。
(待续)
吉密欧上一篇文章:
- 新兴市场与西方脱钩? 2010-09-25
王明上一篇文章:
- 日本可能就受损巡逻艇提出赔偿要求 2010-09-27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国是怎样“消化”高铁技术的?(下) 2010-10-09
- 中国高铁能驶多快? 2010-09-13
- 中国中铁或承建南非高速铁路项目 2010-08-31
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 2010-10-08 10:55:32soless 来自日本
- 作者缺乏基本的相关知识,只凭主观印象来质疑380A与新干线子弹头列车相像。
380A的头型,不是因为模仿所以相像,而是因为符合空气动力学经过风洞测试最终最优化的结果。同理,全世界的车轮都是圆的,不是因为大家互相抄袭,而是因为这符合物理原理。 - 转贴 回复 支持(372) 反对(43)
- 2010-10-08 09:35:44xugang96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 中国南车四方(China Southern Railways Sifang)正在建造的子弹头列车最高时速达380公里,将行驶于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定于2012年底竣工。
--------------------------------
以后运行在北京上海的列车最高时速已经调到420公里了,世界在不停的前进,连韩国都可以拿下国外的核电工程了,我们整个高速列车还搞得这么酸,要与时俱进,搞得好像我们就非得要落后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 - 转贴 回复 支持(241) 反对(9)
- 2010-10-08 10:11:14mcluce 来自上海市
- 当英法联军架起中国发明的火药轰开中国国门的时候,恐怕没有西方记者写一些深入的文章讨论吧。师夷之所长以治夷,这正是立国之道!
- 转贴 回复 支持(206) 反对(14)
- 2010-10-08 09:51:07bmw00813 来自日本
- 在英文版里看完了后半部分。
作者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reluctant’(不情愿)了吧。做生意,不情愿可以不卖啊。阿尔斯通和西门子既然没有公开表示不满和不情愿,而是如作者说的个别高管私底下秘密说的,作者觉得以点盖面、有报道的价值吗?如此,FT岂不成了街头八卦小报?
另外,对于建高铁,中国国内的确有很多反对声音,除了作者说的“面子工程,入不敷出”之外,我补充一下,还有噪音影响、票价过高等等。可是作者别忘了,中
国有13亿庞大人口。要解决日益富裕的13亿人的出行问题(特别是春运),飞机能耗高,现行普通铁路速度低,汽车不环保还塞车,唯有用电的高铁,才是高速
环保的解决方法。
不仅是高铁,我觉得城市地铁、轻轨、之前中国发明的立体巴士,都是未来很好而环保的出行方式。 - 转贴 回复 支持(181) 反对(12)
- 2010-10-08 10:40:49alfredliu2000 来自北京市
- 用市场换技术,这是基本方针。赚完中国人的钱,总得给留下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吧?高铁技术又不是只有小鬼子一家有,你不愿意还有别人上赶着那。论高速轮轨技术,法国阿尔斯通比你小鬼子的新干线强多了。还想跟中国人玩“花生换胶合板”的把戏,门都没有了,时代不同了!
- 转贴 回复 支持(149) 反对(9)
- 2010-10-09 15:12:46roadown 来自安徽省合肥市
- 中国这些做法无可厚非! 没有什么好惊奇的。生意本来就是这样的,哪怕是小生意,亦是如此。不这样做,我才觉得脑袋进水了呢。很怀疑作者的立场。
-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 2010-10-09 13:29:23匿名 来自云南省文山州
- 中
国南车四方(China Southern Railways
Sifang)正在建造的子弹头列车最高时速达380公里,将行驶于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定于2012年底竣工。在预览中曝光的这些列车,与日
本最新推出的新干线(Shinkansen)子弹头列车不可思议地相像。
----------------------------------------------------------------------
难道要弄成一朵大喇叭花才行? -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 2010-10-09 13:06:23匿名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
-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 2010-10-09 13:02:26freefive 来自上海市
- 可惜了我们的中华之星
-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 2010-10-09 11:56:56MAHQ 来自北京市
- 这正是我喜欢市场经济的原因,他给我们(消费者)带来了便宜,便利的产品。西门子,庞巴迪,川崎有卖和不卖的自由。不用在这里哀号,除非别有用心。请认真学习101课程。
- 转贴 回复 支持(4) 反对(0)
- 2010-10-09 10:51:09oilman 来自江苏省扬州市
- 消化吸收有什么错吗?如果有错,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被西方消化吸收了,是不是也应该被说三道四?想挣点稿费养家活口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带有偏见.
