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溫補脾腎扶正氣,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四大穴位是靈丹
2015/10/15 23:38
瀏覽5,75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正氣之「」,屬中醫學裡廣義的氣,泛指人體內精、氣、血、津液等正常的生命物質,向脾胃要健康:古木參天靠樹根 生命常青養脾胃  作者:李志剛http://www.21nx.com/c/am/pic/fxiong.swf

第一部份:溫補脾腎扶正氣,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四大穴位是靈丹

[日期:2011-04-16] 來源:網路轉載  作者:李志剛
  兩個人生活在同一環境裡,為什麼有一個人會動不動就感冒,而另一個人沒問題呢?就是因為後者的正氣足。
你在生病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生病?生病的根本原因在哪兒?中醫認為,疾病的過程就是人體正氣和邪氣相互鬥爭的結果。外邪是致病的條件,但從養生保健角度來看,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有人可能會問了,你一會兒說是元氣受損人會生病,一會兒又說正氣不足人也會生病,是不是有點亂啊?其實一點都不亂。正氣是什麼?從中醫角度看,正氣是表明元氣抵禦邪氣的功能,它是與病邪相對來說的。用現代話說,正氣包括了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康復自愈能力等。這樣我們就明白了。
兩個人生活在同一環境裡,為什麼有一個人會動不動就感冒,而另一個人沒問題呢?就是因為後者的正氣足。《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個正氣旺盛的人,邪氣怎麼會侵犯我們的身體呢?
為什麼現代人動不動就生病?因為受諸多因素(如食不節、缺乏運動、情志不調等)的影響,導致正氣不足,才會讓邪氣有了可乘之機。而正氣是生命之根,生命力的旺盛、壽命的長短,全在於機體正氣的虛衰盈虧。有些人可能會說,你看我平時很少生病,我的正氣很足。是的,這樣人的正氣確實很足。但我要提醒這樣的人,你一旦因疏忽大意而生了病就會是大病。因為你把正氣的門檻設置得太高了,一旦邪氣侵犯就會是大問題,因為此時的邪氣是非常厲害的。《素問‧評熱病論》中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之所以能侵犯你,讓你生病,根本原因在於與你的正氣相比,現在的邪氣已經有所虛弱了,邪氣本身的侵犯能力已高過了你現有正氣的抵禦能力。
養生養什麼?其實就是養人體的正氣。因此,我們強調養生保健從根本上講就是如何扶養正氣,提高自己的防禦能力、抗病能力以及病後的自我修復能力。《金匱要略》治療雜病的最大特點就是注重扶持我們人體的正氣,而扶正之中,又貴在於脾腎。
為什麼這樣說呢?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相對來說,中醫很多專家更主張補脾胃,認為脾胃的強弱是決定壽命的關鍵。《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通過調理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可以防止衰老。
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在這裡,「灸」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這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針法的。
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告訴我們:「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竇材提到的4個穴位,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關元穴、氣海穴、中脘穴前面我們都提過。
關元穴是元氣出入的「關卡」;氣海穴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命門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命門,顧名思義,它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門之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我們每天可以對這4個穴位進行艾灸1~20分鐘,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平時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有人可能會問,這幾個穴位我先灸哪個,後灸哪個啊?有沒有順序啊?有,我告訴你這個順序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部,後灸四肢;先灸陽經穴位,後灸陰經穴位。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門穴,然後再分別灸腹部的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個順序以及方法,艾灸所帶來的一切恩惠,我們都能得到充分的享受!
◎ i-Nature 編輯部 
中醫解釋疾病的發生為病邪作用於人體所致的損害,以及正氣對抗損害,這兩個方面的矛盾鬥爭過程。要明白疾病發生的複雜過程,我們就有必要對邪氣與正氣的內涵作一探究。

何謂正氣與邪氣

1. 正氣
」寓義為可與邪氣(致病因素)對抗的因素;正氣之「」,屬中醫學裡廣義的氣,泛指人體內精、氣、血、津液等正常的生命物質,其中以狹義的具防禦作用的氣尤為重要。

正氣的盛衰取決於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精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的盈虧二是以精微物質為基礎而產生之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正常協調或失調。精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的充盛、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正常協調,而呈現出人體自我調節、適應環境、抗病祛邪和康復自癒能力強時,我們稱之為正氣充沛。反之,則稱為正氣不足。
 
