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防火泥填塞 用英文了解在地風土 慈大帶學生推動雙語觀光
2020/12/08 01:03
瀏覽41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3M 25號防火填縫泥

  

 

※ 可E-mail或Line防火泥施工地點照片,進行連工帶料的報價。

  • 通過 UL1479(ASTM E-814),貫穿部阻火防火測試。
  • 通過 UL2079,測試建築物連接系統的耐火性。
  • 通過 ASTM E 84(UL723)火焰延燒指數(FSI)和煙霧擴散(FDI)的測試。
  • 通過 CNS14514試驗標準,並通過NEC(NFPA-70)、BOCA、ICBO、SBCC與NFPA第101號等規範要求。


▲ 電纜線貫穿樓板填縫施作圖

* 顏色僅供參考,正確色澤請以實物為準。


產品特色
  • 中性脫醇固化體系。
  • 即刻將被燒物週邊空隙填滿。
  • 可有效隔阻火燄、有毒氣體、煙霧穿透。
  • 防水賤出蔓延至乾燥區。
  • 能耐溫至 1800℃達 4 小時。
  • 水性材料易清理、可上漆。
  • 獲得 UL 防火分類系統認可。
  • 典型物理特性(下表):
  • 名稱
  •  
  • 單位
  •  
  • 數值
  • 662℉(350℃)
    時的膨脹率
  •  
  •  
  • 2-3倍
  • 顏 色
  •  
  •  
  •  
  • 紅色
  • 黏 性
  •  
  • 所有建築基材
  •  
  • 非 常 好
  • 應 用
  •  
  • 方 法
  •  
  • 填隙槍、抹刀
    與空壓機
  • 硬 度
  •  
  • Shore A
  •  
  • 74
  • 火焰延燒 ASTM E84
  •  
  • ASTM E84
  •  
  • 5
  • 煙霧擴散 ASTM E84
  •  
  • ASTM E84
  •  
  • 0
  • 固 體
  •  
  • 重量百分比
  •  
  • 79
  • V O C
  •  
  • 重量百分比
  •  
  • 0
  • 氣 味
  •  
  •  
  •  
  • 愉悅、非刺激的
  • 擠 出 率
  •  
  • 50PSI 壓力 4/1" (6.35mm) 口徑
  •  
  • 1000g/min
產品用途
  • 適用於結構物開口及穿透物週邊之密封。例如:屋頂、樓板、牆面、水電、冷氣、管道間週邊縫隙之密封、鑽孔縫隙填縫。
產品容量
  • 298ml  /  ≒475g  /  支
  • 5.7KG  / 12 支裝
  • 5加侖(單桶裝)  /  27KG  /  ≒57支支裝防火泥

  慈濟大學觀光英語系列課程,結合社會責任計畫,帶領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們,透過不同的課程設計前進光復鄉,經由課程實際體驗當地阿美族野菜文化、日據時代糖廠歷史、砂荖古井歷史文物探詢,深化和活絡學生對於花蓮在地風土的認識。學生將透過英語書寫,呈現光復文史手作與旅遊產業的議題探討,還將會製作二折頁的英文旅遊小冊子來介紹景點與活動,以協助光復鄉推動雙語化的觀光旅遊。

  授課老師田薇表示:「希望英語課程能結合花蓮的自然環境,提升學生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度,結合在地的觀光產業,解決當地業者面對英語的困難,彼此學習,這樣的教學活動遠比坐在教室中被動的學習,更能開拓學生的五感經驗。」

  觀光英語系列課程包含-「餐飲英文」、「旅遊英文」、「英文寫作」,從餐桌、旅遊環境到當地業者座談會、在地行程的規劃,擴展學生在地視野與增加學生對於花蓮的觀光產業的困境與現況進行瞭解。

  「餐飲英文」自學期初便透過認識野菜英文,讓學生初步熟悉在地的植物與野菜,再藉由光復鄉阿美族林宛柔老師進行野菜解說與阿美族文化的介紹,不只能更進一步的認識野菜,同時從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阿美族他們對傳統的自豪。另外並拜訪「啄木鳥的家CASA」,由啄木鳥協會彭伯華理事長為學生進行全英語的協會和餐廳的介紹,她長期輔導在地青年,協助餐廳工作和深入山區部落陪伴小孩,呼籲慈大的年輕學生加入他們的助人行列。防火泥填塞

防火泥填塞  「英文寫作」課程,安排太魯閣族的洪明德老師教導捏陶手作課程,洪老師致力於陶藝教育推廣已有三十年,將陶藝融入校園環境,培養學童專注力與創造力;洪老師帶領學生製作手機架,透過實際手作的解說和引導,讓學生盡情發揮創意。並由在地青年們和學生們進行13公里的單車采風,享受沿路秋季金黃稻田風光,騎至砂荖部落後,介紹古井,並致贈每位學生祈福井水,給予學生來自祖靈的祝福。

  「旅遊英文」課程參訪馬太鞍部落,教導同學製作迷你稻禾掃把和竹子燈飾,學生從過程中體驗傳統原住民工藝與智慧。並與欣綠農場朱進郎先生、從事農業產銷的林子暉先生與在地原民青年吳先生進行三方座談,希望透過慈大學生新世代的思維,以科技方式拓展或協助觀光、產銷、登山戶外運動的商業模式。林子暉先生提到:「我覺得這次與學生座談的方式,有學生提出可行的想法和做法,活動真的很成功,比我預期效果要好很多」。

  學生們表示,參與校外教學收穫良多,除了認識當地的原住民手作文化,也能將所學實際提供給在地產業工作者,非常有意義。防火泥填塞

(撰文/田薇、慈濟大學;攝影/慈濟大學提供)



以下內文出自: http://n.yam.com/Article/20201207164810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