- 转贴 回复 支持(9) 反对(1)
- 2010-10-09 10:13:16famas1986 来自四川省
- 这文章的翻译简直莫名其妙,对照一看原来是把整个文章的顺序全部打乱了,还从没见过这样翻译的
- 转贴 回复 支持(1) 反对(0)
- 2010-10-09 10:10:19gzalex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 文章的论点就是:1、中国自己技术落后;2、于是中国骗取/剽窃外国技术;2、外国人本来想占中国的便宜,可是反被中国“揩油”了,无可奈何。
感觉就像是一个本来想骗人的反被骗了,无可奈何就在大人面前嚷嚷几下的样子。 - 转贴 回复 支持(10) 反对(0)
- 2010-10-09 10:08:10匿名 来自北京市
-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 evacui ] 的原贴:
好
一句“消化吸收”。用市场换技术,看似一个公平的交易,但不是中国抄袭的借口,
况且,现在是唯一的借口。当我们进步的途径只剩下这种可发展性十分弱的方法后,当我们仍在吹嘘老祖宗的四大发明时,上至国家下至一个小学生,都只会离创新
越来越远。别说高铁,现在小至一个打火机、电热壶、行李箱……有哪个是中国的发明?除了筷子,一个都没有!中国的教育制度,如果将来中华民族在前行的路上
越走越偏,你要负上百分之一百的的责任!!
已经不仅仅单纯重视孩子知识积累方面,还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和优良品性的养成。您对孩子的教育恐怕也是如此。而中国的基础教育没什么太大问题,相反还有西
方不可比拟的优势。高等教育的改革则有个过程。反而是现在所谓的单独考试在破坏中国少数几个公平领域。
从长远看,成功就是刻苦加方法。现在的中国,发展才刚刚起步,未来值得期待。
就高铁而言,只要你有办法让对手哑巴吃黄连,合理利用规则,那就是高手。用市场换技术,就是公道。商业伦理就是如此,没什么可抱怨的。 - 转贴 回复 支持(8) 反对(3)
- 2010-10-09 09:21:24匿名 来自上海市
- 中国真的掌握核心技术了吗,事实上,仅仅以上海的城轨而言,其核心的牵引与制动系统,列车信息管理系统动都是完全(Absolutely) 依靠洋人的,那个最高时速可还未到100KM/H YA!
-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 2010-10-09 09:20:34birihuo 来自山东省济南市
- 当初四家进入中国时,哪一家不是妄图用技术殖民侵占公共利益,以其有很大缺陷的技术卖出高出其技术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垄断价格?谁拿中国当冤大头呀?但凡一次不作技术殖民地了,就在那边大呼小叫的!
技术被推广是大趋势,被改造升级甚至替代也是大趋势,不是哪家公司垄断就可以阻断的人类历程,看看当年的日本是如何消化技术的吧。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仅仅是中国技术便宜,那么这几家就不会频频抛出中国威胁论了,恐怕是许多技术核心也不再占据优势,被追上了吧?毕竟中国铁路从铁轨到路况都复杂得多,单凭发达国家的技术恐怕还跑不起来呢
- 转贴 回复 支持(4) 反对(0)
- 2010-10-09 09:10:20匿名 来自中国
- 欧洲有很多国家,无法评论来自吉林省长春市 [ sm72 ] 的原贴:
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完全靠自己研发的技术国家不多。大多技术是引进消化吸收的,比如韩国的核电技术也不是自己原创的,也是引进的,只是引进消化吸收的较好,可以出口了。
来自台湾省 [ yenichang ] 的原贴:日歐美無一不是由仿製進步到創新超越啊!
