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43ˍ視訊影音+MP3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11/05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youtube.com/user/TsungJie影音網站連結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連結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1
內容:https://app.box.com/s/sajmyu6wa6ebdwlrsq3jtizgu5iewxcy
(內容以mp3聲音檔(↑)為主,文字僅供參考)
◎我們直接講上個禮拜沒講完的第七十四章司殺章。因為講到「司殺者殺」,就是常有我們看不見的那些白無常、黑無常在凡塵執行他們的任務,在司殺一些為非作歹的人,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躲過凡塵的法律,卻躲不過天地之間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司殺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夫代司殺者」
就是國家有死刑的法,死刑就是代司殺者,代理天地來殺害眾生。
「是謂代大匠斲」
因為天地之間在造萬物萬象,都造的非常精緻,所以造作出來我們都看的很舒服。可是假如我們要代替天地來製造萬象萬事,那就不一樣了,那叫代大匠斲(代替天地來執行法律)。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代大匠斲會傷到自己的手。所以我們看國家執行死刑的法律,就會有很多掙扎,一些不同的聲音出來,就表示會傷到手,一些立法者(我們現在的法律是經過立法),這些立法不一定全部都符合我們眾生的希望,所以就代替天地來執行這些代大匠斲。各位了解意思嘛?我們比較少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比較不了解。這邊老子講司殺者有他的職責所在,天地之間無形的來執行他的任務是比較適合,我們代替那些來執行就不很適合。這個聽起來好像跟我們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因為都是奉公守法,所以對天地之間的司殺以及大匠斲比較沒有接觸,也沒有印象。假如一些為非作歹者就會非常的注意大匠斲以及司殺者。
這一章大部分都要我們能夠行善,行善的話我們就不會被法律制裁,也不會被無形的這些來司殺。我們要知道,老子講出來的角度,就是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一落入起心動念就很容易負面、不好的念頭跑出來,當我們負面的念頭跑出來,我們就會有行為,有行為以後造了業就要受苦,不但我們自己受苦,還要受到法律制裁。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能夠行善、要能夠奉公守法。
第七十五章貴生章,就是我們的「生」很尊貴。
◎第七十五章貴生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人民(百姓眾生)飢餓飢荒,因為在位者(統治者)稅,收的太多了,各位有繳過稅嗎?(有),我們都奉公守法都有繳稅,因為國家所有建設都從稅金來,我們都有繳稅,可是要適當要剛好在我們負擔之下,不能超過我們的負擔;假如稅,抽得太多,我們就要一直賺錢,一直賺錢的話,時間都被賺錢綁住了,另外一些我們生活上所須要的必需品就沒辦法充裕。所以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這樣才會飢荒才會餓肚子。
「民之難其上之有為治,以,是以難治」
人民不好治理(此時現場有些動作),我們這心法現在都在看母燈,所以現在講什麼有聽但沒聽入,油芯抽高一點,比較耗油,但火焰比較大些。人民不好治理,就是有一些刁民。各位有看過刁民嗎?(沒有),沒有最好。刁民就是不服從治法者,所有的行為動作都不配合,就變成刁民。刁民就是難治,民之難治(很難治理)。所以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人民自己來治理自己,自己來管理自己最適合。假如要別人來管的話,總是有管不到的地方。尤其交通違規,南部講紅綠燈是參考,闖紅燈則警察會抓,警察問闖紅燈的人:「你沒看到紅燈嗎」,闖紅燈的人說:「紅燈我是有看到,可是沒有看到你;你要開紅單我沒有看到,我是有看到紅燈」,這是很諷刺,表示我們守法的精神都還不夠。
假如我們看美國人,地很大,車子並不很多,有時候紅綠燈,紅燈一亮,我們看車子都停下來,此時周遭都沒有車也沒有人,但他就停下來;那以我們台灣地窄人稠,我們都會想:「他怎麼那麼笨,就開過去就好」,我們都會這樣想;可是他們在美國都蠻遵守法律、交通規則,紅燈了他就停下來一直等,等到綠燈在開走,雖然都沒有車,他們也是一樣等。
以前後學年紀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住在台北天母,那是一個高等社會人士住的地方,美國人也很多,住在那個地方要過一個馬路,等了老半天還過不去,因為離紅綠燈很遠,就要直接穿過馬路;然後在那邊一直等車子少一點的時候再過去,結果就有車子停下來,車窗裡面手就指著「趕快過趕快過」,後學回頭一看,原來是外國人,我們中國人都不讓人的,外國人看你等了老半天都過不去,他會停下來請你過去。有時候我們的修養,雖然這是小事,可是會讓人感到很溫馨。雙十節在淡水河邊放煙火,外國人也去看煙火,因為那個地區沒有禁煙,所以都在抽煙,他們抽完煙,煙蒂捏熄以後,放在哪裡?(口袋),對,這叫共識,大家都知道,把煙熄掉以後放在口袋,那我們中國人放在哪裡?正確,我們就直接丟在地上,所以等一下人員疏散以後,地就很髒,全部都是垃圾,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水準不高,大家的涵養不夠。所以我們要從自己本身做起,雖然是小事,可是你一做出來以後,人家會感受在心。尤其現在衛生比較好,當以前我們想吐痰的時候,吐在哪裡?地上,很直接,可是假如你很習慣地要吐痰的時候,從自己口袋拿衛生紙出來,吐在衛生紙上,然後再放在口袋,等到有垃圾桶才丟在垃圾桶,這也都是生活上的小事,可是會養成習慣。
各位前賢,我們的習性強不強?(強),非常強,我們的習性很強,所以我們要從生活的小細節下手,能夠改就改,一改過了以後,也一樣會習慣。那我們自己會想要自己比較有內涵的生活方式,這樣我們自己就管理自己,民就不會難治,就很好治。
連結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2
內容:https://app.box.com/s/nsr9fx474uexxoxp7xftoyd4luyazzk1
(內容以mp3聲音檔(↑)為主,文字僅供參考)
