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穴道按摩】足太陰脾經/文/林貴談古論今話中醫:脾經【健康養生中醫保健_脾經】
2014/06/04 10:57
瀏覽1,23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認識穴道按摩】足太陰脾經/文/林貴
人的一生會形成很多觀念,這些觀念會控制我們的思想,左右我們的行為。但可怕的是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會傷害我們的身心,而自己卻不知道。拿我自己作例子,我本身是學生物科學,大家知道生物學是現代醫學基礎學科。所以我以前認為中醫是不科學、落伍的,誰生病會去看中醫哪?後來因為家母的重病經中醫師治療獲得奇效,才使我重新認識中醫,改變以前錯誤的觀念。我自己進入中醫領域後,從不能接受到接受,到認為它是我們老祖先留下的寶,也是經過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下面是自己對中醫的粗淺的認識:
中醫的特色
1.中醫講天人合一:天地運行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預防勝於治療的養生理念),使人認識自我保健的重要。
2.臟腑的五行生剋:用五行相生、相剋,瞭解人體五臟的整體的相互關係。
3.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可以瞭解整個的中醫治病的架構,在於經絡的氣血運行。從望、聞、問、切四診,進一步「辯證論治」,再「對症下藥」,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瞭解針灸治病,為什麼頭痛針手的穴位、牙痛針手足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瞭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瞭然,豁然開通。
現在我們介紹足太陰脾經之循行:
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從足大趾內側端起始,沿著大拇趾內側的赤白肉際,經過第一趾蹠關節的突起,向上到內踝前緣,沿脛骨內緣,交叉到足厥陰肝經的前面,上行經過膝蓋和大腿內側的前面,再向上深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絡胃,再向上穿過膈肌,沿著食道的兩側,連到舌根部,散佈於舌下。它的支脈,再從胃中出來,另通過膈肌,使經脈氣注入心中(交給手少陰心經)。
足太陰脾經循行之時辰:早上9時至11時(巳時)。足太陰脾經循行所經部位共有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隱白穴(起穴、井穴),大都穴(滎穴),太白穴(俞穴、原穴),公孫穴(絡穴、通衝脈),商丘穴(經穴),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卻穴),陰陵泉穴(合穴),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府捨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谿穴,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止穴、脾之大絡)。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為後天之本,脾統血,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經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舌根部發強直、好噯氣、吃了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大便或放屁後就感到輕鬆、全身感到沉重無力。本經所屬俞穴能主治有關「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舌根部痛、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腹部有痞塊、大便溏、洩瀉,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身體不能活動、勉強站立、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臟六腑「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足太陰脾經的五俞穴,在五行分屬木的「隱白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滿,「大都穴」五行屬火是滎穴主治身熱,「太白穴」五行屬土是俞穴主治體重節痛,「商丘穴」五行屬金是經穴主喘咳寒熱,「陰陵泉穴」五行屬水是合穴主治逆氣而洩。
以上五俞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人的一生會形成很多觀念,這些觀念會控制我們的思想,左右我們的行為。但可怕的是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會傷害我們的身心,而自己卻不知道。拿我自己作例子,我本身是學生物科學,大家知道生物學是現代醫學基礎學科。所以我以前認為中醫是不科學、落伍的,誰生病會去看中醫哪?後來因為家母的重病經中醫師治療獲得奇效,才使我重新認識中醫,改變以前錯誤的觀念。我自己進入中醫領域後,從不能接受到接受,到認為它是我們老祖先留下的寶,也是經過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下面是自己對中醫的粗淺的認識:
中醫的特色
1.中醫講天人合一:天地運行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預防勝於治療的養生理念),使人認識自我保健的重要。
2.臟腑的五行生剋:用五行相生、相剋,瞭解人體五臟的整體的相互關係。
3.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可以瞭解整個的中醫治病的架構,在於經絡的氣血運行。從望、聞、問、切四診,進一步「辯證論治」,再「對症下藥」,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瞭解針灸治病,為什麼頭痛針手的穴位、牙痛針手足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瞭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瞭然,豁然開通。
現在我們介紹足太陰脾經之循行:
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從足大趾內側端起始,沿著大拇趾內側的赤白肉際,經過第一趾蹠關節的突起,向上到內踝前緣,沿脛骨內緣,交叉到足厥陰肝經的前面,上行經過膝蓋和大腿內側的前面,再向上深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絡胃,再向上穿過膈肌,沿著食道的兩側,連到舌根部,散佈於舌下。它的支脈,再從胃中出來,另通過膈肌,使經脈氣注入心中(交給手少陰心經)。
足太陰脾經循行之時辰:早上9時至11時(巳時)。足太陰脾經循行所經部位共有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隱白穴(起穴、井穴),大都穴(滎穴),太白穴(俞穴、原穴),公孫穴(絡穴、通衝脈),商丘穴(經穴),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卻穴),陰陵泉穴(合穴),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府捨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谿穴,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止穴、脾之大絡)。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為後天之本,脾統血,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經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舌根部發強直、好噯氣、吃了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大便或放屁後就感到輕鬆、全身感到沉重無力。本經所屬俞穴能主治有關「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舌根部痛、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腹部有痞塊、大便溏、洩瀉,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身體不能活動、勉強站立、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臟六腑「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足太陰脾經的五俞穴,在五行分屬木的「隱白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滿,「大都穴」五行屬火是滎穴主治身熱,「太白穴」五行屬土是俞穴主治體重節痛,「商丘穴」五行屬金是經穴主喘咳寒熱,「陰陵泉穴」五行屬水是合穴主治逆氣而洩。
以上五俞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 天才醫生的祕密''多吃蔬菜和水果,选择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健康脂肪,适量饮水,限制加工食品,和糖适量饮酒''每天吃這些,你就能活到一百歲!
- 《法華經:一乘道,慈悲與智慧,隨順因緣》白牛車,你們不是羊車,鹿車而已,你們已經是'大白牛車'了!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得成佛道!
- 佛陀!弟子們都很信解四聖諦十二因緣是宇宙人生真理,在世間上,太陽可使其變冷,月亮可使其變熱,雪山可成為大海,大地可變為廢墟,佛陀說的'四聖十二因緣'教法,不可令異!
- 敬問'明心見性,隨緣不變,慈悲平等,無住生心'的修行'該如何起始?建立基礎知識.逐步閱讀重要經典.結合修行方法.參加佛學院或修行團體.不斷反思與實踐!
- 您拜訪多間廟宇並點燈,祈求平安和財富,敬虔期待新的一年得到'眾功能神明'賜福和庇護,展現您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來年必平安順利,福祿雙至!
- 現變局,就是需要"轉型改善,提升調適"我因近兩年持續達五,六百萬步,戴約五十年的眼鏡,近半年來,竟意外不必戴了!AI田園拾穗翁相信'眾功能神庇佑'必有美好的事即將發生!