但日本都是由仿制进步到创新的,而且仿制的比中国要狠的多
你舔日本的脚趾头再多,嘴里喊的再香,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你们这种奇怪的人群,以自虐为荣的?被日本性侵犯了还一副自豪的表情,真是很让人不齿啊 - 转贴 回复 支持(3) 反对(0)
- 2010-10-09 08:13:16sourboy 来自北京市
- 来自北京市 [ chrisqie ] 的原贴:
和谐号座位之间距离过小,坐着很受罪。
- 转贴 回复 支持(2) 反对(0)
- 2010-10-09 07:16:50broke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 来自天津市 [ kevintang696 ] 的原贴:
一直关注FT因为英国本土的FT以犀利的言辞,独特的视角和敢于说不的客观评论著称,但是最近关注的中文网站不知道是在中国的这些编辑水平有限还是翻译有问题,总觉得在字里行间能看出英国人表面冠冕堂皇,骨子里却总是酸溜溜的小国寡民思想。
我衷心希望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其实利用所有法律来圈定市场和文化都是不科学的,偏颇的。因为法律的反方面就是战争,现代的社会虽然大部分国家脱离了战
火,但是一遇到经济的核心问题,例如石油,矿产等,就会爆发局部战争,所有法律在这个时候都是一纸空谈。所以请编辑们不要套用法律来圈定中国的发展。那样
就太不成熟了。
- 转贴 回复 支持(2) 反对(1)
- 2010-10-09 04:17:40guoxin 来自加拿大
- 来自上海市徐汇区 [ wjsdxtd ] 的原贴:
英国、法国不能和中国比,因为他们国土面积小。但中国的高铁里程怎么会超过美国的?令人匪夷所思。难道就因为美国人喜欢坐飞机?
- 转贴 回复 支持(2) 反对(1)
- 2010-10-08 20:52:45loson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 今
天的局面不是单方面造就的,如果不是西方国家将中国当作是只会下蛋同时不吃饭的金鸡,打着通过利用技术以及知识产权来苛刻要挟并漫天开价的算盘,中国也不
会为此单飞了吧。西方的知识产权制度在出现的最初乃至之后的漫长岁月里,的确为人类历史的进步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发展到今天,相对于数百年以来明
刀明枪的殖民掠夺,今天西方的利用技术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的先发优势,对广大基础薄弱技术陈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已经形成了某种不可逾越的壁垒,甚至逐渐
演变成“科技殖民主义”,中国当然不会照单全收。 - 转贴 回复 支持(14) 反对(1)
- 2010-10-08 19:44:21匿名 来自江苏省
- 来自上海市徐汇区 [ wjsdxtd ] 的原贴:
英国、法国不能和中国比,因为他们国土面积小。但中国的高铁里程怎么会超过美国的?令人匪夷所思。难道就因为美国人喜欢坐飞机?
1 中国大陆 6003;2 日本 2459 ;3 法国 1700; 4 英国 1400...。
美国高铁排名在第20名以后。
就我而言,如果能做高铁的话,我是不愿意选择飞机。就是节假日车票太难买。 - 转贴 回复 支持(3) 反对(1)
- 2010-10-08 19:39:08chrisqie 来自北京市
- 和谐号座位之间距离过小,坐着很受罪。
- 转贴 回复 支持(2) 反对(3)
- 2010-10-08 19:31:29allen 来自江苏省南京市
- 来自日本 [ soless ] 的原贴:
作者缺乏基本的相关知识,只凭主观印象来质疑380A与新干线子弹头列车相像。
380A的头型,不是因为模仿所以相像,而是因为符合空气动力学经过风洞测试最终最优化的结果。同理,全世界的车轮都是圆的,不是因为大家互相抄袭,而是因为这符合物理原理。
ICE和Shinkansen像不?
高铁不过抄得老掉牙的Shinkansen E2,日本在运营的N700漂亮多了
抄就承认抄呗,不过有的就是抄也抄不了,仔细看看轮子,还是日本住友金属的 - 转贴 回复 支持(11) 反对(9)
- 2010-10-08 19:11:35fxchiu 来自上海市
- “中国的赶超如此迅速,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要(与中国人)竞争美国的合同。”你们这是蔑视中国人的能力?自己轻敌?不过不论如何,既然是生意,就是愿买愿卖的事情,没利可图,你们会卖吗?现在觉得我们的进展快了,形成竞争,就来抱怨,哪里来的“怨妇”哦!!!
