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愛、怨、求,是苦
2008/06/27 07:19
瀏覽427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證嚴法師開示

愛、怨、求,是苦

釋德

靜思小語】人生種種苦導致心理病態,病源在於「以假作真」,使愛恨情仇糾葛,苦不堪言。


似真還假,終歸虛幻

人生「愛別離」是苦,「怨憎會」亦苦,「求不得」更使心靈鬱悶,導致心理病態。晨語時間上人開示:「如此的『愛』是病,『怨』與『求』也是病;病源在於『以假作真』——受假象迷惑,人與人之間愛恨情仇糾葛,痛苦不堪。」

浩瀚宇宙中,地球就像一粒沙,人的生命如螻蟻般渺小短暫。「更何況無常來時,任憑青春年少、前程似錦,亦無可奈何。人與人之間,無論有緣無緣、是恩是怨、是愛是仇,似真還假,終歸虛幻。因此,此生所爭、所求的一切,有什麼好計較的?」上人籲眾好好靜思。

微渺的人生、看不見的一念心,卻能挑起世間戰禍。上人感嘆不只天災毀傷人命,人禍戰爭亦使蒼生飽受苦難。

「偏偏有人心懷不軌,為求自利而用盡心機迫害他人,甚至鼓動大眾彼此謾罵、攻擊……社會風氣如此,後果令人擔心!」

眾生無明,覆蓋清淨本性,使心魔趁機而入。上人提醒,一念偏差,爭名爭利、造惡多端,將造成一輩子的悔恨。

「人生來自何方、去往何處、來去之間該如何自處;這才是應該追求的答案。期待人人把握分分秒秒,為人群付出;在善的路上,做就對了!」

「苦桃」的有情人生

「『娑婆』意即『堪忍』。身在此惡濁世間,真的要堪得忍耐。現在人常有心理病態,即是因為不堪忍——業力愈作愈大、人緣愈結愈惡,損害自己亦損害他人,相損互磨,苦上加苦。」

上人於早會時間,講述慈濟委員許桃的人生故事;「許桃」閩南語發音如「苦桃」,其早年坎坷人生,恰如其名。

年幼喪父,許桃十三歲開始學美髮掙錢;二十四歲經人介紹結婚,豈料先生好賭、動輒拳腳相向,甚至還將母女三人趕走。許桃辛苦做工、擺路邊攤、做看護等,養育兩個女兒;十多年後,得知先生病重,更負起照顧之責,直到先生往生。

「過去生寫下的劇本,隨業力、業緣受報。此生除了甘願承受,若能在苦難中磨練,下功夫內修、外行,也能成為造福人間的菩薩。」上人讚歎許桃雖然生活負擔沉重,認識慈濟後仍把握機會付出,二○○○年開始培訓慈濟委員。

豈料,貼心的小女兒突然因病往生、住在嘉義的母親也因病重需要照顧……許桃台北、嘉義兩邊奔波、照料親人,卻仍不放棄每一次培訓課程,終於在二○○三年受證委員。

「雖然此生坎坷,但她明因果、信仰堅定,在逆境中仍一心堅持,不放棄志業,盡心力結好緣、做好事,投入菩薩團體造福人間。」上人讚歎。

許桃二十多年前在醫院擔任看護時,認識病患的太太阿出女士。阿出先天眼盲,先生因病往生後,孤身一人;許桃常到家中關懷,兩人遂成為好朋友,後來決定住在一起相互照顧。

「人生實在很奇妙,有緣成為夫妻,卻是惡緣來聚;偶然相遇的人,卻能結好緣相互扶持。由此可見,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上人讚歎許桃主動照顧眼盲、孤單的阿出,相互為伴,「實是超越俗世之情的牽絆,真正是『覺有情』!」

如今年過七十的許桃,四年前罹患乳癌開刀;儘管有病在身,環保站、訪視、醫療志工,仍處處可見她的身影。她還省吃儉用,克勤克儉行善,不只圓滿榮董,近來又捐贈一部訪視車給花蓮慈濟醫院。

「許桃的人生雖然很苦,然而她堪得忍耐,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內能自修、外能行動,謹記『把握一天的健康,為人群付出一天的力量』,付出覺有情的愛。這樣的生命,多麼有價值,多麼令人敬佩!」上人以此勉眾。

做他人「善知識」

全台合心醫療志工研討會上,面對座中許多資深志工,上人有感而言,能夠長年跟隨、矢志不移,不只是「名稱上的慈濟人」,更是「實質的慈濟人」;四十多年來,師徒、法親之間,可說是「生命共同體」。

「歲月不饒人!年齡愈來愈增長、體力愈來愈衰退。不只我的生命過一天、減一天,在座大家也一樣,所以要把握分秒,擁抱蒼生、淨化人心。」上人勉眾提起年輕時的魄力,更加精進菩薩道。

慈濟世界,猶如《無量義經》所言:「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四十多年來展轉復生,慈濟人遍布全球,救苦救難。上人說,無論身在哪一個國度,海內外慈濟人同一心志付出。故說:「靜思勤行道無量義」

「天災人禍頻繁,世間苦難不絕。許多災禍的源頭,實起於人的一念心。」娑婆世界因為有「五濁」,故稱惡世。上人表示當今此時,人的見解混亂、觀念混淆不清,是「見濁」;混亂的見解衍生無盡的煩惱,是「煩惱濁」;天災、戰禍、瘟疫奪去人命,是「命濁」……

「人間見濁,誰能糾正?人間煩惱濁,如何淨化?慈濟人要承擔起來!」上人指出,大家在醫院付出,可以見聞許多觀念偏差而錯誤的人生。他們若得遇善緣、善知識及時引導,就能及早反省而歸於正途,甚至還能帶動別人,齊為社會付出。「所以,慈濟人要作他人的善知識、貴人。」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體現了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上人指出,「慈、悲、喜、捨」這「四等」法,亦即「四無量心」,慈濟人真正做到了。

「佛陀視天下蒼生如己子,慈濟人發大心、立大願,也要對眾生一視同仁,不分宗教、種族、國界,發揮四無量心去膚慰苦難,將大愛擴展到全球。」

既要發揮四無量心,上人強調心胸必須無限開闊。「唯有捨去煩惱、習氣,徹底打開心門,才能真正擁抱蒼生。無所求付出,付出之後心無罣礙,也沒有得失心;時時歡喜、感恩,即能時時自在。」

上人勉資深弟子,資深不代表可以退休了,或是老資格就要「升等」;如此尚存「得失」與「自大」心態。「大家都是靜思弟子,應該要『克己』——克服得失、自大的心態;還要『克勤』——自我鞭策,殷勤精進。慈濟人永不退休,多做多得,不論年齡多大,永遠要做『有用』的人!」

回第497期目錄 慈濟月刊 媒體、使命 返回首頁

慈濟全球網電子月刊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