◎所以老子的意思「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上=領導者,國家的統治者有為(落入有所作為),所以有所作為不是從佛性出來而是他有企圖,所以這樣有為了,我們人民就不好治理。
所以「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了解意思嘛?假如我們都一直鼓勵,像現在台北只要年歲大了,你去搭捷運,車廂雖然擠的滿滿的人,可是博愛座是空的,年歲大一定有得座;假如博愛座已經有年歲大的人坐,但你一上車,年歲又大,一樣普通座一定有人起來讓你坐。所以現在台北捷運文化非常理想,像後學這樣年歲大不大?後學搭捷運都不用怕沒得坐,一定有位子可坐,都有博愛座可坐,若沒有博愛座則旁邊年輕人就會起來禮讓給後學坐,所以後學說自己年歲也大了,年歲大了可以享受這個優待,台北捷運每天都有一百五十萬人在搭,多不多?(多),高雄捷運每天約十萬人,一百五十萬跟十萬人差別這樣,所以台北市政府說捷運是他們的金母雞,生的都是金雞蛋,高雄捷運則是快倒了,快要把全部的本錢都虧光了,因為習慣性,都是騎乘機車,你叫他騎機車到捷運站然後再去搭捷運,回來再來騎乘機車,這樣很麻煩,乾脆我直接騎乘機車到目的就好,所以就不用搭捷運,捷運生意就不好。而且高雄地大停車方便,在台北停個車很困難,所以大部分在台北都會搭捷運,就很習慣,班次又很密集,像板南線兩分半鐘一班,兩分半鐘多久?你這班車搭不到,下一班車馬上就來了,所以都不用趕,你若看著車子離開了也沒關係,很快車子又來了,這又是生活的習慣。淡水新店是三分半鐘一班。內湖跟木柵更密集,一分半鐘一班,不過車廂比較小,中運量的,不像板南線跟淡水新店線車廂都很大,一次可以載運很多人。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
人民很輕易就會走入死亡的道路,為什麼?因為他求生,一直想要的生活很富裕,然後物質的方面都要求滿足,叫做求生之厚,就是重視現象。重視現象則民輕死,壽命就不會很長。假如我們注重養生,運動的時間多,身體健康。運動時間多則賺錢時間就減少,少賺錢身體健康。這樣看起來是多賺錢好還是少賺錢好?多賺錢我們會變守財奴,等到累積了蠻多,結果一口氣不來了,我們都沒有辦法帶走,都要再拱手讓人,把我們所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送給別人,所以我們要在活著的時候,要趕快表達我們的心意,謝謝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各位有沒有聽?(有),我們有錄成CD,一直反覆的唱,歌詞的意思我們又有講解,在DVD第41片。我們活佛老師用最少的文字把最多的道理,都包含在裡面。要我們整個對人生都了解,開始的時候就講「深信生命可以留下累劫累世的記憶」,就是元會跟六道輪迴,沒有多少個字就講的很多,我們沒有研究的時候,還不知道活佛老師還包含那麼多意思。然後又講,時時的能夠感恩,還在活著的時候,要說聲謝謝你,要由衷的、從內心深處來感謝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最重要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千萬年都在,千萬年前就已經有我們了,千萬年以後我們還在,可是我們大家知不知道?都不知道,都以為只有這一生而已,死了就沒了。我們沒有研究的話會以為:「死掉就一了百了」,有沒有了?(沒有),沒有了喔!要知道所造的因果,是一直牽連一直延續一直接著,都不會斷掉,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當我們要來轉世都到閻羅王的第十殿去喝夢婆湯,夢婆湯一喝,哇~都忘了,前世做什麼都忘光光了,就重新來,結果重新來的時候,我們又不知不覺又造了很多業,又牽連到下一生下一世,就這樣一直六道輪迴,已經最少都一千次了,我們有德又有行善,一個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半沒有生物,一半我們眾生在元會裡面,就有六萬年,一個人以六十歲來算,剛好有一千次(我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千次),一千次是全都轉世當人喔,若是轉世當畜生就更多了,像一轉世到雞的話,約三~四個月就一生了,很快的,你若欠人家二、三十萬,一隻雞才賣兩、三百元,那就要轉世很多次,不只有一千次。
所以後學講,我們不要去看因果算命,因為我們是沒完沒了的,一千次是一個元會,我們已經不知道多少個元會、幾千次了,所以你去給人看因果,講出來準不準?絕對準的,為什麼?因為每次都會經歷過,不管什麼樣的因果命運我們總會遇到,總有一天會遇到你,所以被講了都會準,聽一聽你就說蠻準的,口袋錢就掏出來給人家。
所以要知道,從真理的角度來研究,我們的佛性不生又不滅、長遠都在,我們就要為了這個長遠的佛性來打算,不要讓佛性在六道輪迴裡面受苦,佛性都不會哀哀叫,你要去哪,佛性都跟著你去,你要去六道,佛性也跟著你去六道;你要成仙作佛,佛性也跟著你去成仙作佛,所以佛性都不會抗議。不像現在稍微權益受損就抗議抗議,我們佛性都不會抗議。
所以在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如來是誰啊?(佛性),恩,是自己的佛性,我們的佛性都不會跟世間來爭(不與世間共諍),我們的如來(不生不滅佛性)都不跟世間共諍,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世間=空間跟時間。如來不與世間共諍,都不會相爭執。但「世間與我諍」,跟誰爭?跟我們的佛性在諍。我們都是這樣喔!你看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有沒有跟佛性在爭?(有),佛性說我是主人翁,我出來當家作主,我們要不要讓佛性出來?一樣也是不要,眼睛喜歡看、耳朵愛聽、鼻子愛聞香、嘴巴愛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都自己在主張,真的都把佛性壓下來,壓的死死的,很現實。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誰爭贏?都我們世間爭贏,如來都爭輸。爭輸就隱藏起來,退隱了,很委屈,所以我們佛性很委屈,我們都沒有把佛性啟發(請出來),只要我們肯把我們的佛性請出來當家作主,讓佛性當主人,讓佛性發號施令,那我們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用受苦就解脫,這樣好不好?(好)
連結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3
內容:https://app.box.com/s/glm4r0g9epgfnqy0dktcd54gvp1xtqey
(內容以mp3聲音檔(↑)為主,文字僅供參考)
◎那肯不肯把權益放給佛性?(肯),肯啊?尤其坤道到服裝店,看了這一套衣服由我來穿很適合,這時候你說「家裡衣服很多了,不用再買」,肯不肯聽話?(肯),肯啊?真的?(真的),所以我們修道可以省下很多錢。若想要買化妝品的時候,就想「不用化妝,臉洗一洗就最漂亮,活到老,大家的臉都一樣,再怎麼化妝,活到老大家的臉都一樣」,我們看年歲大的,怎麼看起來臉都差不多一樣。