- 转贴 回复 支持(3) 反对(1)
- [查看所有评论 ( 91 ) ]
中国是怎样“消化”高铁技术的?(下)
该策略在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兴起,引发了外国企业的抱怨,并 逐渐升级成了外国领先实业家的公开批评。但阿尔斯通与西门子等公司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困难,因为它们担心被锁在中国市场门外。尽管它们不愿公开抱怨,但一 些外国铁路业高管私下宣称,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技术被合资伙伴全盘偷窃与抄袭。
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铁
道部官员对外界有关强迫技术转移与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忧不屑一顾。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中国应用了世界高速铁路
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在这个程度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创新。”然而,据外国铁路业高管估计,中国所使用的高铁技术中,约90%来源于合作伙伴关系或外国
公司研发的设备。
在华运营的国际列车制造商高管私下表示,向北京抱怨或启动法律诉讼毫无意义。尽管声称如今所有的高铁技术都是自主研发的,但中国铁道部还是组建了一个由律师与官员组成的小组,负责调查如果国有铁路公司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出售产品,它们在面对知识产权诉讼方面有多大的脆弱性。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为了与全球竞争对手争夺在华优势,一些外国公司向中国合作伙伴转移了比他们公开承认的要先进得多的技术,这是中国企业能够在如此
短时间内提高列车速度的原因之一。他们表示,如果没有这样的协助,中国将很难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将列车速度提高如此之多。
外 国公司不愿公开抱怨,不
仅仅是因为害怕被赶出中国市场。它们还注意到了一个初露头角的机遇:与中国集团联手,投标世界各地的高铁项目——从美国加州到俄罗
斯,从巴西到缅甸。在最近的一个案例中,西门子放弃了自己投标沙特阿拉伯一铁路线建设与运营合同的计划,转而加入由中国企业牵头的一个银团中。
尽管投标没有进行下去,但它突显出,中国公司在最先进零部件上需要外国公司的帮助。它也表明,在外国公司逐渐被挤出中国市场之际,它们看到了与中国企业在其它地方合作的机遇。
一外国铁路公司的一名高管表示:“与中国铁路企业不同,阿尔斯通、川崎重工与西门子不是银行,没有政治影响力,也没有政府的影响力和资金在后面给它们撑腰。”
尽管私下对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而被迫创造了强大的新竞争对手感到震怒,但外国公司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它们无法击败新起之秀,最好或许还是与它们为伍。
‘他们只想要世界上最大、最快的列车组’
世界银行驻华交通运输协调员约翰‧斯盖尔斯(John Scales)称,中国高铁计划“或许是有史以来一个国家规划的最大规模客运列车投资项目”。他以极为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待该计划。
斯盖尔斯北京办公室的桌面上,放着一份装在框中的1857年11月的《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上面有一则关于美国铁路债券大崩盘的消息,其中写道:“很明显,美国所有的黄金都不够偿还英国资本家向美国铁路投入的资金”。
斯盖尔斯对历史背景与伴随铁路扩张而来的诸多融资问题的了解,并未阻止他成为中国扩建高铁网络昂贵计划的坚定支持者。但该扩张计划在中国学者圈子中引起了争议,许多人对政府向他们眼中的面子工程砸如此多钱提出了质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这种高铁项目是一项政治工程,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政府只想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快的列车组。”相比于高铁项目,赵坚更赞成传统铁路。
尽管两人都同意,高铁铁路线本身无法覆盖它们的成本,但斯盖尔斯认为,通过分流现有铁路线的客运流量,高铁将为增加货运创造条件,而货运可为铁道部贡献足够的新收入,用以支付所有新铁路线的成本。
赵坚辩称,事实上,几乎不会有客运列车会从现有轨道上撤下,因为它们无法在新型高铁线路上运行,而政府也不会报废所有这些旧列车。
据世界银行估计,在中国所有未偿付债务中,铁道部占到了高达10%。中国分析师表示,通过债务融资的铁路建设比例,已从2005年的不到50%,上升至了去年的逾70%。
赵坚表示:“一场真切的债务危机正在积聚,到某个时候就会爆发。”
但斯盖尔斯要乐观得多。他表示:“即使铁道部支付不起所有新铁路线的成本,政府也会帮它把钱付清。多数国家的政府都会补贴铁路建设。”