2. 邪氣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在中醫的病因學概念,致病因素並不用細菌、病毒來歸納,而是源於自然,例如中醫常說的傷風、感寒、感濕等,實際上就是對我們熟知的自然界氣候的模擬。

自然界在不同的季節有風、寒、暑、濕、燥、熱的氣候變化,稱之為六氣。在正常情況下,六氣不會使人致病,因為人體有自我防禦與調節功能,但是如果當季的氣候變化出現過於強烈或反常的異象,例如夏天比往年還熱,或秋季時該燥卻反潮濕,這時若人體的正氣調節不過來就容易產生疾病中醫將此病因稱為外感六淫

「淫」有不正當的侵入或太過的意思,也有不正之氣的意思,然而六淫更深的含意,是隱藏著中醫認識疾病的方法學。舉濕邪為例,中醫學用「取象比類」的方式,先把自然界濕的特徵抽象出來,濕具有黏滯、重濁、趨下的特性,當人體出現具有濕的特徵之症狀時,便以濕來命其邪(病因);例如帶下多(水多而呈黏滯狀態,趨下)屬濕;小便渾濁(濁)屬濕;身體或關節有困重的感覺(重)屬濕。如此類推,其他的風、寒、暑、燥、熱等也是沿用這一方法,先將其特性抽象出來,碰到臨床症狀,與這些特性相比較,具有那些特徵,就歸為那種病邪
 
正氣與體質的關係

體質是因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的偏差而形成的個體特徵,可以說與正氣的內涵幾乎一致,因此平和體質可以理解為正氣充沛,偏差體質就是正氣的功能有偏差

我們平時常習慣將體質與正氣相提並論體質強者,正氣必定也充足,其抗邪、驅邪、調節、修復能力強,不易感邪發病體質弱者,就容易生病,於是體質或正氣的強弱就成為人體健康與否的決定因素。體質不但反映正氣的盛衰,也反映了正氣的偏差。

不過細究起來,體質正氣還是有所區別的。正氣著重在「能力」的差別,一般只有強弱之分,理論上較少出現類型之別;而體質則是形態、生理心理整體表現特徵的概括,強調個體差異,著重在「質」的差別,既有強弱之分,又有不同類型的劃分。

邪氣與體質的關係

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均是邪氣與正氣相爭的結果,而體質是正氣的背景,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疾病的過程就是體質偏差傾向與邪氣性質之間的互動關係體質決定了發病與否和修復、調節能力的強弱,還決定了發病的傾向性及疾病的病性(寒熱虛實)、病位和病勢。http://i-nature.uho.com.tw/articles9/8/253.html#.Vh_Au__osb4

命門-體表示意圖 命門-體表圖
命門-體表示意圖(點擊放大) 命門-體表圖(點擊放大)

 

關元穴

氣海穴

2012-11-12 17:12:40 穴位密碼網 作者微信號:zmm91420 文章瀏覽: ( )

導讀 :按摩氣海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療婦科病、腰痛、食慾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氣海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 本文圖解氣海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氣海穴位位置圖 

气海穴位位置图

 圖解氣海穴位的位置 

氣海穴位於人體下腹部,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肚臍下兩指寬處。 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氣海穴又稱丹田,有種說法叫:氣沉丹田。

穴位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範圖】

 穴名解說 

氣海穴 ,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任脈。 盲之原穴。 別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氣澤穴,膊胦穴,季胦穴;下氣海。 

穴位含義 :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1)氣海穴。 氣,氣態物也。 海,大也。 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 氣澤名意與氣海同,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為混濁之狀。

氣海穴的準確位置圖

(2)脖胦。 脖,脖子也。 胦,中央也。 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循腹正中線而行。 

(3)丹田。 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腹部為丹田,故名。 

(4)下肓。 下,下部也。 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脂類物質。 下肓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隨水氣的脹散而輸向人體各部。 

(5)下言。 下,下部也。 言,肺之聲也。 下言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性水氣。 

(6)膊胦。 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 胦,中央也。 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塵埃。 

(7)季胦。 季,季肋也。 胦,中央也。 季胦名意指任脈的強勁之氣由此亦會輸向氣血較少季肋部位。

《針灸資生經》:“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因與胸中氣海(上氣海)相對,故又名“下氣海”。穴居腹部,為生氣之海。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 :循任脈上傳陰交穴。 