所以天地之間的造化變化之中,我們都是一個過程、我們都是過客,來這裡作客人而已,結果我們都迷失掉了,造了很多的業又受了很多的苦,又不會清醒。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會清醒嗎?會喔?鐵板都踢的不夠,都還在追求有形有相的生活,佛性都不去注重祂,所以老一輩的說「癢的不抓,不癢的都抓到流血」,我們有沒有這樣,「該注重的佛性,不注重;不該注重的現相,我們非常注重」,這樣就是本末倒置,顛倒,整個都顛倒了,生活很快一生就過了。像我們一休息下來就五十天,好像只有一轉眼,是不是很快?五十天過了。後學再想五十天之中,假如我們能夠很努力,真的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直努力,五十天的工夫已經累積的非常多非常強,有沒有啊?一樣一天過一天,三餐,天黑了,吃飽了就去睡覺。時間過的很快,不等人的,等到我們有一天身體出狀況了,稍等一下,我要趕快修,那就來不及了,一定要趕快修。
我們有請林講師來講正玄關,林講師前幾天打電話給後學說:「我這個障礙很深,業障多,這一生大概不可能成佛了」,她很努力在修道,所以當她做正玄關,在這邊講的時候,她沒有說她看到很多天堂,可是她電話給後學的時候說:「很多天堂的景色都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也看到自己的佛性之光」,光亮到什麼程度?晚上她要睡都覺得是白天,然後用棉被把整個臉都矇起來還是很亮,怎麼辦?沒辦法睡了,她說修了變很痛苦,做這修持法門的時候都很專注,就變成身體很僵硬,這陣子她改變,說:「我這麼認真,都還做不出成果來,可能這一生沒有希望成佛了」,她就把所有的所做的全部都放掉,都放到空空空,全部都放掉,她都不要了,這一輩子沒辦法了,不再想要了,所以她一放掉以後,結果全身都柔軟,效果則是「佛性都呈現出來給她看」,她說「怎麼會這樣,等到我不要了,才來」,後學說:「因為你很努力就是法執」,我們有兩個「一個我執、一個法執」,「我執」可以從我們身體的結構――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這個結構來解開,就沒有我了,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
各位前賢知道嘛!我是誰?不是這個身體,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要不要還?(要),絕對要還,你再怎麼會養生,都是要還的。我們有沒有照顧身體?(有),身體像不像我們照顧它那麼努力的生活著?很會鬧彆扭喔,想生病就生病,想爬不起來就爬不起來,身體真的是忘恩負義,沒想到我們把它(身體)照顧的那麼周全。此時外面放鞭炮,誰聽到?(佛性),大家都會了,我們耳根圓通,我們坐在這邊都能夠聽到外面的變化,所以十方的聲音都能夠接收,以往都不知道這是佛性,了了分明的,都以為是耳朵聽到。要了解,佛性借著耳朵,然後顯現所有的聲音,那是我們佛性的功能,所以大家都會了。
而且我們這邊又有牆壁――通;圓――十方的聲音我們都能夠聽到,叫圓。隔著牆壁能夠通過,叫通。又常住,沒有聲音我們也聽到靜悄悄,有聲音就聽到聲音,所以常住。「圓、通、常」――我們佛性所具備的功能。我們朝這個方向,就一定可以達到。我們把埔里那位林講師所講的,講給各位作個參考,因為她都很努力很專注,所以當她把所有心裡面的執(固執)去掉以後,已經沒有固執了、也沒有想要達到什麼企圖了,都沒有,這個真的叫萬緣放下,這個叫真的全部放下。
那我們在做萬緣放下都還有緣在,萬緣裡面大概九千緣放掉了,還有一千緣放不掉,還有緣,可是我們下手努力去做的時候,後學也沒有要求一下子就放到全部,那個可以循序漸進,慢慢的一步一步來,只要我們把粗淺的緣先放下,我們日常用的心(生滅心識心)先放下,這樣妄就已經去掉一大半,真就會慢慢顯現出來,當真一直顯現,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沒有形相,看不到的,可是我們可以感受,就可以了解「了了分明」。所以已經證悟者都講,「我們眾生跟佛,其實都是一樣,沒有分別,差別的地方只在於我們眾生迷」,迷失在現象裡面;然後諸佛已經領悟――只要落入形相皆不可得(都得不到),所以諸佛對形相已經能夠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住在形相,只要我們不住在形相,離相就是佛了,就已經是。
所以後學都有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若無所見」,就是沒有能見、也沒有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因為如來沒有形相、如來沒有對待、沒有分別,我們只要進入沒有分別、沒有對待,而了了分明,就是真正的見到如來,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把它寫下來「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因為有所見,就有能見,有能所就是對待,有對待就是生滅,有生滅就有變化,所以那個就是萬象萬事,萬象萬事都不會固定,一定是變化無常,所以我們見到都不是正確,所以叫做邪見。所以「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講到讓大家都背起來,背起來就會知道意思,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都有現前那個明了之心(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那個心是不是了了分明,這個了了分明就是如來),這樣有沒有把它連貫起來,已經見到如來的如來,就是這樣,就是我們現前一念那個覺了之心就是如來,就是我們要見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有沒有很親切?(有),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呈現,所以現在我們眼前一念――覺了之心(就是了了分明),顯現在我們眼前了了分明的這個覺就是如來,因為這個時候,沒有想過去、也沒有策劃未來、也沒有把握現在,三心都沒有,三心都沒有就沒有四相,三心四相都沒有,我們就已經走入佛性本體。
連結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4
我們有三心的話,就有四相。各位前賢,四相知道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因為在文在我們比較不容易了解,我們用生活之中所用到的來講四相,只要落入能所,「我能看」,我們都能看,那個能看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一定是差別叢生(非常多,不止看一個而已),而是看很多,「看很多」就是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的看就是壽者相,所以四相都跑出來了。
