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真我無定相,能夠隨境自在,隨緣自由,故名大解脫;凡夫的自我有阻礙,不能隨境自在,隨緣自由,故常為煩惱所苦,而造作種種業,又受種種苦。善用我們的生命和環境,隨類布施,隨緣救濟;不僅自己得福報,更助他人得福報,這才能夠消融自我,才能成就無我與真我。
----------------------------------------------------------
摘錄自《動靜皆自在》無我與真我-「真我」之意義及修行
文/聖嚴法師
從佛法看「真我」,「真我」即「無我」,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在於完成佛的果位,亦即「無我之我」。如何修成「真我」呢?
(一)從人到佛次第提昇
從人到成佛的過程,需要付出努力的代價,方能一步步邁向成佛之道。或許有人會說,中國的禪宗是屬於頓悟法門,所謂頓悟法門是不假修煉即可成佛,這意思好像是說,可以一步登天。
可是,這就如同世上沒有人能將一大碗飯一口吞下去,都是必須一口又一口慢慢吃,直到當我們吃飽的那一剎那,會覺得好像是最後一口飯才吃飽,而前面吃飯時都還是在餓的狀況下,唯有最後這一口飯才是真飽。因此,「頓悟」雖確有其事,但卻也是從前世、今生漸修中來。
修行的內容包括:
1. 修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殺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將五戒的妄語分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省掉不飲酒,另加貪、瞋、癡,成為十條,乃是要想再來人間和生天界享受天福的標準。
2. 修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知道苦由煩惱起,認知煩惱本無常,放棄自我執著,努力於戒、定、慧的修行,必得解脫,這是小乘聖人的標準。
3.修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行。用智慧、財產、體能和時間做布施;持戒即好事一定要做,壞事絕對不做,這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亦是成菩薩、成佛的標準。一般人都會做布施的功德,可是如果在行布施之後希望有所回饋,這是投資的心態。真正的布施是基於對方的需要,而自己又有能力給人,在給了之後,不求回報。
(二)《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即沒有自私心的執著;「生其心」即順應他人的需求而隨類攝化,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人,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尤其要在他人有難時,依據自己的能力,隨人所求,給予救濟。
(三)實相即無相
「實相」即實際的本來面目,即是永恆的、普遍的,也是超越時空的;世間事物,均在無常的變化,沒有永恆不變的,所以無常本身就是空,空的本身就是無相,無相的本身就是實相,故可以說:實相即無相,即是真我的名字。
(四)真我即無我
「自我」是由我們的身體、心理和環境構成,這些因素經常在變,這些變的現象是「幻我」。智者以無相的事實是真,凡夫執無常的假相為「我」。智者的真我無定相,所以能夠隨境自在,隨緣自由,故名大解脫;凡夫的自我有阻礙,所以不能隨境自在,隨緣自由,故常為煩惱所苦,而造作種種業,又受種種苦。
世事本無常,我們無法否定既有之生命或既有的環境,因此便要善用我們的生命,善用我們的環境,隨類布施,隨緣救濟;不僅自己得福報,更助他人得福報,這才能夠消融自我,才能成就無我與真我。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