功能作用 :生髮陽氣。

 按摩氣海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疾病 :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穀不化、大便不通、洩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 婦科病、腰痛、食慾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

氣海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配關元穴治產後惡露不止;

配灸關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

配關元穴、命門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

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樞穴、上巨虛穴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穀不化、大便不通、洩痢不止(脾氣虛弱);

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會穴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配石門治崩中、漏下;配小腸俞治帶下(《針灸資生經》);

配中極、帶脈、腎俞、三陰交治月經不調(《針灸大成》);

配三陰交治白濁、遺精、經少、下腹痛(《腧穴學》)。

配關元、陰陵泉、大敦、行間,有行氣通經,清熱除濕的作用,主治小便淋瀝不盡,少腹脹痛,黃白帶下。

配血海,有補氣養血,行氣活血,通經散瘀的作用,主治小腹痞塊,五淋,經閉不通。 配小腸俞,有行氣化濁的作用,主治帶下,淋濁。

配大敦、陰谷、太衝、然谷、三陰交、中極,有行氣通經,養陰清熱的作用,主治痛經,血崩,血淋。

配三陰交,有養陰填精,培元固腎的作用,主治白濁,遺精,下腹疼痛,經少。

文獻摘要 

《普濟》: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 灸百壯。 今附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一切氣疾,久不瘥皆灸之。

《圖翼》:孕婦不可灸。

《圖翼》:昔柳公度曰: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 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的手法:先以右掌心緊貼於氣海的位置,照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用逆時針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按摩至有熱感,即有效果。 氣海是一個保健穴位,對男女都有好的保健作用。

關元穴和氣海穴的準確位置圖
關元穴的位置 :位於肚臍眼正中下三寸; 氣海穴的準確位置 :位於肚臍正中下一寸半。 治療老年人五更洩,最好用艾灸法,一個穴位灸個三分鐘左右或者上下不停的灸法,灸個五分鐘,一天灸個一到兩次都可以。 也可以直接的用掌根按揉,這樣可以把關元穴和氣海穴一起按揉,省時又省力,還達到了治療目的,一般揉個五分鐘就可以。 詳見點擊: 治腹瀉的穴位》》

療法原則 :為元氣聚集之處,只可補不可洩。 常用艾火灸之,可治百病,可長生久視。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孕婦慎用。

針灸保健:氣海是針灸保健要穴。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 常用的灸法有氣海溫和灸、氣海隔姜灸和氣海附子灸等。 

1、氣海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後,在距氣海穴約3cm處施灸,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 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2、氣海隔姜灸:取0.3~0.5cm厚的鮮薑一片,用針穿刺數個針孔,覆蓋在氣海穴上,然後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於薑片上點燃施灸。 每次3~5壯,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 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3、氣海附子灸:取0.3cm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後在中間用針刺數個針孔,放在氣海穴上,於附片上置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或稍有紅暈為度。 每次3~5壯,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現代也常用溫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後放在氣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鐘,每天1次,10天為一灸程。 也可每週施灸1~2次,長期應用。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諮詢當地醫院醫師。 如需艾灸、刮痧、按摩用品,請關注小編個人微信號: zmm91420 

  • 穴位減肥的按摩方法按摩中脘穴加快胃蠕動穴位減肥的按摩方法按摩中脘穴加快胃蠕動

    追求完美身材,是每個人嚮往的。 市面上減肥的方法很多,如減肥茶、減肥藥、健身房鍛煉等,有些可能會有副作用,另外成本也有點高。 那麼,怎樣的減肥方法好,成本低又無副作用呢。 中醫...

  • 四個穴位溫脾補腎 中脘穴治慢性胃炎四個穴位溫脾補腎中脘穴治慢性胃炎

    脾腎虛、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們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溫脾補腎扶正氣。 如何溫脾補腎扶正氣呢?中醫認為,身體有四大穴位可謂溫脾補腎的靈丹妙藥,下面就...

  • 中脘-胸部穴位中脘-胸部穴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

 


(本文作者:顏炘、馬婭)
(摘自:求醫不如求己,體質調理自己來:調好體質才能健康不生病!,由臉譜出版社發行)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我的神與身心靈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