「我能聽」,能聽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所聽就是人相,那「所聽的很多」聲音,差別叢生就是眾生相,然後「不斷的聽」就是壽者相,又是四相了。
所以只要落入能所,我能聞、我能吃、我能做,都是四相。那在我們現前這一個了了分明的心,有沒有這些(三心四相)?(沒有),沒有。所以我們有三心的時候,四相才會跑出來,而我們的三心都是吃飽太閒坐著沒事做,多多少少想一些(起心動念),想著過去被人家欺負或是想著過去自己很會賺錢很風光,一直再想著,這樣三心才跑出來。當我們三心跑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業(業就是業障,障礙),有念頭就有業,有業就要去接受果報。當我們業很多,像活佛老師「謝謝你」裡面:「感悟生命因果牽繫,也是心念累積」,所以心念累積我們才六道輪迴。那我們要脫離六道就是把起心動念的念全部去掉(不要),沒有念、念斷了,生因就斷,生因斷,我們已經修到全部念都無了,生相就盡,生因斷生相盡,我們就恢復到本來,就恢復到佛的狀態。所以只要我們恢復到本來,就很容易恢復到佛的狀態。所以我們修成佛不是很困難,很簡單的,只要我們很簡單的生活,就很容易達到我們所要求的這種程度,這種呈現出來喜歡的果報――成佛了。只要我們肯用心。
「是以輕死」
以其求生之厚,太重視求生,結果就害我們輕死(早一點死)。假如我們能夠重視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不但可以延長壽命,又可以追求到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我們不要為了生(生才有所作為),我們都是為了生,都有所作為。只要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就是能夠真正的已經注重到我們生命本體來了)。所以老子希望我們都能夠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本來,從第一章常無跟常有,常無跟常有兩個加起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第一章所說的。常無,我們要來觀妙;常有,我們要來觀徼。老子一直都告訴我們,我們本身可以有所作為,可是這個作為要從佛性出來。從經的本文來講,都不是很多,但我們從延伸出來的生活細節就會非常的多,我們在生活細節裡面就是要注重,各位對生活細節有注重嗎?(有),注重的方向目標在哪裡?要放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假如我們一直都很注重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我們對現象、對事情,我們會看淡,看淡以後,佛性比較有位階,佛性比較能夠發號施令,才不會感官在當家。
因為我們六道輪迴太久,從活佛老師所講的「累劫累世」,就是已經輪迴太久,我們的感官當家非常久了,已經深根蒂固,所以現在要請佛性出來當家就不容易,不容易請佛性出來,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的生活細節(在微細的當中,我們就是要注重),注重我們有沒有起心動念、注重我們在生活符不符合真理。假如全部都是符合真理,那全部都是覺,我們在覺之中生活是最理想,「覺者」很快就到來。覺者是什麼?(佛),恩,就是佛。覺還有兩面,一個不覺,覺產生不覺,我們眾生大概都在不覺之中,不覺才起念,念起才受苦,都是這樣惡性循環。所以我們只要在生活的細節裡面,我們保持都是覺,沒有不覺的時候,這樣就一定不會起心動念,就不會造業,就不會受苦,解脫了。所以都是自己努力,這要自己努力。
第七十六章柔弱章,柔=溫柔。弱,強的對比。
◎第七十六章柔弱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堅強居下,柔弱居上。
「人之生也柔弱」
老子說我們人若生在凡塵世間,都很柔軟都很弱,有沒有很柔很弱?我們以現象來說,我們全身有沒有很柔軟?(有),假如全身都沒有柔軟就要找醫生了。要了解,人之生也柔弱,我們生的時候,都很柔很弱,這才是生。
「其死也堅強」
我們死了,身體就硬梆梆,就很堅強,甚至可以拿著好像一支木材一樣。那我們在生的時候,有辦法像木材一樣拿著嗎?就會塌下來。所以生的時候是很柔弱,死的時候是很堅強。當然我們求了道以後,會跟生一樣很柔弱,都很好看,那是比較特殊。求道以後接受一代祖師的授記,才有辦法達到的一個現象。所以老子講,我們人之生很柔弱,其死也堅強(死了就很硬很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萬物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我們看外面的這些花、草,它們在活的時候,是不是很柔很清脆?所以萬物草木若是存活著而沒有死的時候,都很柔軟很脆。
「其死也枯槁」
草木一死了以後就枯槁了,用折的就可以折斷它;但是在生的時候就沒辦法,因為它很軟。所以老子觀察到很微細,生柔弱,死堅強。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一堅強了,變成死之徒(都會死)。柔弱者,生之徒,我們柔弱就有辦法生。我們看現象都是這樣,所有萬象萬事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當你很柔來處理事情,就很圓滿;假如你很剛強來處理事情的話,就會有很多反面的、負面的一些情形出現。所以堅強者死之徒,不是說不要堅強,而是說我們在現象裡面就是要柔,現象不要剛,現象要柔,柔才符合生,很剛的話就是死。
「是以兵強則不勝」
兵強,不是很好嘛!可是當兵強了,驕傲,結果就不會戰勝。哀兵才會戰勝,你驕傲的兵,大概都會失敗。所以老子講兵強則不勝。
連結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5
內容:https://app.box.com/s/ln6pkxaxk9gkuqtg5u7jlxlqmawzcsus
(內容以mp3聲音檔(↑)為主,文字僅供參考)
「木強則共」
已經死掉的木材,我們就把木頭做成「拱」,拱就是門上面的那個,就是木已經死掉以後,才會拿去做那個東西,若還活著則不可能。所以,拱就是物給我們一個作用,可以有那個作用,可以做一個拱門。
「堅強居下,柔弱居上」
堅強就居下,柔弱就居上,所以處理凡塵事就要能夠柔,才能夠圓滿。「謝謝你」歌詞裡面的最後:「也讓我學會圓滿生命裡的緣滅緣起」,我們人生之中都會落入緣起緣滅,那要圓滿人生的緣起緣滅。要圓滿人生的緣起緣滅就是要柔,柔才能夠圓滿(能夠遵守法則),能夠圓滿的法則就是柔。剛就不能夠圓滿。所以活佛老師教我們學會人生裡面所要處理的緣起緣滅,都要能夠圓滿。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之中,處理事情都很圓滿,有沒有?還正在努力之中,還不見得每一件事都處理的很圓滿。我們圓滿人生裡面的緣起緣滅,能夠有緣相處都是很難得,我們就把所有的緣都能夠變成善緣,能夠圓滿所有在凡塵的遭遇,凡塵的所有遭遇都能夠圓滿,這樣就很理想。
