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67)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2016/03/25 10:52
瀏覽1,059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67

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不必著有,不必著無。然後修因時,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矣。

  『不必著有,不必著無』,有無兩邊都不可以執著。著就是住。『然後修因時,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矣』。清淨心是自性,即是禪宗裡所說的明心見性。「性」就是清淨心。性,在那裡見?在一切境緣上見。境界就是六塵環境。佛法裡常講的,一是境,一是緣。境界的境;緣分的緣、因緣的緣。緣是指人事環境;境是指物質環境。歸納環境,總不外此二者。

  從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見性,諸位懂嗎?怎麼見性?生清淨心就見性。在物質環境裡,我心很清淨,不染,就見性。人事環境,跟一切人往來,善人也好,惡人也好,我清淨心;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為什麼會明心見性?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此處見性,清淨心現前了,方知世尊此問問得很妙。如果不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似乎問得好像不相干?你看關係多密切!我們真的體悟了,自然就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五三、約經功校顯 顯福德勝 引河沙喻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小標題是解釋經義的,即是註釋經文的。此科題『約經功校顯』,就功德作比較,顯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功德不可思議。此段開示,世尊先用比喻來說。比喻得好!我們一般凡夫想不出這麼大的數字比較。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大部分時間在恆河流域,凡是講到數目字很大,他老人家就用恆河沙作比喻,大家好懂。恆河沙很細,確實像麵粉一樣,比一般沙灘的沙細很多。這一條恆河有多少沙?一般人講,不計其數,太多太多了,無沒計算。佛在這裡用的比喻巧妙極了,把恆河的每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沙數的恆河,裡面的沙有多少?天文數字,簡直無法形容。所以,尊者他這個想法,代表我們凡夫。要是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數量就無量無數,何況那裡面的沙!先用比喻作一個大前提,然後佛再說明他自己真正的意思。

五四、明寶施福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諸位要記住,把恆河裡的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恆河沙數裡的恆河沙;再以一粒沙比喻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第一次世尊為我們校量功德,是用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一個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有沒有人能做到?有,大梵天王可以做得到。大梵天王是娑婆世界福報最大的,他有這麼大的財富;但是肯不肯布施,另當別論,所以說他有這麼大的福報。此地所說的,那大梵天王也望塵莫及,不敢想像這麼大的福報。

.『實言告汝』,說在此、而意在下文。使知「所說、持說之福,更多於此」,是真實語,不可不信。

  『實言告汝,說在此,而意在下文』。此處並不重要,僅是個前提,真正的意思在下面。所以,佛是真說、實說,決定不是虛假的。『使知「所說,持說之福,更多於此」,是真實語,不可不信』,用意在下文。

.恆河無量,河沙無邊。借有為法之極大福德,作一比例。以顯持說之無為法,福德更大於此。

  『恆河無量,河沙無邊。借有為法之極大福德,作一比例。以顯持說之無為法,福德更大於此。』但是此段經文裡有一個字,我們一定要注意,善男子、善女人的「善」字。《金剛經》的經文,後面比前面,是後後勝於前前,因此後面善的標準比前面的意思深。最前面的善男子、善女人,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經講到此,一定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方是此處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雖然是同樣的一個字,含意迥然不同。我們讀《金剛經》決定不能疏忽。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442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