译者/何黎
吉密欧上一篇文章:
- 新兴市场与西方脱钩? 2010-09-25
王明上一篇文章:
- 日本呼吁中国尽快放行稀土出口 2010-09-29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中国需对铁路扩张保持谨慎 2010-09-30
- 中国是怎样“消化”高铁技术的?(上) 2010-10-08
- 中国高铁能驶多快? 2010-09-13
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 2010-10-09 09:20:08topofhill 来自天津市河东区
- 中国就不能有领先的东西,否则超越了洋大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北京交通大学赵教授大概出门不坐火车,就做飞机,更没经历过春运的火车车厢,否则应该不会这么大言不惭的说喜欢普通铁路。下次让他在绿皮车上从北京站到广州,他就更喜欢普通铁路了。
- 转贴 回复 支持(96) 反对(19)
- 2010-10-09 10:11:14匿名 来自韩国
- 如果说高铁只是政治工程的话,那他肯定是纸上谈兵。高铁对中小城市的经济带动效果显而易见。特别是对它们的旅游业有“火上浇油”的效果。
这篇文章中一直在说中国高铁技术有“山寨”嫌疑,但是作为媒体人,对中国高铁是否有过全面的了解?整个文章没有看到对中国高铁的真正介绍,都只是报导从外
国企业中得到的情报。对于这些现在正在和中国企业竞争的企业来说,他们的观点难免片面。作为媒体人,只采用这样的观点,也难免缺乏片面和公平。 - 转贴 回复 支持(71) 反对(13)
- 2010-10-09 09:56:46powerlzl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 赵
教授只算了眼前的经济帐,这个帐是否正确还要打个大问号。高铁在中国具有公共事业性质,政府当然要大力推动。高铁可大幅度缩小地理空间,增加东西南北交流
的便捷,增加消费,在中国产业转型、转移关键时期发展高铁具有重大长远的影响,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高铁问题。在中国这样幅员的国家发展高铁是最经济、最环
保的。 - 转贴 回复 支持(56) 反对(10)
- 2010-10-09 11:30:16xugang96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这种高铁项目是一项政治工程,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政府只想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快的列车组。”相比于高铁项目,赵坚更赞成传统铁路。
----------------------------------------------
这位教授是不是从来不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去买过出门的票啊?难道你出门都是警车开道,交通管制?你春运的时候去车站看看,很多人为了排队买票,几天几夜在寒冷的广场上熬,到最后甚至买不到,我就是去排过两次队2天多时间没有买到,搞得我只好年中回家。
中国地方大、人口又多、流动又频繁,除了高铁这种运输方式,目前找不到更好的模式了。其他国家的高铁技术为何发展缓慢了,比如日本和欧洲的,老早(60年
代)就有了高铁技术,却到现在没有啥动静了,就是没有市场了,人口多的国家又穷买不起,比如前几年的中国、印度、巴西等,而地方大的国家了人口又少,比如
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日本、德国、法国老早就把自己国内市场给沾满了,没得地方用。这年头除了卖技术,他们也别无选择,没有啥好抱怨了,与其让自
己技术烂掉,不如卖点钱,更何况当初只卖了200公里时速的,只是他们没有预感到我们能提高的这么快,失算啊。 - 转贴 回复 支持(48) 反对(8)
- 2010-10-09 09:49:11匿名 来自北京市
- 高铁就应该公司化运营,不管是不是面子工程,老百姓是实实在在收益了。英国的铁路也是整节车厢没几个人坐,而且有时候都没座位号码。但是这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赔钱也得运营。
- 转贴 回复 支持(39) 反对(3)
- 2010-10-09 15:14:27superidea 来自辽宁省大连市
- 中
国的工程师跟德法日各国师傅学了那么多绝招,现在打败洋师傅了不足为奇也值得高兴。但在国人面前说完全是自己独创的功夫,就有些太不谦虚了,至于中国工程
师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技术或者说有多少核心技术是真正的中国工程师首创、原创,我们无从知晓,但中国高铁的起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技术和合作是事
实。
在竞标美国加州或者印度等其他国家地区的高铁项目时,招标方也要求中国低价转让核心技术并采取合资建设的方式,不知中国到时候是否也有同样的胸怀。
前段时间,印度要求外国电信投标企业向印度公开核心技术令众多投标企业非常反感,其中也包括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