◎第七十七章天道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就好像張弓,像我們拿弓箭要來射箭的那個弓。天道好像張弓。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拿弓箭要射,若弓箭拿的太高,就要稍微調整往下;若是弓箭拿的太低,就要稍微調整往上。這樣射出去的箭才能夠射中靶心。所以「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之道就好像張弓那樣子。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我們在凡塵有餘的時候,要把有餘的去掉,所以損之。不足,我們就要給他(與=給)。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就是損有餘,把有餘損掉,然後補不足,天道都是這個樣子,上天會把有剩的都去掉,不夠的都把它補足。
「人之道,則不然」
我們人之道就不是這個樣子。
「損不足以奉有餘」
我們人都顛倒。像現在整個社會型態,富有的更富有,貧窮的更貧窮,那就是「損有餘補不足」的顛倒。所以我們就「損不足以奉有餘」,若是已經富有的,而我們還一直奉承;若是已經不足了,而我們卻一直瞧不起他,是不是這樣子?(是),所以跟天道相反。我們人道就是比較不理想,理想的話就要像天道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老子用假設的口氣來講,誰能夠以有餘來奉天下(孰=誰),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都過得去了而且還有剩,把那些剩餘的都拿來給天下的人使用。誰能夠這樣做?好像沒已有,有的話都還想要再累積多一點。所以凡塵不理想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我們自己所有的作為大概也都朝這個方向,已經吃到有多餘剩下的時候,我們不會想把那些剩下多餘的東西拿給吃不夠的人食用,會不會?倒是有,但是比例不多。像台東賣菜的陳樹菊就很理想,自己賺的錢都一點點,都拿出來布施,說:「錢要給要用的人用」,我們能夠有那種心胸的話,就非常理想的社會。所以我們大部分都是會一直累積累積,累積到一口氣不來就沒辦法處理了,那時候就隨便人家了,那時候就沒辦法以他自己的佛性來主宰、來行善、來積德。所以老子講「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把剩下多的,拿出來給天底下沒有的人使用。
「唯有道者」
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夠做得到。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恃=仗勢(台語,靠勢)。為而不恃,聖人去做但是不依賴他所做出來的那個來凌虐人(就是不會驕傲)。
「功成而不處」
功成以後,不處在他行功的那些事蹟裡面。
「不欲見賢」
就是不喜歡見到賢人,因為我們一有賢的名稱,就會爭,一有所爭就失掉我們人純樸的本質。所以不欲見賢,有「賢」這個名稱就會分階級,我們人都是平等的不分階級。所以老子講「不欲見賢」,不要有「賢」的那些名稱在凡塵,一有的話就很容易爭。
連結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6
內容:https://app.box.com/s/dapwbe47n2ucrtm7t3v48mbcrnom6sr6
(內容以mp3聲音檔(↑)為主,文字僅供參考)
第七十八章水德章,水是最有德行。
◎第七十八章水德章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
天下之間所有的萬物,只有水最柔最弱。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來攻堅強,所有的堅強,都沒有辦法超過水,水是最能夠攻下最堅強者。
「其無以易之」
沒有辦法來改變,易=改變。
「故柔勝剛」
這延續上面的柔弱,柔能夠勝剛。
「弱勝強」
現在我們看報導,哪個國家都泡在水中?(泰國),泰國都泡在水裡,而且還沒有退的跡象,那我們有辦法處在那種環境之中嗎?我們可以想像,整個都是水,怎麼生活,很難生活。要知道,這就是我們眾生共業(大家的共業,貪念),等於是沒有辦法居住。假如現在水退了,又下雨呢?就又積水了,所以只有愈來愈不理想,沒有改善的時候,在那個地區要趕快搬家。所以水是最柔弱,可是只要水要攻那個地方,哪一個地方都會投降。
「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
天下都知道水最堅強,可是就沒有辦法來行持水的堅強,就是沒有辦法學習水德(水之德,我們沒有辦法去行持)。
「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聖人有講,受國之垢(接受國家的垢),國家的污垢就是國家不好的,他都能夠接受,這樣他就可以當一個社稷主(就是領導者,他就可以當一個國家的領導者)。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接受國家所有不祥的事情,整個天下,他就可以當家作主了。因為不好的,他都能夠接受、能夠改善,那大家都會擁護他。
「正言若反」
正確的語言講出來就好像相反。大部分我們都不肯接受國之垢(污垢我們都不接受),不祥我們也不接受。各位前賢,假如凡塵的污垢要加在我們身上,我們接不接受?(不接受),我們不接受,那天下之間不祥的事情要蒞臨我們身上,我們接不接受?(不接受),都全部不接受。所以老子這邊就講「正言若反」,他能夠接受國家的污垢、能夠接受國家的不祥,他就能夠領導這整個國家。等於是他一方面要有能力、一方面要有容量,有容量、有能力就可以改變整個現象。所以老子在第七十八章,道德經快要結束之前就講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左契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我們在凡塵都是從小怨開始,開始的時候怨是一點點的小怨,可是怨到後來就變恨,恨的時候就是大怨了(很大的不甘願)。和大怨(把很大的不甘願都把它和了),必有於怨(絕對不會全部消失),生活之中怨多不多?非常多,大大小小都有怨,大有大怨,小有小怨,都有怨。所以心裡面有怨,「安可以為善」,怎麼樣來行善呢。有怨,善就做不出來,所以就講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跟右契,就是人家來借錢,以前有兩張單子,兩張合在一起,然後從中間切開,一張交給借錢的人,一張交給被借錢的人,兩個人各執一半,左契就是拿錢借人的,就拿左契;跟人家借錢的人,就拿右契。當你要還錢的時候,你就拿右契跟左契相合,合起來要還多少錢,這樣就沒有欠錢了。所以這裡「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就是拿借錢給人家的那半張,拿著那半張而不會一直去跟著人家要錢。「不責於人」就是沒來還錢,也不會去責備他。就是等到你有錢的時候,你再拿來還,當拿來還的時候,你就拿另外一半的右契來跟左契相符合,符合後,按照裡面寫出來有多少,你就按照那個數字還錢給拿錢借你的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有德,他能夠拿左契,拿左契就好,不用去跟人家要錢。他的德可以影響到借錢的人,借錢的人可以感受到他那種德行。「無德司徹」,徹就是車子經過所壓的輪胎痕跡,像後學有次到南部,鄉公所可能沒錢,道路都是泥土的道路,當車子在行走時候有車輪痕跡,車輪一直在行走,但是車輪胎痕跡一直愈來愈深,很有意思,你就要跟著車輪的輪溝走,你若沒有按照車輪的輪溝走,就走不下去,一定要按照輪溝痕跡走,所以那個叫無德司徹,就是要按照舊的痕跡去走。老子講到這邊,怎麼會突然之間講到這樣,覺得「奇怪,好像以前就有這種事呈現」,所以有些我們說「有錢又驕傲的人」,他就會一直想按照舊的方式「你向我借多少錢,你就拿多少錢來還」,比較會催討,讓那些艱苦的人愈艱苦,講的有點比較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最後老子講「天道無親」,天道沒有跟人有親戚關係,只要你行善,天道就會利益給你。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不徙章,就是說不搬家,沒有搬來搬去。
◎第八十章不徙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國,就好像我們現在的鄰或里,就形成一個國家,所以小國人民很少。什伯,什=十,伯=百。有什伯之器,就是有非常多的東西。有十有百的器具而不用,這些小國寡民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徒」
使人民非常注重生死。而不遠徙,就是不搬家,他出生在這裡,到他死了還是住在這裡,全部都是不搬家。這有點困難,現在搬家都很方便。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然有舟(在水裡面有船),車(在陸地有車);無所乘之,都沒有人搭乘。
連結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7
內容:https://app.box.com/s/73xgfy4r1zt5je2h5u14skw1p6bsa6it
(內容以mp3聲音檔(↑)為主,文字僅供參考)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然有甲兵(就是戰爭時要用的),雖然有盔甲有這些兵,無所陳之(但是不用拿出來陳列,都不須要使用)。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因為以前沒有文字,都是用繩子打結來記載,你跟我借多少就打一個結,還了就又把結打開。結繩而用之,都是用繩子打結來表示。
「甘其食」
就是吃的很簡單。吃的方面都是吃的很高興,雖然不是豐盛的,但是他們都很樂意吃這樣,好比以前時機不好時候在吃蕃薯籤一樣,也都吃的很飽。
「美其服」:在穿著方面也不追求奇裝異服,生活也都能過的很好。
「安其居」:住的地方都能夠住的很平安。
「樂其俗」: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都很快樂。
「鄰國相望」:就是我這村里,看到你那村里,都很清楚。
「雞犬之聲相聞」:雞跟狗的聲音都能夠聽得到,就是住的地方相離不遠,都很近。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人民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不用搬家,都住在他原來的地方。所以「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是說「我跟你不好,我們大家都不互相來往」,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都不用搬家,生出來就是住在那裡,到死掉了還是一樣住在那裡。我們若是按照文字意思來講「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按文字來拆,就會認為大家不知道結怨多深,住那麼久了都沒有互相往來,所以不能按照文字,要按照意思,就是不用搬家,生下來就住在那裡,到死了還是住在那兒,都沒有來來去去。
◎第八十一章不積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可以相信的話,直接講不會彎曲、不會修飾,所以講出來不會很好聽。美言不信,講的很好聽,那種話最好不要相信,那都是不實在。老子到最後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他很善良,他不辯(不跟人家辯論)。後學之前有講個故事,在一個小村莊,裡面有人養牛,牛走失了,走失了以後他就到外面去找他的牛,這時候有一個人牽一頭牛走過來,牽牛走過來的人是從自己的牛棚牽出來的,牽出來的時候剛好遇到牛走失的人,牛走失的這人就對著剛牽牛走出來的人說:「你這頭牛是我的」,剛牽牛走出來這人的涵養好到什麼程度,就說「這頭牛是你的,你就牽回去,但是當你的牛走回來的時候,這隻牛你再牽回來還我,我住在哪兒」,有沒有這種人?(有),還真的是度量夠大。現在的人,就跟他爭執的臉紅脖子粗,一定要爭執。所以善者不辯,他真的是善,都不跟你辯,雖然他知道他對別人錯,可是他也不辯,我們有辦法做到嗎?往後學學看,學著「自己對,別人錯」,當別人來講的時候,就安靜(默),學一學那個涵養,稍微學一下,看這個涵養自己有沒有辦法培養出來,假如能夠培養出來,「凡塵嘛,東西都是大家的,這樣的話就不執著,不執著的話生活就很好過」,所以善者不辯。辯者就不善,你若跟人家在辯,你就是不夠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道者,深入一個法、深入一件東西、深入一個事情,他會知道的很寬廣,所以不博。博者不知,就是樣樣知,樣樣都不能夠很精密,每樣都會,但每樣都不精,那就是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像現在我們分門別類,當你到醫院去掛號的時候,他問你要掛哪一科,現在分的很詳細,還真的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出現?(有),當你到那裡,才問說我這要掛哪一科。像後學的症狀叫做新陳代謝科,有沒有聽過?(有),這樣還算蠻普遍的,我們到醫院去了以後真的眼花撩亂,現在都分的很細,就是分的很細所以他就很投入,他都在那個範圍裡面而都很了解裡面的變化。假如你什麼都知道,結果你樣樣都不精,樣樣會樣樣都不精(每樣都會,每樣都沒有很詳細),那樣叫做博者不知。知者就不博。
「聖人不積」
聖人不累積,這些有形的物質聖人都不累積。可是我們凡人愈多愈好,就會累積一些財產,累積一些物質。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都給人了,愈給人他自己愈富有。有沒有這樣?(有),就是愈給人自己就愈富有,當我們愈貪就愈貧窮。所以老子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要了解,愈給人家、愈照顧人,人家一樣會回過來照顧你。所以這次後學很感謝很多在北部的道親都去照顧後學,而且還很投入,二十四個小時全部照顧,連後學家人都會吃醋,「我的親人卻變成別人的,當到醫院時候,變成外人了」,所以很感激道親的照顧。照顧病人很累人,累到什麼程度,眼皮爭不開,後學很不捨,看到照顧到眼睛都睜不開,那種關心的程度真的是很感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就是利益眾生,可是不會害到我們眾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在行持道,他去做,可是他不跟我們眾生爭那個名分,全部都不爭名分。本來後學想講的跟六祖壇經一樣,共四十四片,這樣就比較平均。可是我們覺得中間有隔一個法會,然後我們再來講的話,就變成只有一個尾巴,倒不如我們在這個星期就把它結束。後學是學講,因為之前講道德經是比較著重在學識方面,就是很多註解者,所有的註解後學都把它融會,然後又寫下另外一本老子道德經,可是後來我們在這邊講解,因為後學老花眼就沒有看字而直接講,直接講就有很多後學看佛經裡面的一些真理闡釋出來,才會有第三十四片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那張講義,各位有沒有拿回去聽?(有),聽到那句真的我們都會生氣,「感謝同義宮打瞌睡」,講的還很…他的意思就是「我們這邊在講解第三十四片DVD時候,假如我們這邊沒有打瞌睡,後學不會寫那張講義;假如不寫那張,就沒有那麼透徹的把最上乘佛法整個表現出來」,因為我們這邊在講解道德經,就不適合再講形而上謂之道,所以就在北部講,北部有三個佛堂講那張講義,結果累積下來就有六片的CD,各位有聽嗎?(有),哪個佛堂講的最詳細――王氏佛堂,就是我們講金剛經的佛堂,因為裡面有幾位最會問,每次問又是問的很深,所以一講解了就最詳細,所以聽的時候大概是在第四五六片,又講了蠻多堂課,有一個佛堂好像只有講一堂,可是王氏佛堂大概有講三堂。所以各位有聽的話,把DVD跟形而上謂之道全部集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解,我們要追求最上乘的佛法,大概就不離開那些範圍。我們法會以後的楞嚴經,那是佛直接講心性,是很特別的,所以那一本楞嚴經我們準備要詳細說,各位要把書帶來。法會後的第一堂課就開始講。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8
內容:https://app.box.com/s/0vgq5y5m1t7j16f8yd8azu0gu08r8o1o
(內容以mp3聲音檔(↑)為主,文字僅供參考)
◎剩下約20分,提問問題
【問】:目鍵蓮神通到佛世界,變成一隻小蟲停在皮帶上,菩薩想把他打死,佛阻止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弟子」,請問既然是菩薩,都是以慈悲為懷,為什麼想把皮帶上的小蟲打死,把小如小蟲的眾生打死,可以成菩薩嗎?
劉講師答:哈哈~這個我們就要了解到當有一隻蚊子停在我們看得見的身上,我們怎麼處理?一隻蚊子停在我們的手上要盯下去了,要怎麼處理?是不是要把牠打死?這個叫做人之常情啦!我們都是這樣的。
假如說你的心趕快把牠吹,呼~那你就不好囉!不可以盯我去盯別人。(哈哈)你心好?還是壞呀?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是人之常情,一隻蟲停在我的身上,想要把牠打死那是身體自然反射動作。那你真正修道已經成佛了,那你就沒有形象了,那你沒有形想怎麼會去打蟲?這樣了解意思嗎?你在做佛了沒形象啦!
【現場問】:那菩薩怎麼還打牠呢?
劉講師答:哈哈~那菩薩跟牠結緣啊!好,我把你引渡,(劉講師做打手臂動作)你再來,我把你引渡,我渡你做佛這樣啊!跟牠結緣嘛。嘿啊,後學之前不是說我們修道不能養寵物嗎?你養寵物你要保證你養的寵物也成佛,這樣知道嗎?(知道),你有這個心你才可以養寵物,那你假如說還沒有求道之前養的,那個不在此例啦!那個跟這個沒關係。所以修道不能養寵物,那你養寵物你就要保證牠出生修道,讓他成佛。【然後才換你成佛】。這樣了解嗎?(了解) 所以不要自找麻煩啦!。
【問】: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十,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為什麼把東方單獨提出來問,再問其它九方。為什麼不十方一起問須菩提,「東西南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劉講師答:喔!這個叫佛說法的妙,因為只提出一個東方就已經夠了,那為什麼還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全部說?那個就是講我們只要一點,那個上乘根器只要東方就好了。那不只有會場聽的人啦!不只有上等根器,還有比較其次的,所以他又把四方四維上下全講,那個是利益在場有一些根器沒有那麼高的眾生,那個是佛有一點示現,故意的啦!不然佛祂只有講一個就好了東方。
那我們了解到一落入空間祂就全部包含,整個都包含在一起,在裡面。所以我們在34片(形而上謂之道)就講,就已經有講「知者不言」,為什麼不言?因為講出來都有一點偏離啦!偏離那個道。所以我們真正的道叫:「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方法,就是最高的程度「無言」。只要是落入語言就不是本來的本體了,這樣了解意思嗎?
那個釋迦牟尼佛說:『無言之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有沒有?說這個無言之法,我們要追求就是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那麼以言來顯說:我們用語言把祂說出來,因言而入:因為這一些講出來的語言我們可以進入。非即是言:而不是這一些語言。就是這個義在言外,祂的意思在言語的外面,所以言語根文字我們都不要住。那個都是工具啦!都是假的。真正的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才是真正的。真正的就是那個啦!剩下都是假的。(附記東方:根源)
【問】:請問一下佛家講中陰身,中陰身是不是七七四十九天就…(聽不清)不定,我們今天求了道、修道,有沒有中陰身這個過程?佛家講,人死了以後,身體不可以動,我們現在求道了是不是人歸空的時候是不是身體不能動?
劉講師答:好請坐,這個我們講到中陰身,一般就是講我們講落入凡塵有生了以後到達斷氣,斷氣以後那個佛性不能主宰,佛性不能主宰以後就變中陰身,就是已經不在凡塵也沒有到地府去報到,這個中間叫中陰身。中陰身只有七七四十九天啦!它是屬於中陰身的範圍,那我們要瞭解到假如說在凡塵有行善,那麼他七七四十九天都活動自如,都可以自由活動。那假如說他都不相信佛性的都不做善事,他一斷氣了以後他的中陰身,大概不到一天就不能自由活動了,就變成都不能活動了。
所以我們了解那個中陰身那個差別一樣變化很大,有的不用幾個小時它的中陰身就不能動了,有的到七七四十九天還很靈活。那我們要瞭解說為什麼一斷氣了以後,身體不要馬上去動?因為那個第八阿賴耶識還在,我們斷氣了已經不會呼吸了,已經死了,不過那個第八阿賴耶識它還在,還在的時候跟我們佛性一樣,周遭親朋好友在講什麼話?還是在哭他都知道,他都知道啦!所以他會變成依依不捨,愈不捨得離開啦!所以在那個時候盡量有爭執的不要在那邊爭執,如果要講話要輕聲細語,都是好的方面去講,不要講那個不好的,讓那個死者難過啦!那個是阿賴耶識後去來先,死了它最後離開,來投胎它最早來,最早來投胎就是阿賴耶識。
那我們了解說一求道了以後,一斷氣了以後我們佛性是直接由玄關,直接直達理天啦!所以不在我們講得這個現象裡面,可是我們修道沒有修持也不太相信,甚至於會講壞話,ㄟ那就不同了,那個就跟凡塵的人是沒有兩樣。
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我們有努力修道,跟沒有努力修道是不同的現象,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努力修,只要我們到達佛性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一口氣不來我們佛性就已經呈現在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的佛性。所以身體怎麼處理都沒有關係,你要燒掉還是埋葬都沒有關係,因為那個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它變成天地的物質已經沒有作用了。
那凡人不是這樣,因為凡人沒有啟發佛性本體,又沒有使它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變成有一個業力在推,推他去現象。那假如說他要去受苦推他到地獄去,或推他到餓鬼道去,他都有無形的業障在跟他推,所以我們了解台灣話「過身、過身」,推他又換另外一個身去現象。
假如說他造了罪推他地獄,你的身體沒有了變成地獄的身,地獄的身在地獄受苦,受苦的時間看他造的罪多還是少?造的罪多受苦時間長,造的罪少受苦時間短,地獄的苦受完以後,看看在凡塵有沒有吃人家的錢?假如有的話推到「過身到畜生」的身體,變成畜生啦!
假如說都是雞的話還人家三百塊,假如說牛的話一兩萬塊,豬的話三四千塊,看你去出生什麼樣的畜生就還多少錢?還到你的錢還完了,那個我們研究楞嚴經裡面有說喔,你如果還過頭你可以討回來,變成他死掉以後來還你,他還要還給你,那個楞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有詳細解說。
連結
課程:道德經_第43片_第73-74章_09
內容:https://app.box.com/s/itpw7vxelw8u0nrhn00vca4el0xvqyw0
(內容以mp3聲音檔(↑)為主,文字僅供參考)
【問】:後學想問您發「耳根圓通」那張講義,裡面說「不要用聞,要用聞性」,「不以分別染淨,但以能聞討個消息」,那個講義裡面第九行,後學不曉得是不是這兩句:「內不隨分別之耳識,外不聞所聞之聲塵」,是不是這樣子?
劉講師答:因為我們要了解到那個聞,我們聽到外面的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啦!那個叫「聞」。我們在日常生活我們都用這個聞,
那個聞性就是佛性啦!那聞性的話各位把它記得,就是圓、通、常,圓就是十方俱擊鼓,十個方向都在擊鼓,十次擊鼓的聲音一時聞,我們都一起聽到,那個叫做圓。所以我們那個佛性具備那個圓,很圓滿,很圓,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十方所有的聲響我們都同時收到,不要分辨它是那一方啦!都不用,只有聽到聲音就好,所以這個叫圓。
那通就是隔緣,緣就是牆壁,隔了牆壁來聽音響,「遐爾俱可聞」,就是遠跟近,遐就是遠,爾就是近。遐爾俱可聞都可以聽到。
然後通,就是常住啦!就是說「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聲」,聲音都沒有了我們的聞性不滅,聲音有了我們的聞性不生。我們的聲音不生不滅,「生滅二遠離,是為常真實」。圓通常我們把祂記住了,要做耳根圓通就這三個字啦!「圓、通、常」這樣知道嗎?聽到十方的聲音不管是近還是遠?都不用去分別,只要你聽到就好了,知道聲音就好。不必去分別這一台摩托車比較新,這台比較舊,不用去分別。只要你聽到聲音,能夠聽到就好了。這樣知道了嗎?
可是我們剛開始做可以找那個比較固定的聲音,就是聽,我們不是有那個時鐘嘛!滴答滴答有沒有?那你就聽那個聲音,一直聽,一直聽就沒有斷啦!你就了解到你那個聞性整個就呈現,這樣會了嗎?所以就要你自己做,你就會抓到竅妙,要記得圓、通、常,圓通常是我們聞性啦!從聞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能夠把佛性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空間全部都有。時間到了耶!還要問啊!
【問】:劉講師請問一下就像人家說耳聾的人眼睛比較亮,那麼瞎眼的人耳朵比較靈,這樣瞎眼的人還可以做耳根圓通,…(聽不清)也很好?
劉講師答:你這個頭腦奇奇怪怪,哈哈哈~各位要了解到他假如說五根不齊就是借他前世,前前世藉佛那個名義來生活,就是藉佛的名來吃飯啦!(台語)這樣了解嗎?那一再來轉世以後就會四肢不健全,然後五根不全俱,全俱備啦!不是眼睛瞎了,就是耳朵聾了,不然就是啞巴。那個就是「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那個就是藉佛名義在吃飯,這樣了解嗎?我們要知道那個嚴重性。下課!
附記: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芳村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非常感恩屏東前賢大德慈悲把道德經1—43片文字檔,一個字一個字全部完成了。前賢大德全部無私公布在網路,免費提供有緣想研究性理心法前賢大德下載。
在今年(106年)的因緣聚會法會上課時候活佛恩師慈悲借竅臨壇,有前賢當場請示 活佛恩師之前慈悲指示說:有關劉芳村講師在同義宮解說性理心法課程,讀書會研究真理,請示讀書會是否要把道德經文字檔列印下來? 活佛恩師重複叮嚀慈悲:趕快研究性理心法,把劉講師解說的課程資料列印下來,繼續以讀書會方式研究真理。
劉講師解說道德經課程摘錄:
※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研究什麼啊?(道德經),離我們遠不遠啊?(不遠),要知道,道德經就在我們身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良心,良心就是道,我們率著良心去做就是德,我們能夠維持不變叫做經,所以道德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活佛恩師慈訓:感恩的心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以及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用你的真心 把沈醉喚醒
眾生期待你的接引
用你的愛心 來美化人生
世界期待你的光明
生命雖短暫 祢能夠創永恆
在多變的人生 肯定自我
在不斷的付出 在不斷的犧牲
你更會知道 真正幸福
感恩的心 不要忘記
你的一生 多少人給你鼓勵栽培
感恩的心 永誌心靈
日升日落 要不斷的繼續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
(6)(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雲端硬碟下載連結網址):
如有需要的前賢大德請自行下載網址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_Ga9Haro9xnwKEhCAnWgkCuEDGx4Jzf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